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1.如何和原生家庭和解|长子鲁迅

1.如何和原生家庭和解|长子鲁迅

作者: 月曦花宸 | 来源:发表于2024-01-01 00:10 被阅读0次

课程笔记


  叛逆这个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课题,鲁迅也几乎践行了一辈子。这个早的故事远比我们想象的要辛酸和沉重。

  祖父是“有罪的”,父亲是“喝醉的”,两个顶梁柱,一个是“罪人”,另一个也是“醉人”。

  从来如此便对吗?


鲁迅的人生哲学

第一课:长子鲁迅,如何面对原生家庭?


  在今天,原生家庭是一个能广泛引起情绪共鸣的话题。很多人对自己出生的原生家庭既讨厌他们,又心疼他们。因为很多家长的爱,是“刚刚不好”,就是既没有坏到让子女们狠心断绝关系,但也没有好到让子女们快乐长大,感受到满满的爱意。他们一边叫我们钱不够记得问家里要,一边又强调说挣钱如何如何不易,让我们快乐的时候充满负罪感。所以我们很多人其实都很矛盾,既想逃离,又想回家,既厌恶他们封建的思想,但又无法彻底的割舍,也无法指责。

  而100多年前的鲁迅,同样面对着一个问题。他的家庭是一个传统的,封建的,单亲的,开始有钱,随后又没落的大家庭,简直buff叠满了。鲁迅面对的这些问题,几乎覆盖了我们所有遇到的家庭矛盾,而鲁迅的解决办法也一定会给我们很多启发。所以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作为长子的鲁迅,如何面对原生家庭。

  所以,我们接下来讲的第一部分叫:花画的baby。

  我们先介绍一下鲁迅的基本家庭条件。1881年9月25号,鲁迅出生在浙江绍兴府,一个是官宦人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最兴盛的时候,周家是有田万余亩,当铺十余所,出过一堆举人,秀才。鲁迅的祖父周福清更是科举进士出身,根据鲁迅弟弟周作人的回忆,鲁迅出生时,他是在北京做军官,而他给鲁迅起的第一个名字叫樟寿,小名阿张。是因为这一天有个姓张的客人来访,后面有小道消息说那天来访的是张之洞。但无论怎么说,足以见得周家当时的名望,而鲁迅的父亲周伯颐是一个考了很多年,但没有高中的老秀才。

  而母亲鲁瑞这边,她的父亲也就是鲁迅的外公,也是一个举人。家里的兄弟,也都是秀才,可见也是一个书香世家。同时,鲁迅有三个弟弟,一个妹妹,其中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早夭。另外两个弟弟,也就是后来有名的周作人和周建人。

  所以鲁迅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富裕,人丁兴旺,但关系盘根错节的大家族之中。直到今天,我们依旧可以看到,鲁迅的绍兴故居占地面积4000多平,有80多个房间。用今天的话来说,鲁迅可能就是每天从500多平的床上醒过来,花了半小时从卧室走到卫生间。

  而在这个家庭里,作为长子小鲁迅其实是很受重视的,同龄人都玩泥巴的时候,他是实现了看书自由。鲁迅七岁就开始正式读书,因为是书香世家,他第一位老师是同族的叔祖,叫做周玉田,学历也是个秀才,但生活上很有情调,种树,养花,还是家族的藏书家。

  不知道你们的启蒙读物是什么,有人说是《三字经》,《千字文》或者是《百家姓》,但鲁迅不是的,鲁迅读的是一本很经典的历史入门读物叫做《鉴略》,是一本万余字的简易版中国通史。鲁迅的祖父和叔祖共同制定了这么一个书单,说是读完《历史》,《鉴略》,然后是《诗经》,再后是当时被视为非正经文学的《西游记》。最后是鲁迅感兴趣的唐诗,而即便读唐诗,鲁迅也是先读白居易那种比较浅显的诗,然后再读李白和杜甫,你看这个书单比那种没有逻辑的罗列青少年必读100本书,不知道好到哪里去了。

