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
——题记
众所周知,青少年时期的阅读尤为重要,因为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的精力最蓬勃旺盛的时期,也是吸收、消化知识的黄金时期。
大家也许有这样的发现:新学期开学,所有的课本一发下来,学生们翻看最多的就是语文课本。
这学期开学第一天,学校就把所有该发的书都发了,我走进教室,果然看到学生们大多在看语文课本和《语文经典读本》。
我拿起他们的经典读本一翻,竟也爱不释手。于是,放下学生的,赶紧到教务处领取我的,到办公室(我不是班主任)拿起笔,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我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本周三我有晚自习。按照惯例,晚自习我是从来不讲课或让学生做题的,我们只有一个任务——阅读课外书。
晚自习前,我统计了学生们拿图书的情况。结果令我失望,所带的图书量太少,质量不太高。所以晚自习我临时决定:全体学生阅读《语文经典读本》。
任务一布置,学生们立刻投入到阅读中。我边拿书阅读边巡视,却很少看到学生阅读时动笔的。十几分钟后,阅读速度快的学生已经阅读两三篇了,可翻开他们的读本,上边干干净净。
我拍手让他们停下,请他们打开读本第一课《温馨》,问:“这篇文章,作者选取了几个生活场景?“
没有学生直接回答出来。看我询问,几个学生赶紧快速地浏览着,标注着,争论着……
我示意他们安静,把我的读本高高举起,让他们看我所做的批注。
教室里顿时静悄悄地,学生们用惊异的目光看着我。
“同学们,读书不是走形式,读书更不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读书是与智者对话,是一种走向智慧的行为……”学生们静静地听着,思考着。
我知道,他们不是不爱读书,只是不会读书,于是我以第一课《温馨》为例,教学生如何真正地阅读。
首先,我让他们把书翻到文章前面的阅读导读——经典议题1《永在的温情》,让他们自读,边读边画出本单元选文的特点,通过读与画,让他们了解编者的意图。
接着,我让他们再读《温馨》一文。读时圈点批注,圈出表示时间变化的语句;用序号标出作者描写的生活场景;找出最令他们感动的语段,批注他们的读书感悟;积累优美语句及细节描写的内容。
学生们认认真真阅读着,动笔圈点批注着。
下课前,我让学生进行阅读效果展示。不能不说,通过我的指导,学生们阅读的效果真是出奇得好。
第二节,我让他们按照我第一节教他们的阅读方法阅读,学生们的投入度真高!
我很欣慰,欣慰的同时,也想到了很多:我们教师习惯性地把阅读的重要性挂在嘴边,一遍又一遍地叮嘱学生要阅读,可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却总不见提高。我想,不是学生阅读得少,而是他们缺乏方法的指导。他们阅读,仅仅凭的是兴趣,凭的是热情。但这样的阅读仅仅是浅层次的阅读,阅读需要的是沉下心读进去,与作者同悲同喜,与作者心灵交流;阅读需要的是不断地积累,只有不断地存储,才能厚积薄发。
我们教师,不妨也拿起书,拿起笔,与学生们共读,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空间,让我们与阅读相伴,让阅读真正成为一种习惯,让学生,让老师,因阅读而快乐,让阅读真正成为阅读,并在阅读中有所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