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坛经无相颂迷人修福偈探玄

坛经无相颂迷人修福偈探玄

作者: 一乘圆教如来禅 | 来源:发表于2020-02-19 18:38 被阅读0次

          【原典】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

            吾祖惟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引自《六祖坛经》

          【绪言】

            坛经无相三颂,第一颂是说通及心通偈,第二颂是心平偈,第三颂是迷人修福偈。本文意在探玄迷人修福偈。

            传统来说,偈语都是四句一首。本七言长偈,共有五个单独七言偈语所组成。我们用探玄方式来解读其每一偈的妙义,以便明了心性之道和禅学之旨,彻悟宇宙人生真谛。

            古德有曰:

            “ 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

            彼由颠倒慧,增长一切恶。”

            今把无相颂迷人修福偈包含的每一偈都单独列为一讲,五个偈语,分成五讲。第一讲:立志修道。第二讲:心忏罪灭。第三讲:与佛同观。第四讲:见性同体。第五讲:自性自度。

            欲知《坛经•无相颂•迷人修福偈•探玄》各讲的微妙禅义,请听以下五个偈语的详细分解。

          【正文】

            第一讲:励志修道

            【原偈】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

            【探玄】

            第一句:迷人修福不修道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想天堂去便好。终止轮回浑忘记,应须立愿明心宝。

            迷人是谁?为什么迷?

            因为,意识常坑爹:

            意识流,流意识,千变万化,都是流浪生死。

            或有人问:意识从哪里来的?不是凭空流出来的吧?

            ️不妨一答:意识从心上流出来的。心是根。

            【譬喻】

            意识流,流出万事万物,故知,万事万物得管意识叫爹。意识于物质,父子关系呀。

            但是,意识从心生,得管心叫爹。也是亲子关系。

            ️三辈人:心是意识的爹。意识是万事万物的爹。那么可知,万事万物与心是隔辈亲,那就是说:万事万物是心的孙子,心是万事万物的爷爷。

            ️小结:心与事物,是爷爷和孙子的关系。

            因为隔辈亲,现实中,爷爷都被孙子绑架啦!

            ️【法义教理】

            心爷爷是根,为因。

            意识爹是树干枝叶,为缘。

            万事万物孙子是花果,为果。

            祖孙三代。每个大脑就都是:三世同堂❗️

            ️不孝敬长辈,肯定是:

            坑爹,破坏了缘。

            坑爷爷,破坏了根。

            ️没智慧,带不好晚辈,肯定是:

            坑孙子,破坏了花果。

            🥀无根无缘,孙子就不是孙子了,花果枯萎,凋零败落,不堪忍睹了。

            🥊往上层层修忏悔,或可有救。

              只看他人孝不孝?错。❌

              但看自己孝不孝,对。✅

            迷人为什么迷?意识流于邪见,故其心迷乱。身见,我见,常见,断见,戒禁取见等等。加上人们俗知的贪嗔痴慢疑五毒。另外就是习气秉性等等。这些活法,仅仅在意识层面抱怨是没有用的。迷人若要迷途知返,不从心性深处搞一场革命,就不能彻底净化身心灵,不脱胎换骨,何以了脱生死,跳出六道轮回,何以明心见性成佛作祖。

            修道:就是改往修来。改往:即改掉往昔的错误频道和版本,改变不良习俗,改掉迷人的一切负能量生活习惯。内外版本都换,重装系统,大变活人。

            可惜的是,迷人忙于修福报,滋滋小善做之不尽,都成为生死业缘,因为愚痴无智,很容易最终成就了魔业。

            不修道:就是不发菩提心,不参禅悟道,无善法欲,一次又一次来到人间都失诸佛法。

            什么人不是迷人?

            答曰:发菩提心者不是迷人。

            第二句:只言修福便是道

            只言修福便是道,智慧不足多苦恼。心不调伏知见深,怎离苦海乐逍遥?

            在哪里跌倒,就在那里爬起来。

            意识流掌控的人生,是迷人的一生。但是,起码知道要福报,要过的好,活的出彩,也要死的好,不能不得善终。这都是迷人心态。

            意识分别不出天界。意识,不知道自己身心灵内存,还包含了世界,乃至法界,也不知正觉世间;意识只是陷在有情世间和器世间里,蝇营狗苟。

            迷人为求福报,也修炼自己,很容易滑倒在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上。没有警觉心,不能常反省和察克治,心中毒素暗中增长,后果可畏,可没人也不惧什么,不畏后世恶果。

            我执深重,难免不自私。分别心严重,难免不产生烦恼痛苦。妄想心严重,难免不精神失常或错乱,患得患失。

            不修道没智慧。迷人偏重于修福,忘记了修道增长智慧。生命之车两个轮子,一个是福德,一个是智慧。少了一个轮子,就是破车,便难以在高速公路上奔驰了。

            世上爱做公益慈善者比比皆是,请给自己人生一个圆满,那就是开始特意修道吧。因为没有修道之心,加上又没有修道习惯,所以,发心修道确实不易。怎办?快快发菩提心吧!发菩提心之人,就能走出迷惑,冲开迷茫,契入宇宙人生大道光明,何乐而不为呢?!

            慈善家们,要发菩提心,怎么发?答曰:通过合理作意,正确思维,来解决。即,从十个方面来考虑,就能发菩提心了。省庵大师说:“ 此菩提心,诸善中王;必有因缘,方得发起。今言因缘,略有十种。何等为十?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师长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众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灵故;八者、忏悔业障故;九者、求生净土故;十者、为念正法得久住故。 ”

            不发菩提心,六道里沉沦。

            小善做不尽,还是一痴人。

            第三句:布施供养福无边

            布施供养福无边,成道岂须只施钱。参悟话头何执我,勘明父母未生前。

            布施者,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对社会大众层面,说布施;对上,即长辈,师长,首长,特别对佛法僧三宝,要说是供养。私心重迷人和贪心重迷人,一般在得失之间,斤斤计较,痛苦不已。

            布施供养不止,福报很大,会挣钱,不会花钱,还是在透支福报。没智慧,就是有漏的人生。修一大堆福报,最终又都透支了,漏掉了。一生又一生,总是白忙活,累的死去活来,到头还是一场空。

            迷人没智慧,不知道宇宙人生大道是:“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迷人没智慧,不知道生命实相是:“四大本空,五蕴非我。”

            迷人没智慧,都是上演的盲忙茫三字经。第一个盲,没智慧,无导航,不知生所从来,死所何去?没有人生理想是也,故无志向。因无志向,心智难以激活,智能系统功能不能充分运营。

            迷人没智慧的生存状态是:苍蝇乱飞,苍蝇逐臭,蚊子嗜血,飞蛾扑火,作茧自缚,自取其败,自取其辱……

            福报很大都是浅层次的薄福,难以修出厚德。厚德载物时,总觉福报还是不够用。其实是福德不够厚而已。

            人天福报确实很大,当官做老爷,成为各种天仙地仙等等;下鬼道也有当了城隍,收取供养;旁生为畜牲,就是大象挂璎珞,一身财宝,福报盈身,还是可怜。

            福慧双修,才是正道。福无边,加上智无边,那就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不可偏废哦!

