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关于读书有这样的一段理论,原话我忘了,大意是说,读书就是为了遇见那百分之二十的未知。
我把这个理论分享在朋友圈,好友吐槽我说,你读的是那百分之八十。我噗嗤一笑,他还真是懂我。
自小到大,我们被灌输的读书改变人生的想法太多了,不就读个书吗,干嘛给它附加上那么多意义。
当然,我也不否认读书确实有用,古人早说了嘛,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可我读书,既不为那黄金屋,也不为那颜如玉,我读书只为俩字,遇见有趣的文字,有趣的故事,和有趣的灵魂。一本评价再好的书,若不有趣,我也懒得打开第一页。
想我少年时读《红楼梦》,这颗书中的明珠,文学中的瑰宝,想想这是我们得天独厚的文化遗产啊,不读多可惜。
就冲这份名声,我也要一读再读啊。
于是,我把少女时代全部贡献给了《红楼梦》这部巨著,我不仅看简体版,我还看繁体版,脂砚斋点评版,周汝昌点评版,总之市面上能找来的,我都想一一读过,才觉得不愧对我们老祖宗留下的这部恢弘的文化遗产。
事到如今,我仍旧承认《红楼梦》确实精彩。
但是,不知从什么开始,我胃口变了,就如同一位食客有天突然发现自己只嗜甜或者咸。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可我却越来越低俗了,我只想读那些看完能让我会心一笑的文字。
为了寻找有趣的文字,我在书海里跋山涉水,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笑林广记》这样的书自是不必说,我要感谢冯梦龙,在一个在文字里忧国忧民才算高大上的文化传统下,他竟然写笑话,还编写成集,如此冒天下文人之大不为的行举,却是如此的深得吾心。
后来,我又遇到一本奇书《幽梦影》,不过,这本书为我所喜的不是涨潮那小品般清丽的文字,而是每段文字后面来自当朝文人的那些点评,特别是他的侄子张竹坡的那些点评文字,简直是聪明可爱至极。
张潮说,“为花忧雨,为月忧云,为书忧蛀虫”,张竹坡评说,“真恐此人命薄消受不起”,真可谓精辟又机智,可惜他英年早逝,可惜这份有趣的思维。
我想,我前世一定是欲望极深之人,不然,怎会如此贪婪感官享受呢。有一次参加一个读书会,为了装13,我说自己读了多年哲学,其实,我就读了点皮毛。会后,有个小伙伴紧追着我不放,一直在我身边念叨,我也很喜欢哲学,我们来聊聊吧,我赶紧落荒而逃。哲学有啥可聊的?读着就够无聊了,还聊,不被闷死才怪。
后来,我再也没有去参加什么读书会了,有那时间,还不如在家里看《蜡笔小新》呢,多有趣。
前段时间,我一直在为是否考研而纠葛,现在仍然纠葛,因为我对知识还是非常向往的,特别是在《中国诗词大会》上看“蒙曼”等专家满腹经纶,侃侃而谈时,我也恨不得自己转头把唐诗宋词读个三五十遍,可当我拿起《唐诗三百首》时,一篇没读下来,我就感觉自己头大如牛昏昏欲睡了。所以,如果考研,我就必须去读那些不得不读但是很无趣的书,我怕我会无聊至死。
有个朋友骂我很到位,他说,你这人,为了感官刺激,连书都不放过!
对不起了,书神大人,如果有书神的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