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外地无依无靠的老奶奶向当地城市人乞讨的感触
以下仅表个人看法和观点,在写作过程中难免有些不当之词,敬请包容和谅解!!!
前言
对于本次书写,感觉像是消遣时间,无用之举。对于乞讨的话题,在人们心中敏感,人们也不愿意去做。并且随着人们的消费、社会的政策的宽广深入实施;人们一直秉承的和谐、平等、仁爱等信念;以及呼吁关爱社会老弱病残弱势群体的开展,社会中的流浪人逐年减少,在有些地方成效显著。本是一篇报告的,因为材料有限,就改了改,当作是一个想法吧。这事情发生在春临近时期,我想这事件具有的价值超过一般的同类型事件,不管是人物,地点和时间上,都有探索参考价值。因为我们都有一种美丽的思维——透过一件事可以挖掘很多本质性的东西,会让你想明白一些额外的知识,对一些事的了解领悟也用很大的帮助。也就是通过一件事情来观察一群人的应对做法,并深入探究其原因、目的。所以每一件事物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好比每一本书都有它存在价值,取决于它被人们翻阅时,希望您能翻阅。
本次素材,通过实例观察、听闻、分析等手段讲述某些小范围地区(本地县城)当今社会人们(本地城市人,由小及大)对于街头流浪的看法、感受、遇到后的一些做法表现以及处于这种情况的原因做一些报告性表述。从而让读者给以自己适当的定位,并也在这物质世界丰腴而精神文明动摇不定的社会中自我反思评定以及在事实基础上增加的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希望更多的人关爱社会弱势群体,奉献爱心,树立诚信,营造和谐美好的环境,传播正能量。当然在此报告中个人有自己的观点立场,如若存在差异实属正常。(备注:在经过一年的时间,对一些募捐、乞讨有所关注,随之,其眼界已不再局限于当地的那一个或那一些乞讨者。进一步完善此篇,一个心理转变过程,也算得上是一次成长吧。)
背景
在人的一生中,有生命的事物大都孕存着意外的感动,或许是美满的,抑或是让人难以置信的。不管它们最终是什么,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它来自人们内心深处,或是旅途中不经意的一刹那。有些时候,我们会停下匆忙的脚步,去了解、聆听或者是某些莫名的情愫,就这样促使着一个人有着的某种感受去帮助或者厌恶讨厌一个人、一些人或者一类人。随后滋生着许多不同的想法和观点,从而形成对待这样事件的独有处理方法,或好或坏。一个人是这样的,成千上万喝点人有着许多不同的方法,他们可能是一个家庭,或者是一个集体。最后改变着整个社会。而影响一个人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说同情、可怜、欢愉,可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能打动人心灵的还是某种心灵上的满足——更多的是感同身受。
(赘诉)在放假后的不久,因为个人的事情而上街,在必经之地遇见了一位正在乞讨的年迈的外地老奶奶(后来自己询问后才了解到的,在刚交谈时,她满嘴的外地口音——我听起来有些吃力,还好勉强能够听懂;而且她的外衣上散发着一种说不出的味道——只有近距离接触的人才可能闻到。她说她来自山东,独自一人无依无靠,流浪来到了这里。或许听闻的人都会说,这是乞讨人必修的一堂谋生之路,也就是所谓的套路,或许我也会这么说——据说乞讨成为过一种职业,一天下来节余还是不匪。但是也许在现在的社会里,看久了,了解后了,也就不会那么的 认为了,至少有那么一些人和我这般一样吧。可是也有那么一些人由于某种因素、身份和别人的眼光 ,甘愿这么了了认为,之后也就不了了之;但大多数人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刚好遇到这件事情)在刚开始时由于我脚步匆匆,更因为她在那个角落里不太注意,等我过了,才回过神来,而我离做事地地方也没有多远啦。更多的是出于更多的人的想法,做事错过了就错过了,就不再走回头路 ,也不想演一个做作的路人。(后来认真仔细了解观察后,对于她自生没有多大的毛病,与正常的健全老人没有什么区别,眼角时常带着些许眼泪,我不知道是人们所说的套路还是对路人的失落和自己此状况的无助——自己的年迈和人你们心中的猜忌。)她会对路人发出一些请求之类的话,声音很小声,又时甚至听不见。她也没有什么保暖的,自己依靠着台阶,或许这样会舒服些,这只是我自己的想法。但事实上,那天雾霭沉重,冷雾并没有散去,即使是上午的8-11点(人们逛街做事的黄金时间段)。她也是这么的坐在冰冷的地上,我这么在远处的一旁静静的观察着,或许我自己有那么一些残忍。可我相比于那乔丹专门卖店、其他高档服装店、药店、原县政府以及这些出入的人员来说,我只不过是一个还需要父母给养无所作为刚踏入大学休假折返的大一的学生。我能做些什么呢?一句问候,或者是一些人人为的掉在地上都没有人弯腰捡起的抑或是路过她面前都不愿施舍的一两块钱。我想是他们觉得这钱太少,碍于面子而不愿拿出手吧!即便是这样,我也不能说什么,因为人们有人们的想到,自己也有自己的看法,谁有说得清我们处在这错过现实在现实不过的社会中呢;即使是那些停留下来,给予帮助的,我还是不能说些什么。或许我想,随着时代的进步,面对一些美好的东西,只有一颗坚守的心代替,默默不语,面对陌生,相视而笑就过了,更有甚者,连这一笑是否肯定都难说得准的,您觉得好吗?