            六祖慧能大师慈悲开示,说不修道,三恶造。其实,五恶都会造的。傲慢,怀疑,这两个恶,增长也是迅猛无比。

            双修怎么修?发大菩提心。

            福慧悉圆满,人生又日新……

            第四句:心中三恶元来造

            心中三恶元来造,知见立知业未了。欲得清凉须败火,谦恭求法做佛好。

            尊师重道,听经闻法,有多么重要!参禅悟道,明心见性,有多么重要!

              不然就是迷人没智慧,不会观心和修心。于是,一边大做公益,广做慈善,一边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心中三恶,即贪嗔痴三毒是也。造作罪业,自己不知,还说自己是好人,都是别人不好,这样的修福报,修多少漏多少,不成体统。没有人生理想和智慧,是活在无明里,活在无知里,活在无觉中。

            发菩提心之人,心中三恶可消除矣!不会再造恶业之因了。

            菩提心的定义:菩提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简称。“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发菩提心,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也就是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愿心。发出誓愿,躬身履行,行菩萨道,佛道可成矣!

            福报要用在修道上,才是聪明人。聪明人都福慧双修。聪明人必发菩提心,必行菩萨道。

            总之,迷人没智慧,但是在追求善法。故知,本偈是给善人类的迷人讲法而已。如果,恶人,想修道,能不能发菩提心?

            迷人在福报。恶人在修灾难。如果恶人想转恶为善,进而修道的话,当然也要发菩提心。怎么发心?

            当从是个问题合理作意,正确思维:一者,无依无怙故,要发菩提心。二者,心无调适故,要发菩提心。三者,穷无善根故,要发菩提心。四者,长夜睡眠故,要发菩提心。五者,行不善法故,要发菩提心。六者,长缨疾苦故,要发菩提心。七者,没生死海故,要发菩提心。八者,欲缚所缚故,要发菩提心。九者,无善法欲故,要发菩提心。十者,失诸佛法故,要发菩提心。

            这样,本讲里共计讲了两种人发菩提心之法。一种是修福不修道的迷人。一种是造恶不修福的恶人。还有菩萨如何发菩提心的十种因缘,留待另外讲记中再接着修学吧。

            斯为第一讲。

            第二讲:心忏罪灭

            【原偈】

            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探玄】

            第一句:拟将修福欲灭罪

            拟将修福欲灭罪,盲修瞎练想非非。安心一切皆明寂,正教觉观邪见摧。

            这句偈语,是六祖慧能大师慈悲开示出了,迷人修福的一个聪明想法,即其天真地以为修福报可以灭罪。

            其实,禅宗顿教,重点强调的是用正见代替邪见,当下就能完成。而迷人忙于修福报,忽略了这个顿超直入的妙法。所以说,迷人心中一些三恶之罪,都是邪见为祸根。

            迷人以为修福报可以产生正见,彻见宇宙人生大道,这个就太偏激了。修福报可以免于造恶,恰恰没能实现,反而造恶了。这就是《心经》指出的:“颠倒梦想”之意识流掌控的人生。

            世人:凡人,迷人,愚人,小人,恶人,善人,等等,一般活法,结果都是事与愿违,自己又不甘心,就抱怨说:“好人没好报。” 最后,诽谤正法,恶上造恶,结局就惨不忍睹了。

            修罪得罪。修福得福。修慧得慧。修炼禅宗顿教得开悟。禅行者,学修此偈之后,明白了迷人没智慧,修福不能直接产生智慧,不能直接建立正知正见,不能直接开发出自性清净圆明体当中的如来知见,那就要当机立断,加重自己修道的愿力,或者不忘初心,或者赶快发心立愿,走上一条菩提路,直趣佛果。

            即,在生活中,时时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找到第一念,抓住第一念这个根本念,就是即念即佛。回到自己心性光明上,就是即心即佛。回到万法皆空无所有是,就是无心是道。

            发菩提心之人,就不是迷人,能常得诸佛善护念,善付嘱,修行勇猛精进,顿悟菩提自性本来清净,指日可待。

            第二句:后世得福罪还在

            后世得福罪还在,当生净化最心开。垃圾木马病毒等,转化成禅无去来。

            生命电脑的各种软硬件,各有各的用途,不能相互替代。光驱,软驱,键盘,电路板,数据线等等,都是必须具备的组件。

            所以说,福报很大,还是福报,还不是智慧。

            智慧能破除烦恼,摧毁众恶,止息轮回,消灭业障。这个功能是修福报解决不了的。

            迷人天然又天真地认为修福报可以灭恶,却是思维产生了偏差所致。说明内在还有我执,或者贪心未除,妄想作怪。这样迷迷糊糊地修福报,心中三恶元来造,果报现前还是灾难,非常可怕的了。

            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因是说的因心,就是起心动念要如理如法。否则,修福最后不究竟,到达天上寿命也是有限,最终还是要福报用尽,堕落下三途。

            生命导航,确定的要正确,更要彻底。不能导航到歪路上,也不能导航到一半的地方就当目的地。可见,不发菩提心,是不能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圆满人生的。

              好个性产生好主见。习气不除,一味修福不修慧,好主见不能导航自己人生,还是会在弯路上徘徊,烦恼还是不能彻底清楚干净。

            善于剖析自己的优缺点,找出人格不健全的部分,马上加以完善。这一切都要有智慧。人类总导航,摆在我们面前,为什么不认可?那就是自私。一旦自私,造罪难免,结果还会遭罪。

            一味做事,不知道历事炼心,那就会事与愿违,痛苦不已。

            到底有多苦,人人心有谱。

            智慧忘记修,偏激只修福。

            做事前思后想,考虑周全,是一个人人都能努力实现的。但是,解决不了事与愿违问题。就是因为,你想的太多,已经加入了心因的重要种子要素了。

            这里面包含了太多的贪求,太多的我执,太多的法执,太多的分别心,太多的妄想,太多的担忧,太多的不甘心,太多的攀缘心,太多的谄曲心,太多的谋求心,太多的计较心,太多的习气秉性和偏执,所以,事与愿违是假,心想事成是真。因果不爽 还是自作自受。只是深处的因果被忽略而已,一切唯心造的真理规律不会变。