  也是在叔祖周玉田这里,鲁迅得到了最初的生活美学教育,这点是很多今天的小孩也得不到的东西,鲁迅可以跟着周玉田后面读闲书,也可以跟着他后面研究花草,在当时的环境里,这很少见。大家都是为了科举应试准备对吧,但是鲁迅却能跟着老人家读陆玑所做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和清朝陈淏子的《花镜》。前者是讲解诗经中的动植物,后者则是花木的栽培方法。从那会儿开始,鲁迅就真的喜欢上了种植花草,什么珠兰,茉莉,马樱花……小鲁迅种花赏花,和退休老大爷一样,年纪轻轻就享受了一把年纪的快乐。

  而周玉田除了给鲁迅安利花,还推荐了一本书插画版的山海经,说,书里面画着人面兽,九头蛇,三足鸟,生着翅膀的人,但很可惜,这套书找不到了。鲁迅当时问了很多人,最后是鲁迅的保姆阿长回家探亲,给鲁迅找了这本刻印粗糙的山海经,但即便粗糙,鲁迅依旧很喜欢这套书,喜欢书里面每一个鬼灵精怪,每一处山川河流,阿长与山海经也就深深的刻在鲁迅的脑海里面,成为日后的回忆文集,《朝花夕拾》中一篇文章的标题。

  鲁迅喜欢插画,所以经常是买了好几本画谱,用纸蒙着一页一页的描,甚至有本插画书叫做《荡寇志》,是一本反向的《水浒传》。就是把梁山一百单八将好汉当做反面教材来写。鲁迅看着这些绣相很入迷,在绍兴小镇的无数个夜晚,窗外咿咿呀呀唱着小曲,小鲁迅就趴在小书桌上,低着头一声不吭的把里面的100多张绣像全部描了一遍,也是能从中感受到鲁迅当时的童趣,从花到画。鲁迅就这样跟着周玉田学了四年,成为了一个花画的baby。

  这些东西对于鲁迅的仕途其实是毫无帮助的,但这些花和这些画给鲁迅童年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他在之后的人生里,苦闷之余,回忆起这段时光,不至于是一大段的空白,所以你看,这个传统的大家庭其实很好,但其实家好的时候当然是人生的避风港,但家不好的时候也可能成为一个人命运的乱葬岗。鲁迅人生中第一次意识到这一点,也是因为一本画册。

  差不多也是鲁迅十一二岁的时候,鲁迅的一位亲戚看他爱画,决定寓教于乐,送了他本二十四孝图,很多人都知道二十四孝,这是一个关于24个孝子的故事。也是一本伦理道德教科书,比方说董永卖身葬父,遇到七仙女的故事就是在这里面的,但里面同样有很多变态的孝,比如郭巨埋儿的故事,这个故事孝点在哪儿呢?

  是说汉朝有个人叫郭巨。母慈子孝,他母亲很喜欢郭巨的孩子,经常省吃俭用给孩子。但是家里实在太穷了,为了更好的供养母亲,郭巨决定把儿子埋了,节省点口粮给母亲。这个故事很可怕,对吧?但更可怕的是,是千百年来,人们赞扬这个故事,所以这个故事是鲁迅所受传统教育的一个缩影。当时那些传统文化很多都过于传统,基本没有文化,我们能看到这个花画的baby,再怎么玩都花,但他依旧是被困在那个封建守旧的大家庭里面,就像鲁迅祖父在门前高悬的那块匾额一样,写的是“祖孙父子兄弟叔侄翰林”。每个人都要科举,每个人都要翰林,这是鲁迅的家族使命。

  作为周家这一房的长子,长孙,鲁迅肯定是要守着传统的孝道,当着传统的孩子。幸运的话,像他祖父一样考个进士,不幸的话,像他的爹一样要考一辈子。总之,鲁迅必须走那条被周家无数代人验证过的人生正轨。所以,11岁的鲁迅也就进入了全城中最严厉的书塾——三味书屋,完成了四书五经的学习,也开始系统的训练八股文,朝着他们家最高的家族使命,科举,有条不紊的进发了。如果没有接下来的故事,这个樟寿的少年一辈子估计就是周樟寿。他无法周树人,更无法鲁迅。

