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玩游戏,我们需要一直输吗?
游戏是孩子的语言,不让孩子游戏,就像不让成人说话和思考。
所以,我放弃孩子去上幼小衔接班,而是让孩子读完整个幼儿园。
只在暑期和平时,帮孩子补补基础,以免一年级落于人后。
即便这样,在学前父母依然是孩子的主要玩伴。
有一次我在一个讲座上,听到一位妈妈向教育专家提问:
我的孩子玩游戏的时候,总是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并且每次都想获得胜利,忍受不了自己输的事实,我该怎么办呢?我十分担心把他养成输不起的性格和习惯。
专家让那位家长不要过分焦虑;
孩子有这样渴望赢的需求和行为,背后一定隐藏了一个心理问题;
他要该家长在平时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和情绪。
专家讲得很抽象,这位家长听了半天,若有所思地坐下了。
我觉得这位家长的问题提得很好,不光是这位妈妈会遇到这个问题,现在孩子普遍会有这样的问题出现。
很多家长都把问题的根源归结为:我们把孩子宠坏了,他们做什么都要以自己为中心,只能自己赢,不懂合作,不会和人好好相处。
于是很多家长就在游戏的过程中竭尽全力地挫败孩子,实行什么挫败教育:打击他,让他适应失败,让他知道这个世界不会为你而转。
或者有些家长擅长说理,游戏过程中,孩子只要出现以上“不良现象”,他们就停止游戏,开始跟孩子讲道理:巴拉巴拉。
有没有发现,我们做父母只是在表面上知道游戏对孩子很重要,却忽视了游戏对孩子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
让我们先来看看现实中的孩子是怎么生存的?
衣服、鞋子、饮食、兴趣班、学习、时间安排……无一例外的都是父母和家人在为他们做决定,他们能做决定的东西其实很少,遇到严厉的家长,孩子能自己掌控的东西就更少了,有时候他们的思想我们都想控制地滴水不漏。
当然,这里面有许多“不得不做”的责任和义务。
孩子的生存状况决定了孩子内在多多少少存在的无力感和情绪的挤压。
虽然他们不愁吃不愁穿,但内心却缺少一个疏通和发泄的通道。
他们为什么要游戏呢?
除了借助游戏去探索世界,他们还利用游戏去假想一个世界;
这个游戏的规则必须由他们制定
这个世界里的输赢也由他们说了算
他们在现实世界里受到的制约和限制
可以在游戏的世界里得到治愈和恢复
我觉得不光是那个家长的孩子,所有孩子都想要在游戏里取得胜利
他们越渴望取得胜利,就表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挤压的挫败和负面情绪越多
如果这个时候我们家长还试图去阻止和剥夺
我们的孩子是不是太惨烈了呢?
挫折教育不是表面上的,给到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经历
而是在我们这里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和情感的滋养,才更有勇气和力量抵挡外界的风雨
所以,让孩子在游戏里尽情地赢吧
让他们把我们一次次地打败
让我们在游戏里成为那个愚蠢的怪兽被他们打得屁滚尿流
让我们变得滑稽和笨拙
也让他们在游戏里成为英雄和长胜将军
你会发现只有你全情投入他们的游戏
按他们的节奏去玩
按他们的建议去输、去赢
你才能在现实生活里与他们取得更好地沟通和合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