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369233/0b9b943f2236b622.jpg)
巴黎奥运会落下帷幕,看了对奥运冠军们的采访,突然发现,他们之所以能拿到冠军,就是在不断地从“框”中跳出来。
郑钦文在采访的时候说,顺境时相信命运,逆境时改变命运。如果命运说是一个框,郑钦文则是那个会时不时跳出框的人。
因为命运说从来不是她走上冠军路的绊脚石。
潘展乐说,别人越说他不行,他就偏要证明给他们看。游泳池浅,水花大,他就拼命游,把其他人甩在后面,这样就不会被水花打停,也不会影响自己的速度。
外国运动员因为成绩优秀,不理睬上前打招呼的他,他就偏要打破对方国家在此项上四十年的垄断,让对方主动找自己打招呼。
仔细一想还真是,每个人走什么样的路,走到什么样的程度,都和这个“框”有关。这个框可以是别人设的,也可以是自己设的。
总之,无论是谁设的,如果任何时候、任何事情、完全被框起来就会变的被动,变成当局者迷。
人生有时候需要框,有时候则需要跳出框,因为只有跳出框,才能看清自己,看清别人,看清楚周围环境。
别说,有时候跳出框架,还真是身心舒畅。
之前考驾照,一起报名的三个人,其余两个人都报了自动挡,只有我报了手动挡。
教练劝我改一下,毕竟现在开手动挡车的人越来越少,我一听说的对,可是,已经报了名,就回复先尝试一下,如果不行再改。
结果教练看我迟迟不改,劝说则变成了打击。
先是性别攻击,说女性开车技术本来就不好,手动挡车挂档、油门、离合、刹车都要掌握,学起来更难。
接着年龄攻击附带性别攻击,小年轻学的快,年龄越大学的越慢,尤其是女性。
这样的“劝说”激起了我的反骨,从之前的犹豫要不要改直接变成了坚定的不改。
不是说手动挡的车难学吗?那我偏要学。
不是说女性学起来更难吗?那我偏要学。
不是说年龄大学的慢吗?那我偏要学。
我就是要看看到底有多难?有多慢?
这样的“劝说”伴随着每一次练车,而每一次这样的“劝说”都更加坚定了我要学下去的信念。
事实是我做到了,狠狠“打了”教练的脸。
我就是要跳出他们认知偏见的框架,用行动证明行不行跟性别和年龄其实没有多大的关系。
还有一件事让我发现,有时候跳出既定的框,可以让自己身心更舒畅。
休假完毕返岗上班,因为每次路途我基本不看手机,不听音乐,喜欢发呆,喜欢看外面被列车速度模糊了的景色,然后任凭思绪天马行空。
当然如果带书,在看景之余也会看看书。
所以每次买票的时候,我都会特意选择靠窗位置。
这次,社恐的我顺利选到了靠窗的两人座,没想到路途中却出现了一个小插曲。
列车行驶了大概两站后,我边上的座位座了位十几岁的小孩,小孩刚入座,后面跟着的爷爷看了一眼我就说要我和小孩子换一下座位,小孩子想坐在靠窗位置。
刚开始我以为是让我坐在邻座,心想换就换吧,勉强也可以看到窗外,结果这位爷爷的意思是让我坐斜对面三人坐的中间。
什么?三人坐的中间?
我社恐,让我坐中间?
再一看,那边虽然有窗户,但只有不到手掌宽的距离,几乎看不到窗外,相当于没有。
而剩余八个小时的路程,难道让我听着各种嘈杂的声音,深度感受密密麻麻的人群带给自己身心上的束缚?
显然,我身体是抗拒的。
以往只要听到道歉或者对方提要求,无论内心如何都会下意识说“行”的我,这次却全身的细胞都开始抗拒这个要求。
然后,第一次,我遵从了自己身体的声音,说了“不”。
“抱歉啊,这个座位也是我专门选的,我也想坐在窗边。”我满含歉意地说。
这位爷爷估计也是很意外我会拒绝一位老人帮孩子提的要求。
先是一愣,接着指着那边不足一个手掌宽度距离的窗户说那边也有窗啊,也可以看窗外,你可以坐那边。
我很难为情,以往哪怕拒绝只要对方第二次提出我也会同意,但这次尽管难为情,我拒绝的意志还是很坚定的。
“抱歉啊,那边窗户太小了,我只想坐在这边。”
二次表明态度,这位爷爷很吃惊,但依旧在很大声的劝说我。
而我,真的不想昧着自己的内心意识去做这件不想做的事。
也许哪怕只有三个小时候的路途我也会同意,但却是八个小时,对于我这样一个在路途中不喜欢社交又不喜欢看手机的人来说真的太难了,我不知道如何自处,所以只能拒绝。
可这次拒绝我没有后悔,没有纠结,更没有内耗的想如果拒绝我在别人眼里是不是会成为一个不懂谦让老人和小孩的人。
事实是这一次我并没有被这样的“框”框起来,因为谦让老人和小孩也不在于坐不坐窗户边的位置。如果是小孩子没座位,我一定会起身让对方座一会儿,可事实是小孩子有座位,只不过,小孩想坐在窗户边。
这一次属我不能成全。
拒绝后,我并没有内耗自己,反而很满意自己这次的做法,满意自己听从身体的声音,没有无视自己身体的需求,满意自己开始慢慢重视自己。
从这次经历我也发现,人有时候,真的需要重视自己身体的声音。
设想一下,如果我当时同意了,那我坐在三人座的中间,剩余近八个小时的路程我一定会被痛苦、煎熬,懊悔包围。
同样,这种拧巴的心理还会伴随我很长时间,会在每一个失意的瞬间蹦出来,告诉自己,一个连自身需求都不重视的人怎么会成功?
所以,有时候也许我们需要跳出既定的框架,这个框架可以是思维,认知,也可以是任何事,也只有时不时跳出框架,我们才能认识更真实的自己,才能不断拓宽自己的边界,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因为很多时候,其实框住我们的从来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