经过一些对来往的人的观察了解后,也有所记录,本打算做些人们都不愿意做的报告,可现在呢,在这小小的县城里,能看见一两个乞讨流浪的人很少啦。所以呢,我知道我这种只不过是说说事实,自己的感悟以及现实罢了。或许一些人会说,既然你都知道,那你为什么会做这无用之举呢?那么我会反问,我写下的真的是无用之举吗?如果您真的认真看了并看完了,我会首先感谢您,您然后当面指着我的鼻子说这是无用的;我也会表达对您的敬意,转身离去,最后独自哭泣也无异议。然而我要说的才从这里开始。
正文:
当你觉得一篇谈不上报告的报告会怎么写呢?还有什么说的呢,最本质的就是写或者不写,但要追求其价值。对于当今的社会,我们有时迫不得已的违背心愿去做一些自己后怕而又后悔的事情。对于大多人来说,人性本善,也存在着其恶。当一个一个人本善的心帮助其恶的人而不能正身坚守时,本性善终以己之曲折的善所麻木而晃晃不得行善而终,这是人们说的可望而不可即,留在心里却不能施于人,终其善焉存?人言道,透过现象看本质,看着看着,发现大不同,有些明明是对的,结果却让人不尽人意耶。比如明在情理中不得不做的,碍于某种虚假欺骗,导致一些本不该做的事情做了,本该做的事情有没有做的局面,结果就是置之不理,见了装作没有看见。所以人言中庸之道,是本源事态的平缓。一个故事可以说出许多个故事,这些故事和观点都来源一件事。
交流是打破自己和别人的一道无形的墙,也是人间温暖的熔炉,我们需要它。如果我们要了解一个人或者一些事情,主动与人沟通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沟通得方式态度决定着你能够了解的程度;沟通也是打开心与心的病房,给予安抚和养料。在交流时,我们放下了一切毫不相干的东西,我们更倾向于聆听对方的心声,试图为他排忧解惑。亲切的交流是一种忍让,更是一种坦诚与温馨,尤其是和处于困境需要帮助人交流。
在此次众多的路人中,停下来与她交流的少之又少,更准确的说是寥寥。说到交流,就谈谈其中的故事吧!驻足是一种习惯,在跨过年龄界限所谓三年一代沟的现实社会中,对于陌生来说,处于同一层次的陌生人比较聊的来,也更愿意去交流。比如在四例的交流沟通事件中愿意停下来或者蹲下身子和这位老奶奶交流的三例都是老人,准确的说都是老人(除了我之外)。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想法,也有自己不同的做法。也许有些人只是觉得可怜,想明白这种难以理解的事件,而凑热闹,谈天说笑,但在这种情况下,我想也不会是这样的荒唐。人心是暖的,有时候的感同身受会使自己忍不住的落泪,或者心生怜悯。最让我感动的不是这些老人们能够为这位老奶奶捐献多少钱!而是在信与不信的边缘仍有一颗善良的心——吃着早餐的一位老人见此和她交流,了解一番后,老人离开说自己身上没有钱,不过可以分一些自己没有吃过的东西给她。我听见了,我也看见了,看见了他们离开后各自都在吃。我也不在分析下去,不管这位离开的老人身上有没有带钱,事实不变的是她没有把这位乞讨的老人当作低微的乞讨者,而是同等对待,与她共同分享食物,不失自己的善良,也表现的自己对彼此的尊重。还有一个抱着自己孙子的相对年轻的人蹲下身子与她交流了许久,也都献出了自己的爱心。沟通只是一种方式,觉得我们比较亲近,即使是自己不能做什么,也不失人间温情,无故埋下一份冷漠。
也许在某种情况下,或许是一种需要,让我们觉得必须做一点什么,而去做。也许他们迈出的一下步,将会改变着一个人的一生,或者说是家庭的命运。人生应记这样的一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踏出去的一步,没有克制,就像脱缰野马,没有束缚一样不可控制。我们都希望自己变得完美,有些时候为什么又这样甘愿选择丑恶呢?