            第三句:但向心中除罪缘

            但向心中除罪缘,无缘业种也闲闲。渐至清澄心海阔,无明惑尽绝尘埃。

            既然一切不好的因果都是心中造作出来的,那么很简单,要从心上下功夫。改变宇宙人生是可以办到的,前提是从改变自己的心念开始。

            改变思想观念,就要拆除旧的愚痴思维软件,安装新的智慧思维软件。这个就是忏悔。忏悔业障,就是拔根,拔掉邪见这个病根。

            为什么此偈说是“除罪缘呢?”实际上,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法,本来即是空。故知,根即缘,缘即根。种子也是缘,不过是种子缘而已。根,也是缘,根缘而已。

            因缘一旦改正,果报也就随之而变了。所以说,希望还在,人生会好,忏悔翻盘,转迷为悟。没有智慧,就会目光狭隘,道路认不清,往往走弯路,欲速则不达。智慧带来安稳心,稳定才会发展,不稳定而求发展,那就是高速公路上飙车,要出事与愿违的大事了,非常可怕。

            生命要认命,认命才有命。学会接受逆境违缘,学会迎接各种打击和考验。顺利是不能开悟的。敢于从自己心性上面下手,来一场革命,重装系统大变活人,当下完成,才是明心见性成佛作祖的人生奇迹。

            《坛经忏悔品》:“ 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憍诳染,从前所有恶业憍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今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善知识!已上是为无相忏悔。”

            “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记,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

            “ 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如悔其后过。以不悔改,前愆不灭,后过又生;前愆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

            从忏悔法门,降伏其心,才是实打实的无相颂本义。智慧大路,一马平川,全在悟性上展开……心灵果实闪闪发光,那就是觉性明灯,照耀无极,心的解放,带来一切的大自在,大自由,大解脱,大解放,大安稳,大和平。

            忏悔后,沉静之心,又迎接来人生的春天……

            第四句:各自性中真忏悔

            各自性中真忏悔,前愆除尽后绝非。轻松圆觉如来乘,俯首一真法界回。

              迷人没智慧,学修此偈开始求智慧,不用灰心丧气。鲁迅说:“自卑固然不好,自负也是不好的,容易停滞。我想顶好是不要自馁,总是干;但也不可自满,仍旧总是用功。” 忏悔业障要真用功。

            先发忏悔之心:“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耻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用性中之心来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灭罪亡两具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罪是幻化所生的,无所有的。迦叶佛偈曰: “ 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罪是空性,无所住的。毗婆尸佛偈曰:“ 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象。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罪是无根的,虚幻不实的。尸弃佛偈曰:“ 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幻化之罪是可灭的。毗舍浮佛偈曰: “ 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罪性本空何须怕。拘那含牟尼佛偈曰: “ 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 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

            净化身心灵,真空觉了是真的:“ 一切过失皆由心,心静再无过失痕。忏悔已作心轻盈,古林白云仍从容” ”

            忏悔之后,心情不错:“ 雨过天晴湛碧空,白云荏苒乐从容。清风送爽百花唱,精美风光任畅行。”

            其实,现实还有诸多严峻考验。关键在于悟得:“平常心是道。” 因为在物欲横流,处处充满陷阱和诱惑的社会里,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正见之智者,不怕各种考验降临,勇于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的挑战。因为在平常心的世界里,一切都被看得平等,平直,常清净,常光明,即: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第三讲:与佛同观

            【原偈】

            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

            【探玄】

            第一句:忽悟大乘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决然放下我无非。打开心量皆同体,内圣外王显慈悲。

            一、忽悟

            小悟上千次,大悟只一次。一悟即至佛地,说的是大悟。此偈说“忽悟”,当时由一个迷人没智慧状态,悟到可以修道了,追求真理智慧了。这个忽悟也就不简单了。为什么?因为,改掉不爱学习的恶习,也是很难的事情。此时此刻忽然良心发现,再不能滋滋小善做之不尽都是生死业缘了,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了。

            所以说,忽悟也不容易,也应该充分肯定,也值得表扬,也应该鼓励。这个忽悟,就是良知良能版本启动状态,可喜可贺了。如果不能忽悟,那就只能痛悟吧。

            痛悟故事之一,“ 断脚痛悟 ”:

            云门去找睦州和尚的时候,睦州也是不理他,不让他进门。云门不死心,来了几次,跪在门口,睦州看到他就把门关起来。假如是我们的话,早就破口大骂了,云门没有,他是来求道的,他还在参禅呢!有一天云门想到一个方法,又来叫门。睦州开门见到云门,又准备把门关上,云门一个箭步上前,赶紧把一只脚伸进去,这下子你总关不了门了吧!睦州禅师可绝了,硬是狠狠地把门关上去,结果,云门的脚断了,不禁大叫,哎唷一叫,顿然大悟。U

            这个公案故事,在《碧岩录》中有记载。上面白话讲解,来自南怀瑾老师。请大家反复研究,参悟之。

            二、大乘

            从外道,转为修炼内圣之心法,就是忽悟之价值。或从迷茫转为清醒,或者从小乘即小教根本乘,转为修炼大乘顿悟祖师禅和一乘圆教如来禅,也是人生最伟大转折。

            大乘佛法之大方广圆觉圆悟之大道,功德庄严成就,无与伦比之殊胜光明。忽悟之后,步上大乘佛法的大平台,天宽地广,大有可为,康庄大道,直通华藏世界智慧报身,亦即直通一真法界清净法身。念佛成佛,是心做佛,活出如来佛命,多么伟大光荣!

            此大乘佛法,乃是至极大乘,甚深心智,包含如理缘起之义。其旨渊弘,寂而无相;其用广大,宽廓无边。

            3、真忏悔

            于大乘佛法心生仰慕,渴望修行,真实善根道种,缘分具足故。

            跟随普贤王菩萨修行普贤忏:“ 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此忏悔文来自《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是普贤十大愿王之中的忏悔愿。

            然后,皈依三宝,发四弘誓愿,读经,念佛,功德回向,方为圆满。

            从此,人生再不做后悔的事情。

            忏悔业障是开悟的前方便。渐修轨道,也得经历忏悔门这一关。

            修炼此句偈语就是大乘根器了。并且,与禅宗顿教有缘,参禅悟道,当生成就自己法身慧命,太过殊胜了。

            第二句:除邪行正即无罪

            除邪行正即无罪,转凡成圣救谁谁。戒香充满回头客,各做主人圣智随。

            一、除邪

            心法修炼首要任务就是除去心中邪见。以邪见之根为罪魁祸首,其余妄想、分别、执着之类,以及所有生命电脑内存里的垃圾、木马、病毒等等负能量,也就都能随之而净化得干干净净了。

