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洋历和本历是并用的。公历我们叫洋历,农历我们说本历。在县城里,上班上学都是数着星期,从一数到六,盼着个星期日。大年初一五,正月十五,二月二,五月瑞午,六月六、七夕、七月半、八月半,九月九等,过年过节,是本历,都和祭祖求神相关,有许多的传说。我们家里的人生日都记着本历,一直觉得本历是根生的。所以,小时候我每天都去翻日历,洋历本历都看,盼着过年过节过生日。
可能很少还有人知道或者记得逢节赶集了。我在学龄前,时常跟着父亲上街买菜购物。记忆中逢五或是逢十是赶节的日子,还分有小节和大节。逢小节只是买点菜。逢大节时,从东街头十字街到西街头耙头街,熙熙攘攘、人来人往。父亲除了买菜,还会买些家什,扫帚、芭斗、小板凳之类的。那时我总觉得这些乡下手工制作的物件很土,现在都被工业塑料制品替代了,偶尔在礼品店里看到,都成珍贵的工艺品了。
当然,上学后都是用洋历了。上小学有常识课,书中有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我那时就背熟了。只是一直有个疑惑,节气中国古已有之,但怎么又都是和洋历搭配了。直到后来读书,才知道西洋的传教士汤若望在明末清初,把中国千百年来积累的经验,加工完善过的。
星期,大多说礼拜,小时候不知道为啥说叫礼拜天,直到读到《圣经故事》,才知道来源。再后来,离我老家不远的一座基督教堂恢复了,我才明白为什么老一辈人口里说礼拜而不是星期。
学英语时,发现英语星期是:Sunday、Monday、Tuesday、Wednesday、Thursday、Friday、Saturday,并不是按一、二、三、四、五、六顺序数的,是用天上的日月星命名的。学日语时,发现日文的翻译又和中文不同,是日曜日、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木曜日、金曜日、土曜日。日本拿了中国的日月火水木金土阴阳五行用上了。有一次,在一个英语学习群里,我议论说觉得日文翻译的星期,用了中国的文化,反而比中文译的更高深更有内涵,还被愤青怼过。
近日读《希腊神话》,又溯源到了拉丁语,一周七天都天上的大神,日文又是从拉丁语直接用汉字译出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