每一种事情存在并发展都有潜在的因朔和对人和社会产生必然的一定影响。每一种事情发生的背后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着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可以在某一段时间类形成特定的社会风貌。比如以前的例子,我们看到的只是和这个乞讨的老人交谈或者没有交谈。如果透过现象看本质,在众多的路人中,微乎其微的同龄人愿意去交流去了解,我们不排除那些想去又不愿去的人,那么更能说明社会问题。有些时候,我们在过好自己的生活的时候,我们也要放眼看一看社会世界。在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人们不愿意去做一些让人觉得没有必然的事情,对待他人和对待自己的差别过于偏激。有些时候只有对比,才能发现问题,而大多数人往往都愿意选择自己。如今的现实是一种麻木,与一片荒凉,对于外界待以冷漠,对于内却情柔似水,风情万种。而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人心可恶,是非颠倒,让人心寒,形成最为严重的信任危机,更深一面,国人素质,教育的恶化。不是人们变得自私了,只是在一些趋势下人们不得不变得让人觉得自私。
在临近新春佳节的前夕,正是家人团聚,购新衣,准备年货之时。一切都是新的,都是全新的开始。有两家人一起出行中的孩子为老奶奶捐献,他们满带笑容,又说又笑,两家子人其乐融融,以礼相让。也有同样的人,他们看见了去视而不见,调头行走。也许世界上没有现实的对比,就没有一道有一道无名的伤害,也没有一道树立起的无形的隔墙。如果说把一家人比做一个群组,那么两家人相匹于一个集体。也许我们很明确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一些不知道的秘密。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对内与对外的一面,也有相异同的一面,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有一个习惯,我们倾向于选择——受着若干因数支配的选择。在一个人与另外的人发生事情中都有一些独特的看法,你不是一个人,而是成千上万的人的看法,当异大于同时,生活的环境就出现了问题。我们没有经历对这两种人的选择做一些前后世代的调查,我想有一种必然的结果,好的依旧是好。同个这种现象,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些家庭的情况,也看到了一些社会的矛盾冲突,看到了贫富差距,越是富得人越富,越是贫的人即使更加努力,也不被认可,被削弱的越来越贫。
有些时候人们都抱有某种猜疑,可谁又知道,正是因为这种猜疑让他们越感社会的冷漠,人心的可畏。让他们与自己想要的幸福,梦想背道而驰。如果他们有办法,为什么却要这么不堪的甘愿做一些人们都不愿做的事情呢?面对这样他们,我们很难以一种正确的心态去评定他们,也没有一种切实的办法能够解决他们的切实问题。而我们给我他们的却是一道又一道的伤害。如果有一天你也遇到了如此的事件,想想当年你路过的那些人,在看一看这幅神情下走过的路人。你也会像他们一样的无助还是无奈,还是不解。如果可以,做一些你认为可以做的,如果可以,不仅仅是物质能让人振奋,更重要的是那份尊重,关爱和一份换位思考的本领。有些时候,我们就像一个乞讨者,像生活的每一天乞讨,最后还不是嬉皮笑脸的迎合。如果你乞讨,你什么也没有,你以为机会是你挣得吗?其实是别人给你的。
在所有有效募捐中,老人42%,中青年20%,孩子38%。家人数为5,多携带小孩;母子同行居多;老年人陪同孩子少数。以此,在些人中,只记一次捐赠。在捐赠的过程中,有很多不同的情景,而对我印象深刻的还有那么一些。他们都是老人、孩子、以及孩子的长辈。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自己,传递着心中的爱心。有路过后,折返的;也有促膝交谈的;也有绕道而行、视而不见的。怎么说呢,也许他们有着自己的理由,我不能说它是否正当。但大多时候,我们都倾向于尊重他的选择,那些背后的言论、对错、是非等都留于别 人去说,由这出发点去评论。
在募捐中享有号召力的是老人和孩子,家长发挥着促使作用。从中,他们抱有不同的心态、想法去帮助别人,而我更看重的是中国家庭的教育,对孩子的教养和感化。我想这一点是尤为重要的,而这些孩子的成长也正是来源于这些有意义的事。然而,在这个充满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现实社会里,我们很难对一件事情做出准确的判断。而他们的心思很单纯,最多的想法也就是觉得自己这样做没有错,即使错了,也错不到哪里去;自己也没有企图什么,大都是尽一些微薄之力,即使说是,也是互帮互助。