            观身不净,通过对色身死后尸体朽坏腐烂的观想,可以除身见,解决对色身的执着。放下对色身的执着,去锻炼身体,才是内外兼修,身心皆得益。

            观心无常,通过生住异灭和生老病死等等迁流变化,明白一切都在幻化之中,心灵的固执就会松动,灭掉凡夫之人的常见。

            观法无我,通过析空观和体空观,来明白人空,法空的道理,建立般若真空妙有不二的中观正见。

            观受是苦,通过觉受的刹那生灭,了解觉受的不可靠,以期彻证真正的无上大涅槃之乐。

            二、行正

            心正,则种种法正。心邪,则种种法邪。正人行邪法邪法都正。邪人行正法正法都邪。

            心正必行正。行正证心正。即心即行,即行即正。

            觉悟人生禅行者,以无私心为思无邪,思无邪,则行即正。

            觉悟人生禅行者,以利他心为正能量,正能量,则行即正。

            觉悟人生禅行者,以平等心为真性情,真性情,则行即正。

            觉悟人生禅行者,以清净心为妙法身,妙法身,则行即正。

            觉悟人生禅行者,以慈悲心为智报身,智报身,则行即正。

            觉悟人生禅行者,以弘愿心,为应化身,应化身,则行即正。

            觉悟人生禅行者,以奉献心,为大乘心,大乘心,则行即正。

            觉悟人生禅行者,以感恩心为根界身,根界身,则行即正。

            觉悟人生禅行者,以教化心,为化往身,化往身,则行即正。

          行正之法,从心所现,六度万行,不忘初心,使命必达。

          三、即无罪

          无邪心则无罪。无邪思则无罪。无邪念则无罪。无邪见则无罪。无邪行则无罪。

          心中具足正能量,正念利他,无我利他,一心利他,无罪不说,还有功劳,有福德,甚至有功德。

            理无罪:即心即理。彼此一理,因无对立,故无罪。

            事无罪:即心即事,离心无事,心事一如,因无对待,故无罪。

            观行无罪:以身观身,无二见,故无罪。以心观心,无二心,故无罪。以家观家,无二家,故无罪。以家乡观家乡,无二家乡,故无罪。以国观国,国无二国,故无罪。以天下观天下,天下无二见,故无罪。

            相似无罪:常随佛学,历事炼心,学佛做佛,心行殊胜,相似即佛,故无罪。

            分证无罪:修学般若智慧,破除无始无明,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成一分菩提,故无罪。

            究竟无罪:一切缘起法则,因无限,果极圆,佛证穷,宇宙人生大道究竟悟透,功德圆满,故无罪。

            第三句:学道常于自性观

            学道常于自性观,大疑大悟猛参禅。力透玄机文字外,唯心所现果无难。

            一、学道

            迷人正式学道了,就是道人了。参禅者就是禅行者了。喜欢禅教修炼,学问功夫越来越深,就是禅学者了。故知,从迷人,到善人,是一个进步。从善人到道人,更是一个重要转折点。生命的价值,也就此产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修道证道,行道布道,功德无量,必然圆满人生。

            学人得遇大善知识之时,机缘成熟,放有的一悟。请参悟禅宗公案之一,“ 百丈三日耳聋 ”, 详情如下 :

            百丈怀海一日在恩师马祖道一身旁,看到老师总目不转睛盯着禅床边上的拂子。百丈想去替马祖拿来,见此情景,马祖先登一步,自己把拂子拿到手中,傲然兀立。百丈问马祖:“ 这是教化众生,还是不教化众生?” 马祖于是把佛子放回原处。百丈又站了片刻,马祖问他:“ 你今后如何与人为善,方便众生? ” 百丈取来拂子举示。马祖又问:“ 这是教化众生,还是不教化众生?” 百丈又把拂子放回原处。这时,马祖大师振威显势大喝一声。百丈当场大悟。日后,他对弟子黄檗说:“ 我当时挨了马祖一喝,直弄得三天时间耳朵听不见声音。” 黄檗不禁闻之吐舌。       

            当今学人,于此公案中,能领玄旨否?请各自努力参之。

            二、常于

            常于菩萨道上勇猛精进,经教修炼,弘法利生,就是愿行者。常,坚持之义明矣!恒常省思自己的过失,少看别人过失。恒常念佛,才是禅行者。恒常观不思议境界,就是禅行者。恒常善巧止观,就是实干家。恒常做佛,就是大菩萨。不舍弃众生,度尽方成菩提,就是佛菩萨。行愿文化,永无疲厌,身心畅快,那就是常精进菩萨化身。

            三、自性观

            观自性清净圆明体,方知万法无自性,缘生缘灭,空而无碍。空而清净,空而且灵,空而妙,空而明,空而自由自在,空而圆通,空而圆融,空而圆满。观空亦空,空无所空。观自性者,即观即空,即得空如来藏佛性真如。即观不空,即得不空如来藏佛性真如。即观空不空,即得空不空如来藏佛性真如。

            故知,一心三藏是自性观。一心三观亦是自性观。一境三谛是自性观。一实三印是自性观。一体三身是自性观。十妙玄门是自性观。六相圆融是自性观。四无碍境界是自性观。一真法界是自性观。华藏世界是自性观。极乐世界是自性观。皆不离一心,观无所观,无所不观。终日观,尽非观。不观而观,方是正观。

            中观,止观,真观,正观,谛观等等,皆自性观是也。

         

            第四句:即与诸佛同一类

            即与诸佛同一类,无边胜福隆增慧。利生弘法初心大,使命必达愿无违。

            俗话说:“有钱花在刀刃上。” 福报很大的迷人,一旦修道,那就不得了啦!等于把福报转为道用了,福德变功德,功德增加非常之快,几何级暴涨,不可测量矣!

            六祖慧能大师慈悲开示说:“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同一类者,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也。同一类者,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是也去。同一类者,自性清净圆明体是也。同一类者,“ 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 ” 是也。同一类者,涵盖乾坤,无欠无余是也。同一类者,无上正等正觉是也。同一类者,不可思议是也。同一类者,不二法门是也。同一类者,佛佛道同是也。

            正如赵州禅师所说: “ 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内里坐。” 见心见性即见佛矣!往外觅佛者,迷失自性故。

            《五灯会元》卷三 “ 庞蕴居士 ”:乃问:“ 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 头(石头希迁禅师)以手掩其口,豁然有省。……后参马祖,问曰:“ 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 祖曰:“ 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庞蕴居士于此言下,顿领玄旨。

            会得这个公案谛理,则如《沁园春•雪》所言,当下即可以承当了:“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故知,超佛越祖,修不修恰是。

            第四讲:见性同体

            【原偈】

            吾祖惟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

            【探玄】

            第一句:吾祖惟传此顿法

            吾祖惟传此顿法,心心相印续奇葩。超凡圣处平常道,法界一如共此家……

            1、吾祖

              六祖慧能大师前面有五位祖师。

              初祖达摩大师有多种禅道论著作流传下来,比如《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悟性论》《血脉论》《破相论》等。

              二祖慧可大师有尺牍偈传下来。前面引用过了。

              三祖僧餐大师有《信心铭》传世,为历代禅行者所喜爱,成为禅宗至宝。

              四祖道信禅师有《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流传下来。其主张依据《文殊说般若经》参悟理事一行三昧,体证诸佛心第一,行般若空观。

            五祖弘忍大师“口说玄理,默授与人”不离文字,但有讲法记录被后人整理成《修心要论》,开启《金刚经》印心的禅宗顿教法门,因住持黄梅东山,故称 “ 东山法门 ”,闻名天下。

            2、惟传

            禅宗心法传承到六祖慧能大师,是第六代,从此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达摩大师传法偈语)流露出五家七宗,禅宗于中国唐代大盛于世,影响到周边国家。五家七宗各有法脉传承,时至今日,绵延不绝。传禅过程,在《坛经行由品》里有确切讲述。

            禅宗另外有神秀大师一脉盛行于唐代北方一带,可谓渐悟之法。此北宗禅大意是“拂尘看净,方便通经。”曾经以《大乘无生方便门》内涵作为证据。

            3、此顿法

            顿悟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之法门,就是顿法,禅宗特有矣!

