雁入诗行(杂谈)
.
在中国文学史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或者说是约定俗成的意象群,比如梧桐、黄花、杨柳、菊花、圆月、落叶、春风等等。
这其中,雁作为一种意象,无疑为众多的诗人墨客所青睐。据查,从先秦至清代,约有七百六十余首是以雁为歌颂吟咏主体,或者诗行中带有雁字的。
最早的咏雁诗可以追溯到《诗经.鸿雁》:“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这首诗每章的开头都以鸿雁起兴,不仅可以引起丰富的联想,而且兼有比义。鸿雁是一种候鸟,秋来南去,春来北迁,四方奔走,居无定处。鸿雁长途旅行中的鸣叫,声音凄厉,听起来十分悲苦,使人触景生情,平添愁绪。
咏雁诗大多悲观,雁在诗歌中常常表达思念,《诗经.鸿雁》可以说是开了先河。由于文人各自所处的时代不同,生活境况各异,思念的对象也很广泛。
“雁”诗有的是寄托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异”字领起全文,写出边疆秋来,景色与家乡苏州的差异,从而引起了世人对故乡的思念。雁朝衡阳飞去了,而诗人却只能长留边疆苦思家乡。毕竟这么多年了,雁儿都回南方去了,自己什么时候能像雁儿一样回归呢?
这种意象还有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诗中这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用雁叹飘零之感。选用雁这个意象,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那种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
此外,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等,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雁”诗有的表达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雁群飞行时,常排列成“人”字或“一”字形,因称“雁字”。
所谓“鸿雁传书”,与青鸟、鲤鱼类似,可以传递爱情、亲情、友情之书。关于雁足传书的由来,相传西汉武帝时,苏武在匈奴北海牧羊十九年,汉朝使者对匈奴单于称:大汉天子在上林苑猎到一只大雁,雁足上有苏武亲手写的书信,单于被迫放苏武归汉。
李清照的《一剪梅》作于词人与丈夫离别之后,独上兰舟以排遣愁怀,西楼望月,雁阵回归,嘹唳长空,恨雁来无书,表达出词人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
“雁”诗有的是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如杜甫的《孤雁》:“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写此诗时,诗人带着家人离开成都,滞留夔州。晚年多病,朋友失散零落,处境艰难,心里充满痛苦心情。自己就像这只孤雁一样,离群落单。诗人通过描写孤雁,和那念群的叫声,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
这种意象还有:王湾《次北固山下》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韦应物《闻雁》中“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等。
其实大雁迁徙有秋天的北雁南飞,春天的南雁北飞,但诗人们往往喜欢写后者,这是因为“春”的意象带给人的并不都是愁苦感伤和悲哀。正因为如此,雁也成了秋景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比如:韦应物《闻雁》中“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李白“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陆游:“月上忽看梅影出,风高时送雁声过”;刘禹锡《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吴西逸《清江引·秋居》 白雁乱飞秋似雪,清露生凉夜。”——等等。
雁过留声,常引发古人的情思。因而,以“雁”入诗者,不乏佳作。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了解了“雁”这个意蕴深刻,具象唯美的意象,能够直达创作者的内心世界,准确捕捉他们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对鉴赏古代诗、词、曲,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