我也在网上询问过网友这样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面对那些乞讨的弱势群体往往心存向善之心。然而总有那么一两件不愉快的骗取同情心的事情发生后,当再次面对时总是让自己犹豫不决,这样往往也让社会之人寒心。我们不是不会辨别世间真伪,我们也不是无能为力,可为什么人们愿意选择避而远之却都不愿再次温柔以待呢?也许人们有难言之隐,可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愿去相信那真实的东西是假的呢?您又有怎样的看法呢?对于这个问题,回答的大多是都是大学生和高校的老师,他们的想法具有非凡的意义。在他们回答中,85%的人都会选择坦然走过,15%的人愿意捐助或者以其他的形式尽可能去帮助他们。对于这个结果,我想大多数人都很诧异。其实也没有什么好诧异的,因为他们都经历过,也看到了社会的一些现象。也就是说这是由一些社会和其它主客观因素决定的。一方面有些人无病呻吟,打着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的旗号,进行欺骗行为,以及有那么一些人“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反咬一口对自己帮助的人,以此伤害和人们,给社会人一种不好的感觉,在一定程度上伤透了心,也打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以此才有这些看似不好的结果,其实也是一种人情世故,只不过是埋在了人的心间罢了。另一方面是人们的思想在改变,现在的生活水平、见识、人生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不在像以前那样单纯――只为了生活。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因素。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近年来的多起让人心凉的事情屡屡出现。我想对于此种现象,都出于想法,没有真正的去实践吧。我还是相信那么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许在这条路上很漫长,但它很值得。
我们大都倾向于自己的感官,而不愿探索其中的细节。今年寒假,我回到家中,就是这样匆匆的一年,我也许是幸运,或是悲哀。那一天,我在那条街遇到了她,还是那么熟悉,还是那么悲伤,只是不在我去年路过的那里。她依旧在乞讨,而我却很无助。就这样匆匆坦坦荡走过,只是倍感熟悉,内心却早已起伏。我想这就是我观点转变的原因。因为社会,因为觉得它有价值,因为自己的想法不同。所有我在那时很关注这个问题,一直到现在。
我了解过,我想过那些在街头、车站等地乞讨的孩子、青年最后去了哪里?他们又做些什么?然而很现实,他们大都不会太长的做下去。我也考虑过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和一些以此方式牟利的伪君子,包括他们之间的联系、对社会、人类文明的影响以及种种,归根结底都是弊大于利。我也想过那些真实的弱势群体之间的不同的乞讨方式,而我的观点就是能自食其力的都应该有一种谋生技能凌驾于乞讨之上,乞讨没有理由,它只是一种不长久的短暂的生存方式,也是一种不光彩的事,还有甚者,如今的募捐占有一大部分比例,我们能见到的只是短暂即逝的个别而已。但是,我们的思维又如此的矛盾,总觉得将自己的爱心要亲手传到那个人的手里才算是,而我们在此之前又种种怀疑它的真实身份。因此,还是那样才够坦荡,遇见了,不问心情、缘由,如果愿意,无论多少,随缘随性。我见过卖艺的、我也见过残疾而乞讨的、我见过穷困潦倒被迫无奈如此的、也见过虚情假意玩弄人们同情心,消遣人们善心的――而这一种最可恶。
我开始越来越关注社会乞讨的,主要是因为我曾经也喜欢去帮助别人,无论我自己怎样的贫穷,少数也是一种心意。而让我开始改变看法的是无数次在车站年轻的、拿着乞讨证的、四肢健全的、我却不知道他们是否真哑的、还要明确捐赠数目的青年人。因为对于这些捐助观念的改变和一些独立的思考,我现在遇到,都是坦荡走过。我去帮助别人,愿意去帮助别人,是因为我觉得他真的需要帮助,他比我更需要帮助,即使我自己苦一点、累一点也无所谓。而真正让我坦荡走过的是各种公益途径的出现、自己我认为或者大家认为他们应该得到的那一分尊重――而不是出卖自己的尊严,毫无上进之心的伪君子、以及我来回路过车站那一排醒目的文字――请不要相信任何形式的乞讨。有些时候,我们不在关注故事,而我们更愿关注故事中的人。我们相信社会进步的飞快的,更相信人们面对问题并将其解决的速度。
总结
生活的矛盾源于内心生活的矛盾,我们不能瞬时改变大体社会的趋势,我们去了解只是为了更好的了解自己,改变自己或他人。我们不能片面的去评论一个人的做法的好与坏,只能在如此阶段发表个人的看法,因为我们不是别人,更无法体会别人,也不可能成为别人。一个人的认知,往往决定一个人的方向,也往往影响着一个人的态度。而如今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坚定自己的脚步,改变自己,从而影响身边的人去改变社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