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孔子传》第六章七十从心所欲第一节天下英才有感:
作者用“天下英才”来形容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他们都是天下最杰出的人才。孔子的一生,离不开他的弟子--孔子的光辉沐浴着弟子,而弟子们的风采也衬托着孔子。他们是那个时代的一片璀璨星空。
在他的弟子中,最突出的要属顔回、子路和了贡。
顔回
顔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
因为他身上有超于他人的四大优点:
好学--学而不止。他是把学习变成了生活方式,办要生活在继续,学习就在继续,快乐就在其中;
悟性高--闻一知十。他每听了老师的话,回去后,独自一人把老师的话进行反思,能够有很多出色的发挥。连孔子都认为自己比不上顔回;
志向高--辅佐明君,教导人民,铸剑为梨,放马归山。百姓没有生离死别之苦,人们没有旷夫怨女之恨,千年无国家相争之患。孔子夸赞:“美哉!德也!”
境界高--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智者自知,仁者自爱”。顔回的博爱并且宽容是子路和子贡所不及的。
子路
子路是对孔子最死心塌地的弟子。
子路好仁德、好聪明、好诚实、好正直、好勇敢、好刚强。但是孔子老是批评他。因为:
不大好学--这是子路唯一的缺点。针对子路的这个缺点,孔子警告他:好仁德不好,结果就是愚蠢;好聪明不好,结果就是放荡;好诚实不好学,结果就是固执;好正直不好学,结果就是尖刻;好勇敢不好学,结果就是悖乱;好刚强不好学,结果就是狂妄。
好逞勇--这是子路老挨骂的第二个原因。孔子提醒子路:勇是危险品。在人生旅程中,不要带着太多这种危险品上路,而是要多带“义”。
还有,子路与其他弟子的区别就是,其他弟子都是挨老师骂,他有时也要骂老师。子路不高兴,后果很严重。孔子想去办的事,就不去了。
再有,就是子路只要得到老师的表扬,他就要飘到天上。老师不得不将其一闷棍打回地上。
也因为孔子对子路批评的多了,连门人都不敬子路。为了挽回了路的名声,孔子又说,子路是登堂弟子了,岂可不敬!
这些都是孔子爱护子路的表现。打是亲,骂也是爱,回护之情更感人。
子贡
孔子最亲密的三个弟子中,顔回他最喜欢,子路他最亲近,而了贡可以说是孔子晚年的一个依靠。
子贡是中国历史上每一个进入正史的商人,他还以孔子学生、外交家的身份进入的正史。
子贡有财富,而且富可敌国。也正是他的财富给了孔子周游列国的经费保障。
孔子觉得子贡不大安贫乐道,就和他来了一场人格层次的“切磋”,使子贡马上联想到了《诗经》中的句子:“如切如磋,如琢如麿。”从中悟出人生的道理。孔对其举一反三的思维给予了高度赞扬。
子贡还是外交家--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孔子批评子贡:“我只让你救鲁,后面的事都是不该干的。”
孔子返回鲁国后,子贡成了鲁国的专职外交家,为鲁国争取战场上拿不到的利益。身为卫国人的子贡之所以帮着鲁国,就是因为老师是鲁国人。
子贡对老师的敬重,超于常人于父母。在孔子去世后,子贡为他守丧六年,六年后他才回到卫国,为卫国尽力去了。要知道,子女为父母守丧才要求是三年,而子贡作为弟子却为老师守丧了六年,足以看出孔子在子贡心中的位置。
孔子对他的弟子们的性情和脾气都如数家珍,并能量身定做、因材施教,这也许正在弟子们追随其的基本所在吧!
而我们,作为一个或者两个孩子(三个的都不是多数)的父母,能否对我们的孩子做到因材施教呢?对我们至爱的爱人呢?还有生养我们父母,又能做到几分尊重呢?
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
上午,带领队员们到荆山植物园练习擒敌拳。昨天已练习了一天时间,有一半的队员年前曾练习过前几动。
了解到他们昨天就学了前四动:一、贯耳冲膝,二、抓腕砸肘,三、挡臂掏腿,四、砍肋击胸,就想看看练习的效果。
结果,发现差不多一半的队员动作不到位、没有气势,甚至还有的动作要领都没记住。
讲评之后,改变训练方法。
还就前四动,集体训练到10点钟,开始“会操”模式,每个中队分成两组,一组一组表演,谁做不到位的,单独训练。
一宣布,大家开始认真起来,动作到位了、也整齐了,喊得气势也有了。特别是女队员,放弃中间的15分钟休息时间,不间断练习。
经过这么一变化,队员们的积极性激发了出来,整齐划一的结果也使他们有了成就感。
只要前四动做熟练了,后面几动练起来就会相对容易些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