            此顿法,反对拘谨为经典教条和种种观念束缚,破除世间流行的偶像化,经院化,律仪化等等附属而带来的一些困惑,通过张扬人性来证悟佛性。

            此顿法,“ 不论行履,但论见地。”

            此顿法,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此顿法,立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为宗为觉悟人生之证悟纲领。

            此顿法,五家七宗各有宗风,棒喝交加,体相并用,启迪禅行者,不遗余力。

            著名的开悟手段有:德山棒,临济喝,云门饼,赵州茶,等等。

            此顿法,有禅宗公案一千七百则之多。偈语,禅诗,加上语录,也是汗牛充栋,形成独有的禅宗宝藏,别具一格,风光无限。

            第二句:普愿见性同一体

            普愿见性同一体,非一非二真如辙。铁牛无所回旋路,端的天下共大车。

            1、普愿

            六祖慧能大师此句偈语,乃是针对回来修道人的菩提心及其愿力的提点。

            普愿者,以《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为依据,可知,要一心承担十方面的普愿:一者,慈悲普。二者,弘誓普。三者,修行普。四者,断惑普。五者,入法门普。六者,神通普。七者,方便普。八者,说法普。九者,成就众生普。十者,供养诸佛普。

            佛法的普门广度和禅学的普愿心,是一样的菩提心的展开,俱含六度万行。

            2、见性

            费劲一生参学,最后学无所学。不参学之前,亦是如此。但是不参学,绝对不知原来如此。这颗心,看不见这颗心,觉悟这颗心,还是这颗心。久被尘劳关锁,还是明珠一颗,摩尼心宝,价值无边,不可估量矣!

            慧可大师是禅宗二祖,实际上达摩大师来自印度,那么作为中国人,慧可大师则是大中华禅文化第一人也。二祖生前曾经回复一封信给一位居士,其中留下一首禅诗,基本上代表了他的禅学主张,其詩曰:“ 备观来意皆如实,真幽之理竟不殊。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珍珠。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泯此二见之徒辈,申辞措笔作斯书。观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 其中指出,迷人是把自心摩尼当瓦砾了,开悟之后,这颗心,还是珍珠。这就是 “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之义也。有偈为证:

            拿宝不当宝,独尊何处找?

            摩尼清净在,一悟圆明了……

            3、同一体

            同一体是圣智内证境界,非凡夫之人妄念所能承担。禅宗心法言言在性,都是一心作用。在心中体证真如,不在于往外构想同体不同体。会得心观法,自然空洞不虚,整体承担,是一个伟大的共荣圆满报身得证。那背景大平台就是清净法身。这样,以化身悟报身,以报身证法身,自然就回归一真法界,那就是同体之体,暨自性清净圆明体是也。故知,一心三藏,就是同一心体具足包含三藏妙真如性。

            《坛经》三无,是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为宗。故知,此一同体,是无相无不相的实相法印。这就是大乘圆教的根本真理所在。

              同体大悲无缘大慈,都是此法身慧命的内圣外王之道的客观表述。会得这句圣言量,也是参禅悟道的功夫不一般了。

              与同一体境界相应的心,有平等心,平直心,包容心,超脱心,清净心,圆明心,圆觉心,圆通心,圆融心,慈悲心,无相心,离相心,真如心,无边心,无际心,金刚心,普度心,妙定心,等等。入道有多门,都是一心体。

            第三句:若欲当来觅法身

            若欲当来觅法身,法身慧命要当真。名闻利养随他取,自性具足清净匀。

            1、若欲

            若:假如之义。欲:欲求之义。

            六祖慧能大师慈悲开示,以这样方式说话,没有强迫谁,而是你愿意,你想了,你起心动念了,那么就是欲求之心,有所指向,要干什么事情。这也很符合宇宙人生大道,因为真理就是心想事成,即:“ 一切唯心造。” 既然心想事成,为何还要说一说不可呢?就是一种缘生法,也是缘起法,大善知识的帮助也是一种法缘,禅缘,道缘,助缘。有了参禅悟道的欲求之心,也算初发心了,诸佛菩萨大善知识,就会自动给予善护念,善付嘱。

            2、当来

            当:当下,当今,当机。来:未来。这句偈语指出心想事成,或者成在现在,成在当下,或者成在未来。佛法把过去,现在,未来,合称为:“ 三际。” 这里指的是现在际和未来际,这两际。

            3、觅法身

              禅行者欲求在现在或者未来觅见法身佛,这是一个菩提心的上求佛道之总目标,是自己修心内证圣智境界的部分。觅,代表正处于学习位,修炼位的禅行者,禅学者,修道人。六祖慧能大师慈悲开示中没有用见法身,而是觅法身,就是这个意思。法身慧命与自己生命是一体的,故觅也觅不到,它就在自心自性这里,如如不动。自己觅自己,找到自心,认识自己,会者不难,不会者很难。不契机者,听也听不懂,想也想不明白。法身慧命在此,不用觅,不用见。一切现成。

            好在,禅行者知道上求佛道了,这个参禅悟道的大方向是确定了,从此,生命之车有了导航,就能高速上飞奔前行了。

            法身遍在,法身不可见。那怎么觅呀?禅宗大德云门和尚给我们做榜样了,他是“见色明心”,即见桃花而悟明妙心,当即他就吟诵出一首悟道诗偈来:

            “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移。”

            三十年来,他上下求索人生妙境,多少个春秋,多少个日夜,满怀着火热的渴望,苦苦寻觅,最终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次,竟然在看到一朵普通的桃花开放时,终于大彻大悟了,得到了恒古至今不疑不惑的玄妙禅境。

            有偈为证:

            法身实可觅,不觅还存疑。

            一见桃花后,斯人不可欺……

            第四句:离诸法相心中洗

            离诸法相心中洗,干净重来非能去。拂拭外边非有作,真知智者印玄旨。

            1、离诸法相

            《金刚经》伟大开示曰:“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这是让禅行者要从自心之中彻底铲除四相执着之后,还要铲除法相的执着。菩萨道禅行者,基本上都是离相而行愿了。但是,诸多法相要搞明白,明白了之后,在弘法利生历程中,既要拿得起,又要放得下。