  就发生在鲁迅的13岁,这是我们的第二部分:离家出走的逆子。

  有句话是说,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在鲁迅13岁的时候,这个封建大家庭生出了一道大裂痕。在1893年那个喜庆的除夕夜,鲁迅的曾祖母过世了,本来准备庆祝新年的一家人由喜转悲,更微妙的是,这一家人的命运也是从此由此转悲,命运就这么捉弄人。听闻老太太过世,鲁迅的祖父周福清从北京奔丧回家,在老家绍兴闲住了一段时间,如果只是闲住,倒还好,关键是这位祖父根本没闲得住,也是在那年的正月初一发生了一件事。

  为了庆祝明年慈禧的60大寿。朝廷特意开了一个恩科乡试,但是连同鲁迅在内的周家人根本意识不到,历史的小小波澜,对于一个人,一个家族而言就是滔天巨浪,周家的命运从此也就翻天覆地了。

  当时是考试之前,周福清有五家亲友是都有应试子弟,得知主考官是周福清的好友,正好周福清也在老家,于是这五张人就凑了一张一万两的银票来打点关系,而周福清也趁着这个机会,思前想后写了一封亲笔信,除了写了那五家人的名字之外,还特意加上小儿第八,也就是鲁迅的父亲周伯颐,连同那张一万两的银票差人送了过去,结果是不出意外的出了意外,走漏了风声,鲁迅的祖父就这么锒铛入狱了。

  按理说,这是在当时也算是传统科举贿赂也成风气,本来也就是个牢狱之灾。结果,光绪帝觉得影响不好,杀鸡儆猴,改判死刑了,这事严重到什么程度呢?连带着《清史稿·德宗本纪》里还记了一笔:19年12月癸酉,刑部奏阁员周福清与考官途次函通关节,拟杖流,改斩监候。历史就是这么阴差阳错,慈禧过寿,开恩科乡试,光绪杀鸡儆猴,下令处死。而为了避免周福清被秋后问斩,周家基本上是上下打点,耗尽家财,终于让周福清免于一死。从秋后问斩改成了八年有期徒刑。

  这段故事,鲁迅其实一直不愿多提,仅仅是在《阿Q正传·俄文译本序》里面略有提及。他是这么说的,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13岁时,我家忽而遭受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而这次事件还有个重大影响,就是鲁迅的父亲周伯颐,他被革夺了秀才的身份,再也没法像他们祖父辈一样考个功名,出人头地。在那个士农工商的年代,在那个重视科举的年代,革夺秀才身份,这对于一个书香世家而言,打击是致命的。

  所以面对这个麻了个痹的人生,他选择麻痹自己的人生,每天醉酒,喝醉了就摔碗筷,拍桌子,每天无端的大发雷霆。这就是鲁迅当时的家庭,祖父是有罪的,父亲是喝醉的,两个顶梁柱,一个是罪人,另一个也是醉人。

  更要命的是,鲁迅的父亲周伯颐在第二年的冬天突然大呕血,又病倒了。当时请来绍兴城内的各种名医为他治病。但也是由于诊金昂贵,药材珍惜,什么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原对的蟋蟀,结子的平地木,鲁迅家是各种典当家财,真是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又雪上加霜了。最穷的时候是家里的积蓄仅够一年的吃食费用,所以作为家中长子的鲁迅,真的承担了很多大人的责任。

  他一边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边要往返于药店和当铺,所以也就有了后来鲁迅的迟到事件。小鲁迅那个花画的baby,趴在书桌上,一笔一划用小刀刻画出了一个棱角分明的早字。这个早的故事远比我们要想象的要辛酸和沉重的多,那是鲁迅告诉自己要早到。更是鲁迅要告诉自己,要早熟。从花到画,再到这次的“划”,鲁迅整个人其实完成了一次蜕变,他从一个不知人间疾苦的大少爷变成了一个早熟的大人。

  在1896年,鲁迅16岁的时候,耗尽全家心血救治的父亲还是去世了,你看在鲁迅的世界里,两个大家长,一个他的爷爷,科举的成功者,但一朝不慎就判了死刑,另一个是他的父亲,一个科举的失败者,郁郁不得志的死了,这种来自至亲的痛苦,让鲁迅第一次对一些传统的东西产生了质疑,那些传统的名医是对的吗?那些传统的道路也是对的吗?从来如此便对吗?

