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与#漫步青春#征文活动,作者:牛智辉,本人承诺,文章内容为原创,且未在其他平台发布。
老街与慢
牛智辉
如果不是为了抄近道,我可能永远不再踏上那条老街。
那是我童年和长辈们乘凉的地方,有我们踢电报留下的鞋印,有我摔倒时流下的血迹。可是这些,早也就和过去的时光一起灰飞烟灭了,留下的只有一座突兀的高楼和两边落魄的电器店。我并不在意地低着头向前穿过,强行抛开过去的种种,但当我终于无法克制自己,四处追寻过去的遗迹时,迎面扑来的只有西装革履、来去匆匆的上班族和刺耳的汽车鸣笛。我想,也许这条老街就是我内心最深处的忧伤。穿过这条街,回头望一眼,已经过了好多年。而对于那些匆匆的来往者来说,看也看不了,去也去不了的地方,或许也就是这吧。
我觉得我忘了些什么,想不起当年的那些模样。我已然来到了“加速世界”。
这时代,每个人都在设法抢先离开,却又没有人能够全身而退。在这个时代,“速度”成了感情的重要特征。一方面,时代的转速太快,整个世界给出的选择太多,诱惑也也太多。对待感情,也是如此,社交网络给出了无数感情的机遇,我们马不停蹄奔向下一段爱情、下一段欲望,每段爱情,如果没能在五分钟内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就得迅速切换到下一段。一切的都是那么果断迅速。
另一方面,我们怀着一种恐惧,生怕对方比自己更快、更果断,仿佛在和全世界竞赛。在隐蔽的较量驱使下,原本就变得快捷和廉价的感情,更是带上了加速度。速度已经变成了一种武器,只看谁抢先拿出来,就像特工们的拔枪比赛,谁晚谁吃亏。被这种隐忧照耀着,感情越来越像流沙,没有温度,没有湿度,也没有深度。
木心的《从前慢》向我们描述了慢的日子:“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我们对感情质量的要求,我们对生活里温度、湿度、深度、长度和厚度的要求,都和时间有关。慢下来,多用点时间感悟 生活,一切都会变得那么不一样。
就像杜甫和李白。杜甫一生,给李白写了那么些炙热诗歌:“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还有:“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事实上,李杜两人,一生只见面两次,相处几个月,却忆了半辈子。固然因为他们灵犀相通,也因为,一切都得之不易。见一次面,需要长途跋涉,此后又要经历长时间的离别,天灾人祸,在去见面的路上,有的是时间去期待、想象,加深了见面的喜悦,分别之后,又有的是时间去想念、重温,加深了情谊的刻度。
古时候的爱情、友情,乃至衣食住行,无不如此,因为得之不易,因此格外深刻。这是古人“深情”、“深刻”的全部秘诀:得之不易。也是现在的我们肤浅、薄情的全部秘密:得来太容易。物质、信息、性,都因为容易得到,而失去了深深烙下印迹的可能。而一旦被卷入速度的风暴之中,就只有快、更快,一旦慢下来,就会成为输家。成者王,败者寇,仿佛慢就相当于失败,慢就注定了结局。
但,是时候慢下来了,给自己多一点时间,也给别人多一点时间,而且要达成共识,所有人都从增加五分钟做起,慢慢爱,慢慢体会,努力发掘一段感情中的养分,和一个人培育深厚的联系,不用速度去伤害别人,因为,速度这个武器所伤害的,并不只有别人,还有自己。著名的登山家乔治·威尔逊说:“一群青年人去爬山,那些一开始就显得兴奋,并快速向山上冲的人往往到不了山顶。而那些从头到尾都面色沉静且慢慢攀登的人往往能到达山顶,欣赏到那些无法登顶的人所未能见的美景。”登一座山好比一个人的一生。是长远的,是要经过慢慢规划和调整的,否则无头无脑地一味向前冲只会倒在半路,被慢慢而行的后来者超越。后来者之所以能超越前者,是因为他的慢中包含了智慧,耐心与毅力。
想到这里,我再次回眸。我依然驻足于老街的尽头,好像又拥有了那些忘也忘不了的东西,那些是我毕生也不会忘记的熟悉片段。那是刚下过雨的老街,那是两边矮房渐渐升起的炊烟,那是夏天乘凉时爷爷为我轻摇的蒲扇,那是我离开时手里慢慢模糊的车票。思绪至此,我嘴角最后的一点微笑也变的勉强。我撑着自己,慢慢地走了回去,仿佛有你们陪在我身边,渐行渐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