            这里讲的是离相禅。以解除法执的束缚为主要课题。

            本师释迦牟尼佛传法偈最为殊胜,把法的体相用,都说透了。其偈曰:“ 法法本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另有偈语云:

            佛说种种法,为治种种心,

            若无种种心,何须种种法。

            菩萨发愿说:“ 众生扰扰,其苦无量,吾当为天为地;为旱作润;为漂作筏;饥食渴浆;寒衣热凉;为病作医;

    为冥作光;若有浊世颠倒之时,吾当于中作佛,度彼众生。”

            《金刚经》  云:“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法华大教,也有十乘观法,其最后一观,就是:“离法爱。”

            迷人不爱法,故修不到“离法爱”这一关,没资格故。这个观法,是给菩萨道禅行者讲的。成佛之最后一点儿妄想而已。不离法爱,成不了佛。不爱法,则人生连希望都没有呀!

            法相要离,法爱要离,这是所离之对象,要离。那么,谁在离?为什么能离?故知,更彻底禅修目的,就是离者之主体,也要离。能离之能,也要离。

            离相离法爱,主体性亦离。

            能离所离离,无离无不离……

            【附录】禅宗公案

          《非心不问佛•问佛不非心》

            四祖道信见法融端坐自若,一点也不顾来人如何。四祖问 : “ 在这里作什么? ”  法融答道 : “ 观心。” 四祖征问 : “ 观是何人,心是何物? ” 法融答不上,就起身作礼问 : “ 大德! 你修道的圣地在什么地方? ”

      四祖答道 : “ 贫道没有固定的地方,或者东方,或者西面。” 法融又问 : “ 你还认识道信禅师吗? ” 四祖问 : “ 为什么要问他? ”  法融说 : “ 向往他的禅德已经很久了,希望能拜见他。” 四祖说 : “ 贫道就是道信禅师。” 法融问 : “ 为什么今天到了这里? ” 四祖说 : “ 特地来相访,还有其它的栖息的地方吗? ”

      法融指指后面说 : “ 另外有一座小庵。” 于是就领四祖到了庵所,许多虎狼绕着这座寺庵,四祖故意举手作出恐怖的样子,法融见状说 : “ 犹有这个在 ! ”

      四祖问 : “ 这个是什么样 ? ” 法融无语。过了片刻,四祖在法融平时坐禅的石头上写了一个佛字,法融见了很害怕,四祖说 : “ 犹有这个在 ! ” 法融还未明个中意旨,就顶礼请说法要。

      于是四祖直指祖师禅要说 : “ 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缺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嗔,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

      法融听后问 : “ 心既具足,何者是佛 ? 何者是心 ? ”四祖答道 : “ 非心不问佛,问佛不非心。”

      法融又问 : “ 既不许作观行,于境起时,心如何对治 ? ” 四祖开示说 : “ 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 ? 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无有变异。”

      又说 : “ 我受僧璨大师的禅宗顿教法门,今传付于你。你现在谛听领受我的话,只可住在这座山上,以后当有五个通达道的人继承你的法位而大弘禅法。

            上面这则公案,是离诸法相的最亲切提点。请细心参究,妙味会当下顿显于汝心矣!

            2、心中洗

            这里讲的是洗心禅。这里是说证境,得道之谓,即无垢识和大圆镜智呈现出来。心灵里,一切暗影除尽,彻底净化完毕。”

            老实人不一定知道离。老实人基本不太贪了,安分守己,知足常乐了。修道人不一样,时时勤拂拭地洗心革面。不洗心,则世俗上老实,于法性、法身、法宝等等正能量一无所知,就内有超世间智慧开发应用。

            大家一听说洗心,感觉很好呀,就像早晨洗脸洗手一样简单。其实,唯有修道人才会洗心。因为洗心革面,简直就是一场心灵深处的革命,是一种死去活来的感受,经受得住,才能完成的内圣修炼版本。不是洗脸那么简单。洗心,是拥有大丈夫气概的修道人才能契入的禅修频道。

            问:洗心用什么水?

            答曰:三藏十二部佛经最洗心。读之洗之,阅之净化之,参之悟之。祖师语录最洗心;禅师的偈语禅诗最洗心;佛门故事最洗心;禅宗公案最洗心;弘法利生书刊杂志最洗心;大中华禅文化最洗心;圣贤智慧最洗心。

            这真是:“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南宋朱熹)

            用大智慧活水洗心,明矣!中国人民信仰智慧,明矣!

            问:洗心方法就这些吗?

            答:非也。不仅仅是通过学习和禅修洗心。世界上,还有更重要的洗心方法,那就是,劳动最洗心。劳动出智慧,劳动出人才,劳动出财富。劳动增福报。劳动洗心,往往更有奇效。实践出真知。所以说,实践最洗心。

            另外,儒家四书五经,及道家《道德经》《庄子》等等经典最洗心。

            爱学习,是动脑筋洗心,爱劳动是亲自动手洗自心。这些都是禅修课程,人生处处是道场,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一切时,一切处,绝不空过,必以洗心为本分事,自洗洗他,不洗不罢休,内修身心智慧功德,外修福报福德,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还有,洗心要特意发心,要故意安排,不能被迷惑在红尘里,陷进个性习惯里,一直拖延,不去报名参加禅修课程和培训。记住:各种禅修活动和课程最洗心。

            还有,远离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重有德者,最洗心。大善知识可以加快洗心速度,顿悟菩提,一洗永逸,不复再洗。

            洗心如同炼心,亦如过关,九九八十一关,这是渐渐洗净之法。如果禅宗顿教法门当下顿悟菩提自性本来清净,当下洗心完成,速度之快,不可思议,真实不虚。

          第五讲:自性自度

            【原偈】

            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探玄】

            第一句:努力自见莫悠悠

            努力自见莫悠悠,先调方向自掉头。遵循规矩直超近,一切莫顾属明眸。

            1、努力

            如来家业教育教学,讲经说法最后,于佛经结尾处的嘱累品即流通分相适应,都是叮嘱后来的修道人、学道人、禅行者、禅学者们,要依教奉行,乃至欢喜奉行。总之,要学以致用,回到实践中去落实,去验证。

            六祖慧能大师慈悲劝勉行愿无尽,是用六度之一的“ 精进”波罗蜜,来加持后来修道人。

            努力:就是努力发扬勇往直前的精神,即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可服懒惰和懈怠,对治不思进取的习气,对治粗心大意的习气,对治不求甚解的习气,对治得过且过,混吃等死的缺陷,对治得少为足,举足不前的习气,对治怕苦怕累不愿承担重任的缺陷,对治心不专一,犹豫不决,左顾右盼的习气。

