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源码见:https://github.com/get-set/get-designpatterns/tree/master/interpreter
解释器模式(Interpreter Pattern)提供了评估语言的语法或表达式的方式,它属于行为型模式。这种模式实现了一个表达式接口,该接口解释一个特定的上下文。
解释器模式在我们开发过程中并不常用,是个比较小众的设计模式。这种模式通常被用在 SQL 解析、符号处理引擎等。
什么是符号处理引擎呢?举几个例子,
- 强大而又令人望而却步的正则表达式,相信大多数程序猿都接触过吧,
[0-9a-zA-Z]+
这样一串符号就能够匹配一个由数字和大小写字母组成的字符串。类似的还有XML文件的解析、SQL语句的解析等等。 - 假设你做了一个机器人,可以通过指令告诉它如何执行动作,比如向前走10个单位是
forward 10
,向左转是turn left
,当你输入begin forward 10 turn left forward 5 end
组成的命令给它的终端,它就能明白命令的意思(向前走10个单位然后左转走5个单位)并执行。 - 在举个简单点的例子,正则表达式,我们通常用的计算器是一步一步来的,比如
2+3-4/2=
当输入+
、-``/
和=
的时候都会立即响应。但是还有种计算器,可以在输入整个公式后,一并进行计算,这种计算器可以直接输入2+3-4/2
然后回车后直接给出整个式子的结果,这种计算器就是“解释型”计算器。
就以最后一个计算式的例子来说,2+3-4/2
可以用如下树形表示:

这就相当于一个“语法树”。多数编程语言在编译源码时或直接解释执行时,通常都会生成类似这样的语法树,不过复杂得多。
在图示的这个语法树中,2
、3
、4
、2
都是叶子节点,称之为“终结符表达式”,因为它们已经不能再进一步展开,就像上边正则表达式的例子中的09azAZ
。而树中的非叶子节点被称为“非终结符表达式”,比如-
、+
、/
,当解释到它们时,还可以展开为子表达式。
对于这种树形结构,最擅长的设计模式那就是组合模式了,当然前提是树中的叶子节点和非叶子节点都能够抽象为一种接口。

所以对于表达式的解析和求值来说,就是一个类似递归的过程。无论是叶子节点还是非叶子节点,只要完成自己“份内”的工作即可,那就是返回表达式的值。如果是叶子节点,那么就是它本身;如果是非叶子节点,那么就是表达式计算之后的结果。
所以对于抽象表达式来说,抽象起来就很简单了,有个interpret()
方法就OK了,返回类型就是一个int型,逻辑就是上一段描述的样子。
Expression.java
public interface Expression {
int interpret();
}
对于叶子节点的数字,也就是终结符表达式来说:
Num.java
public class Num implements Expression {
private int number;
public Num(int number) {
this.number = number;
}
// 返回值就是数字本身
public int interpret() {
return number;
}
}
对于非叶子节点的运算符,也就是非终结符表达式来说,都需要一个左值和右值才能进行解析运算:
Add.java
public class Add implements Expression {
private Expression left, right;
public Add(Expression left, Expression right) {
this.left = left;
this.right = right;
}
// 返回值是两个子表达式的值相加
public int interpret() {
return left.interpret() + right.interpret();
}
}
左值left
和右值right
都是Expression
,interpret()
方法返回值是两个子表达式的值相加。
对于减法Sub.java
、乘法Mul.java
和除法Div.java
也是类似的。
当进行计算时:
Client.java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解析 2+3-4/2 的值
Expression a = new Num(2), b = new Num(3),
c = new Num(4), d = new Num(2);
Expression result = new Sub(new Add(a, b), new Div(c, d));
System.out.println(result.interpret());
}
}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
-
解释器模式的本质:分离实现,解释执行。通过一个解释器对象处理一个语法规则的方式,把复杂的功能分离开,然后选择需要被执行的功能,并把这些功能组合成需要解释执行的抽象语法树,再按照抽象语法树来解释执行,实现相应的功能。从本质上看,解释器模式的思路仍然是分离、封装和简化,这与很多其他模式是一样的。
-
对于定义好的抽象语法树,解释器来负责解释执行,而选择解释器的工作,在构建抽象语法树的时候就完成了,一般由根结点的解释器开始解释,然后递归地调用其他解释器。
解释器模式的优缺点(引用)
优点:
- 易于实现文法:在解释器模式中,一条语法规则用一个解释器对象来解释执行。对于解释器的实现来讲,功能就变得比较简单,只需要考虑这一条语法规则的实现就可以了,其他的都不用管。
- 易于扩展新的语法。由于解释器采用类来描述语法规则,因此可以通过继承等机制创建相应的解释器对象,在创建抽象语法树的时候使用这个新的解释器对象就可以了。
缺点:
-
执行效率较低。由于在解释器模式中使用了大量的循环和递归调用,因此在解释较为复杂的句子时其速度很慢,而且代码的调试过程也比较麻烦。
-
对于复杂文法难以维护。在解释器模式中,每一条规则至少需要定义一个类,因此如果一个语言包含太多文法规则,类的个数将会急剧增加,导致系统难以管理和维护,此时可以考虑使用语法分析程序等方式来取代解释器模式。
解释器模式的应用场景
- 当一个语言需要解释执行,并可以将该语言中的句子表示为一个抽象语法树的时候,可以考虑使用解释器模式(如XML文档解释、正则表达式等领域)
- 一些重复出现的问题可以用一种简单的语言来进行表达。
- 一个语言的文法较为简单.
- 当执行效率不是关键和主要关心的问题时可考虑解释器模式(注:高效的解释器通常不是通过直接解释抽象语法树来实现的,而是需要将它们转换成其他形式,使用解释器模式的执行效率并不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