  鲁迅第一次问了自己这么一句话,但具体走哪条路,当时困惑的鲁迅其实没有答案。后来鲁迅和他二弟还是参加了会稽的县试,在500多人里面考了第137名。成绩还可以,但是当时,他四弟椿寿因病夭折,心情很低落,索性不参加后面的复试了,他的科举之路就此断了,除了选项A.科举,当时绍兴的传统,考不上秀才的读书人,还有两条道路:B.当幕僚,C.经商做买卖。

  但鲁迅在ABC这三个选项里面选择了D,他选择逃离家庭,逃离绍兴,逃离传统。鲁迅在《呐喊·自序》里是这样说的: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仿佛是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刚才我们说过一句话叫做: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家族的裂痕,祖父和父亲的两大家长的倒下,其实也给鲁迅了一道光,一道叫做自由的光。鲁迅忍着裂开的痛苦,凭着自己的直觉,朝着光照进来的方向走了过去,他做了一个决定,叫做“走异路,逃异地”,从绍兴到了南京,去了水师学堂学习当时洋务运动中兴起的新学,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逃离了原生家庭。有意思的是,这里有个插曲,因为这个去水师学堂的决定,鲁迅家族里面有一位长辈叫做周椒生,觉得水师学堂是个当兵的地方。当兵比较丢人,毕竟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用宗谱上的名字,那是要辱没先人的,于是就给鲁迅改了个名字,从周樟寿改成了叫周树人。

  改名那天,小鲁迅一声不吭,转身离开,我们现在回头看这个重大的决定,几乎是改变了鲁迅一生的走向,走异路,逃异地,换异名,鲁迅就在种种阵痛之中,走上了这么一条老家人根本看不上的道路。

  所以这段经历在告诉我们什么呢?告诉我们要走异路,逃异地吗?当然不是的,我觉得鲁迅最能打动我的地方就是他的叛逆,走异路,逃异地,换异名几乎贯穿了鲁迅的一生,而叛逆这个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课题,鲁迅几乎也践行了一辈子。

  在那条标准化的人生道道路上,你有没有试着自己走出一条道路?即便你也害怕前路未卜。在固定的思维模式下,你有没有试着蹦哒几下?即便犯错,会付出代价。但人生就是需要几次叛逆的,那是一个人精神意义上走出那个小家,那个小镇。就像那句话说的,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人生的分界线,往往就在这里,就在几次走异路,逃异地。而这一步过去,鲁迅也从一个旧时代的人,即将成为一个新时代的新青年,而未来,正在对着他慢慢打开。

相关文章

  • 和原生家庭和解

    【无戒学堂】 人生的前半程深受原生家庭的影响;以为后半生属于自己的,却发现是孩子说了算。 因为自己的童年回忆总是父...

  • 和原生家庭和解

    原生家庭欠你的,你得自己找回来——在小红书看到的。 亲爱的爸爸妈妈,谢谢你们。你们给了我生命,给了我最好的礼物。今...

  • 和原生家庭和解

    彼岸焦点分享第1464天(20220721周四) 在心理学的学习中,从开始知道原生家庭的影响,知道了自己为什么长成...

  • [分享主题]原生家庭和解

    分享嘉宾:杨娇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原生家庭如何和解,因为首先它很重要,我们之所以是现在的样子,跟原生家庭的关系太紧密...

  • 走出了原生家庭阴影的几个关键性事件

    如果现在的你还没有和解,你心中的执念又是什么?之后又打算如何面对和处理原生家庭创伤? 如果你已经走出了原生家庭阴影...

  • 我们为什么非得和解?

    洗澡的时候,我习惯思考。 最近听到太多的朋友在说“和解”一词,和原生家庭和解,和过去的自己和解,和旧恋人和解…… ...

  • 原生家庭

    这几天都在听有关于原生家庭的书籍,大多这种书籍都是想告诉你如何跟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面对自己曾经受过的伤害,...

  • 如何与原生家庭和解?

    原生家庭这个词很火,这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是相对于儿女长大结婚后由夫妻组建的“新生家庭”而言的,双方与各自父母...

  • 如何与原生家庭和解

    文/木子更 日更31/100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不论什么职位、名气、不管事业多大,成就多高,都不可能摆脱原生家庭带...

  • 学会和原生家庭和解

    不久前看到一个话题“原生家庭对你的影响”,我翻看了几百条评论,大致可以把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归纳为以下三点: 1、...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如何和原生家庭和解|长子鲁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klyn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