            发挥工匠精神,精益求精,与时俱进,永不停息,不忘初心,使命必达,成佛有余。这就是:

            不忘初心使命禅,舍生忘我愿无边。殷勤努力纯精进,奋斗为民证妙圆……     

            2、自见

          禅修之旅,别人不能代替。都是古往今来自性自度,自己名自己的心,见自己的性,见自家佛。自家佛是真佛。别家佛,都是自家佛的投影。往外见,佛影幢幢,都是自心一尊而已。一切诸佛,一心所摄。故,见自家佛一尊,即见一切诸佛,无二无别。

            反观自性清净圆明体,即是菩提妙果深藏不露之处。禅宗顿教,说到心性之光,即佛性之义,更无别的密义了。唯信能入,怀疑者不得门径,何能契入真如理体真常大道呢?禅宗有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话:“ 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方苏,欺君不得 ” ,意思就是学问修养要自得,菩提自性也要自悟。自己启发自己的灵智,就是求道悟道的行止;不是从老师那里填塞进来的,也不是从外面接受的。否则就变成了宗教的教条式信仰,那并不是道。佛教不是宗教,是禅,是智慧,是解脱,是解放,是平等一如圆满人生。

            3、莫悠悠

            岁月悠悠不能空过。让我们想起《金缕衣》一诗,乃为唐·无名氏所作,选录在《唐诗三百首》之中,故流传天下久已。其詩曰: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也就是说,六祖慧能大师慈悲劝勉后来修道人,不要辜负光阴,不要浪费最后一期报命。要勇猛精进参禅悟道,才是有价值的人生。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岳飞也说过:“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忽忽悠悠一生,甚至浩浩空劫以来,都没有参禅悟道,甚为可惜也!

            今天于大乘顿教有缘,机会难得,不容错过,要发大心,立大愿,行大道,结大果,成大佛。

            早晚各坐禅一次,一次四十五分钟左右就可。早晚可安排读经,平常念佛,这些都是实修方法。坚持保持疑情,参话头禅,也是好的。

            莫悠悠,白了少年头。六度万行使命在,花开见道岂言愁。桥流水不留!

            莫悠悠,发愿好回头。颠倒梦想今一醒,山崩海裂再无忧。风流笑孔丘!

            莫悠悠,天道把勤酬。参禅不费月明夜,问事徒然落两头。不二为真修!

       

            第二句:后念忽绝一世休

            后念忽绝一世休,断开三际永恒留。自心开解何微妙,镜智圆成实性酬……

            1、后念

            事项迁流变化,一直不停。后念生于前念,念念相续。这是表面上的看法,不够究竟。时间是一时,就是时间也是一个圆小劫小圆,中劫中圆,大劫大圆。劫也非时间本身,是以世界现象变化周期来算的,还是假的,是截取了一时当中的那么一点点时间而已。念头相续不假,那就是散布在时间的圆周之上,固定的,念头生,非生,灭非灭。有用念头,念头即生,生亦非生。不用念头,念头即灭,灭亦非灭。无生无灭才是这个念头。执着念头,则会担心念头,担心念头,就会考虑修行,来保证后念的清净。

            前念灭,后念自灭。都是念上生念,流浪生死。怎么办?

            当下对念头的把捉,老实下来,就是清净念。

            活在当下,明心见性,就能保证后念不失。如来十八不共法,就有“念无失”这个正能量。如来不会再担心后念了。你说你从来不知道这件事,还要管后念,那你是无明无觉之凡夫之人。如果你是二乘圣人,安住涅槃寂静上,不要后念,可是后念还在,就容易事与愿违,从涅槃寂静里失去安住之处。投生到六道里,又会从头再加修证,就不保险了。

            六祖慧能大师慈悲开示,就是为了救度外凡人和二乘圣人,让他们明白,一份努力一份功德,要发菩提心,保持正念,才是后念的不生不灭真涅槃寂静,而不是临时性的涅槃寂静。     

            2、忽绝

            这是说,有的人盲修瞎练,在定中回不来了,修成石头和木头了,进入器世间,离开有情世间了,那就错了。人是万物之灵,把灵心灵念抛弃了,就成了色类,失去了受想行识四类蕴之能力,就成死了状态。这个修法大错,真是绝后了。把后念搞丢了。站在心识立场看,忽绝之法,不可取呀!

            有人,看清了念头不干净,结果,因为矫枉过正,最后因噎废食,正不回来了,就成了忽绝模样了。

            3、一世休

            这个一世休,说当生便休,比浪费时间还严重,是不要命了。

            《楞严经》云:“ 歇即菩提。” 那是开悟灵知灵觉还在。后念忽绝,那就是把灵知灵觉搞没影了。

            法身慧命最根本的归处是一真法界。按照天台宗净土最高版本来说就是常寂光净土。一旦念休,无后念,那就是找到寂了,但没有光了。那就不是常寂光净土了。常寂光净土,还是有光的。那是智慧之光,就是灵知灵觉还在自受用之中。光也是自受用和他受用,同时起作用,又不用起心动念,后念也不会出问题。惺惺之中常寂寂,就是光中不是去寂静。寂寂之中常惺惺,就寂中也不会失去光。

            这个究竟处的问题,要提前想明白,然后,在禅修当中,打坐也好,读经念佛也罢,都会自行掌握,就不会出现偏差了。当然,六祖慧能大师慈悲叮嘱,要有大善知识在旁边提点呵护,那是最佳的,禅缘不浅哦!

            第三句:若悟大乘得见性

            若悟大乘得见性,一真法界亦妄穷。超然内外原来是,不用劳烦许探空……

            1、若悟

            六祖慧能大师慈悲劝勉,说后来修道人,假如你正在参悟、明悟、忽悟、顿悟、证悟之中,就要去加倍珍惜缘起相由一切相遇。

            活在悟中不知悟,是凡夫之人。

            欲求顿悟还没有达成极致,正在努力参悟的人,那是菩萨道禅行者。

            具足圆觉,主持圆觉的人,即是禅师,即是佛祖。

            若悟之境,等差分明。那是因为,善根不同。但是,凡夫之人,菩萨,佛,底版都是一样的,智慧德能,平等一如。

            你如果和若悟之境都没缘,那可要发菩提心了,在晚就来不及了。生命在呼吸之间,修行要趁早。

            2、大乘

            大乘顿悟祖师禅前面,有一个小教根本乘。也就是说,小教根本乘修学的法门,四圣谛,三十七道品等等,都是根基课程。十二因缘,是中乘根本教,也是一个基础工程。

            现在,坛经无相颂迷人修福偈,要修炼的是大乘,即大乘顿悟祖师禅,是利他觉他为目的,修法特点是舍己为人,舍命全交,六度万行,普渡众生。这是大乘气象,大丈夫气概,非凡夫之人所能承担。

            在大乘顿悟祖师禅之上,是一乘圆教如来禅。这个也是禅宗顿教法门,即六祖慧能大师把自己法门最究竟圆满目标叫作:“ 上上乘 ” 之禅,乃是用以作为与大乘渐悟之法的区别。正在顿悟中,就是大乘顿悟祖师禅。顿悟之后,就是一乘圆教如来禅。六祖慧能大师说的 “ 上上乘 ” 主要指 “ 一乘圆教如来禅 ” 。祖师禅和如来禅不二。一悟即至佛地,斯为可信矣!渐悟之后,还是有个顿悟之机。渐悟顿悟,都是在人,不在法门,法门无高下,觉悟有迟疾矣!

            3、得见性

            得见性,这是究竟圆满的话。其实,想要见性,只管明心就行。见性不用求,但求明心即是矣!

            六祖慧能大师当年走出猎人队,现身世间弘扬顿教禅法,就是为了心灯永续,传心无尽之使命。为了让无量众生都得见性之功德,而劝发菩提心,当机给予无上启迪,慈悲无极限矣!

            随缠解缚,应机施法。非见性之人,谁能有此道行。见性,即见佛性。佛性现在本心,故自性即佛性,佛性本自性。见性之法,为不二之法。唯一佛性,反求诸心即是。外求诸法者,属于迷人。此见性功夫,特别强调重自悟,不重他悟,重自度不重师度,重自力不重他力。

            佛性本自具有。佛道本自圆成。

            自契入自心,自见真如本性,立地成佛矣!玄天子曰:

            佛自众生出,禅从心上修。

            自悟原无佛,自性自身求。

            又曰:

            人人身中有一心

            一心中有一乾坤

            须知古佛心头坐

            莫向心外觅前坤

            可见,欲要见性见佛,佛本在心,简易之至,现成之至。

            第四句:虔恭合掌至心求

            虔恭合掌至心求,自在逍遥本内收。诚感乾坤明底色,缘无上法有真修……

            1、虔恭

            虔诚恭敬,都是基本心理素质。后来修道人需要虔诚恭敬无心是道,无心即佛,有心即凡夫之人也。用心即有,有即生灭。

            后来修道人需要虔诚恭敬无事是道,无事即佛,有事即凡夫之人也。有事即生灭故。

            后来修道人需要虔诚恭敬无念是道,无念即佛,有念即凡夫之人也。用念即有,有念即生灭故。

            后来修道人需要虔诚恭敬无知是道,无知即佛,有知即凡夫之人也。一知即有,有即生灭故。

            后来修道人需要虔诚恭敬无相是道,无相即佛,有相即凡夫之人也。着相即有,有即生灭故。

            后来修道人需要虔诚恭敬无得是道,无得即佛,有得即凡夫之人也。一得即有,有即生灭故。

            后来修道人需要虔诚恭敬无住是道,无住即佛,有住即凡夫之人也。一住即有,有即生灭故。

            有心常不用,一用即离真。

            法界全然在,证明未动心……

            2、合掌

            两只手掌,一只叫作合适,一只叫作不合适。如今听从六祖慧能大师慈悲开示和劝勉,一合掌就合适不合适当下具足矣。

            合掌即中道智慧大法印呈现出来,宇宙人生大道之表证也。

            合掌即般若中观正见大法印供养诸佛,三宝同光也。

            合掌即定慧等持,福慧双修,禅净一如,万法归一之大法印供养无量众生也。

            合掌即有佛无佛同证无上佛也。

            合掌即是禅非禅同觉无上禅也。

            合掌即明有法无法普同弘扬大乘妙法也。

            合掌即慧以非慧为大乘无上慧真实不虚矣!

            合掌者,全盘接纳,自信本然,心中除疑,于古往今来圣人无别矣!

            合掌者,庄严相功德,以示虔诚恭敬,普同供养也。

            合掌者,一掌五指,即五根;另一掌五指,即五力。五根五力合成之一掌者,十全十美相功德,成就觉悟人生之唯一大道也。

            3、至心求

            至心即是禅,求即无求是也。至心无难事,全身心扑汤蹈火在所不辞,舍命参悟修证,舍命实地做功夫也。

            至心无难事,即成无事人,惟禅体为命,无为道人自做本来人是也。

            至心求者,契入最上乘禅,不会堕落陷入有为法中,故在参禅悟道时,无参之参,无不参也。悟亦无所悟,无悟无不悟也。修也是无修之修,无修无不修也。证亦无所证,无所不证故。

            至心求,忘乎求也。虚极静笃现前也,寂定空明现前也。

            至心求之时,乃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也。一灵独耀,神光晃晃,全体内外,浑成一片,心明性见,究竟涅槃,顿超直入先天地之境界,华藏世界万德庄严之上,更具足一真法界之圆满矣!

            世上至心求者稀

            不恭合掌傲无敌

            谁宗六祖弘传统

            但尽苍苍扫悟迷

          【结语】

            六祖慧能大师慈悲开示偈语都是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之法。言言在性,字字珠玑。后来修道人,有此三宝奇缘,于禅宗顿教法门心灵相属,真堪赞叹,太值得珍惜了。

            圭峰宗密禅师是《禅源诸诠集都序》作者,其将禅,分为三宗,即其一曰:息妄修心宗;其二曰:泯绝无寄宗;其三曰:直显心性宗。于禅之义理和觉悟方法,都有分明之梳理鉴别。仅供参考,不须执着。

            五祖弘忍大师所传禅法,除了六祖慧能大师之外,同一辈的禅师还有神秀,慧安等。

            六祖慧能大师传南岳怀让,再传马祖道一,再传黄檗希运,再传临济义玄,系临济宗之祖也。

            临济义玄和尚法语:“ 汝若自信得及。欠少甚么。六道神光。未曾间歇。一念净光。是汝法身佛。一念无分别光。是汝报身佛。一念无差别光。是汝化身佛。此三身。即今目前听法底人。为不向外求。有此三种功用。然此三种。亦只是名言。故云。身依义而立。土据体而论。法性身。法性土。明知是光影。诸大德。切要识取弄光影人。是诸佛本源。是一切法根本。”

            临济宗经由现代虚云老和尚重振宗风,又续法脉,至今已经有四十六代矣,心灯永续,代不乏人。

            临济宗基本禅智思想精华略说有三大方面:一者,扫荡一切意识和知见,“ 不劳分别取相,自然地道须臾。” 二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 无位真人” 每日在你面前出入。三者,“ 立处皆真,” “无修无证。”

            《五家宗旨纂要》言:临济家风,全机大用,棒喝齐施,虎骤龙奔,星驰电掣,负冲天意气,用格外提持。卷舒纵擒,杀活自在,扫除情见,迥脱廉纤。以无位真人为宗。

            临济宗震铄古今,法脉遍天下。

            望有心人参禅悟道,再续辉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坛经无相颂迷人修福偈探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kfzf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