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和谐邻里有底蕴,高歌盛赞新时代

和谐邻里有底蕴,高歌盛赞新时代

作者: 冯俊龙 | 来源:发表于2024-04-09 00:00 被阅读0次

    --从《府河心居》里探寻社区治理新路

    最近,一部府河新居社区群众原创诗文集《府河心居》面世,在四川文化界、街道社区等社会各阶层引起关注。这部诗文集运用诗歌、散文、曲艺、歌曲、竹枝词等多种文学体裁,汇编成册,是一部由社区居民共同创作的民间文学集,是一阙普通社区居民对新时代的盛世高歌,更是一本探寻社区治理的行动指南。

    寓教于乐的民间文学

    这部《府河心居》的封面,上部远山含黛,乐曲回旋,下面呈现的深蓝色,浸淌进书页,染就一幅幅看似虚无缥缈,细观却充满盎然生趣的人间烟火图。

    打开《府河新居》,从袁德全、杨振兴创作的传奇记事作品里,府河从远处逶迤而来,流经安靖,与青杠交接,便是货栈客店云集的雍家渡。这里有雍、叶两大家族,既有生意竞争,又有儿女情长。他们开染坊、兴商贸,办学校,启民智,经商促进文化,文化辅助商业。在这个离城二十里的地方,延续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随着著名人物的诞生,衍伸了众多美好的传说。神仙眷属、青杠神树,是叶家留给今人的念想;巨无霸的白果树、府河边的读书堂,是历史虚实之间的光照。书中社区居民墨岩妙笔生花:“前人种树生青杠,后人树下好乘凉。”“今渡口犹在,斯人已逝。雍叶琴瑟和鸣,名门大公无私。”

    岁月流逝,日月常新。雍家渡的码头,建起现代商业的物流基地海霸王;青杠村的青杠,成长为一栋栋承载万户千家幸福生活的大厦高楼。雍家女儿叶家婿,叶氏姑娘雍家媳,棒打鸳鸯成为故事传说。都是华夏子孙,哪有解不开的冤家结。我在《府河心居》里,欣喜地看到像朱定长、丛守武等这样的民间文学家,用诗词传达他们对政策的宣讲、对社区的热爱,也看到了刘德材、朱安等社区居民这样的民间教化家,用顺口溜一样的诗歌,描绘环卫工人的不平凡工作、书写老百姓的普通生活。最为可喜可贺的是,我在这部《府河心居》里,发现彭建华、周筱红、张静、李旭、张佳佳、周明生、周睿声等人的“三字经”。他们用令人捧腹的“三个字”,说做人、赞互助、讲学习、道敬业、话守法、劝敬老、叙家庭、谈教育,可谓深入浅出、妇孺能懂。还有王旭文、李兴荣、杨成启、郭成英、张志勇等更多的社区居民,笔头生花,热情讴歌他们身边的先进事迹、放声讴歌他们的美好生活。

    文学不是故作矜持的高端,高端的不一定高雅。像《府河心居》里的作者们,能够随口创作、口口相传、口头保存,寓教于乐的文学作品,才是比自诩名作大家更经典的民间文学。

    邻里和谐的盛世高歌

    《府河心居》的作者们,虽然是居住在府河新居社区的普通群众,但从他们创作的作品,可以看出他们对家园的爱护,对乡愁的念想,对身逢盛世的欣喜,以及对国家的忠诚。

    在整部文集中,杨振兴、袁德全的作品占了相当比例,都在事无巨细地记录这片土地上发生了和发生着的故事,而王旭文在记叙家乡故事的同时,更加接近历史事实,而且能结合自身经历,找出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契合,得出社区“共治”,才能邻睦家康。

    诗词歌赋、传奇记实,民歌童谣,各种体裁,府河新居的群众用喜闻乐见的方式,抒发出他们的所想所获、所思所感。勤奋拼搏才有美好未来,无私奉献才会愿意分享。他们不是在创作永不磨灭的文学经典,而是在创造人人幸福的美好家园。这一切,首先要有对未来的热忱期许、坚定信仰。从《府河心居》的每个字符里,都能看出这个社区的群众把他们的“新居”,当成了他们“心”居住的地方。他们不但珍爱这个栖身的家园,还衷心期盼将这种美好延续下去。

    在民间文学作品里,最容易被人接受、最能鼓舞人斗志、最让人记忆深刻,并且最容易流行起来的载体是歌曲。歌曲具有独立的文学价值,它是可以歌唱的诗,具有比较直白的文学特征,而且可以随心所欲地变化,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府河心居》里收录了10首歌词,都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已经谱曲的《青杠染》,歌词大气恢宏,着力精准;《党旗引领府河颂》《乐享府河》传递出积极向上,给人甜蜜温馨;《小喜鹊,报喜讯》的欢快、《军人本色》的激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期待、《庆“七一”》的昂扬,都表达了一种希望,顺应时代潮流,富有昂扬激情。

    一个时代的记忆,不只是历史轰轰烈烈的重大转折,也不仅仅只有历史人物的跌宕起伏,更有邻里和睦的记忆留存。广大群众才是历史真实的创造者,普通人民才是真实生活的书写者。

    名人故里的文化底蕴

    人性是否可以剖析,或者思想究竟能否传承,无数人都在研究,但是无数人又不能领悟。一个非城市中心,甚至还有矮房菜田、数姓杂处、素质参差不齐的社区,如何达到邻里和睦、共建共享,早已引起研究人性的专家学者们思考。

    周庆非府河社区居民,只是《府河心居》的副主编之一。他在《府河心居》里的两篇文章,引起了我的关注。

    《青杠染中国蓝》,揭开了在中国西南的成都西北角,有一种特色印染“中国蓝”。周庆笔下,中国蓝“没有景泰蓝那么蓝、那么鲜艳”,它就是“一种很朴实的颜色--瓦蓝色”。府和新居社区居民杨振兴、袁德全、王旭文,也对家乡的这片“瓦蓝色”进行了饱含深情的追踪溯源。原来,100多年前,这里是一片青杠的森林。人们采集青杠嫩果“碾烂后采用温水浸渍的传统工艺来提取染液,然后进行试染”,经过不断调配,“它染出布来呈现的颜色就是灰色”,“叶家文化人就给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青杠蓝’”,周庆干脆叫它“中国蓝”。通过周庆另外一篇《在金牛寻找“大家”》,揭开一代“大家”叶伯和的身世。如果说杨振兴、袁德全、王旭文等府河新居人,从口口相传的传说,当地念念不忘的点点滴滴里记录了叶伯和的故事,那么,周庆则是从历史典籍里寻踪觅迹,从历史深处打捞出来一位真实的叶伯和。

    叶伯和出生在这片土地上,从这里走出去,留学东瀛,学贯中西,他与萧友梅是好友,成为同盟会早期会员;李叔同、曾孝谷与他相知,曾孝谷曾经为他《诗歌集》作序。辛亥革命后,叶伯和回到故土,为国家教书培育栋梁,为民族筹资捐献飞机,最后葬身故土,留下的文化底蕴,足以让今人受益无穷。叶伯和不但是近代中国音乐通史学术领域里的始创者、第一个撰写和讲授《中国音乐史》的音乐教育家,而且还是第一代以白话作诗的领头人。在家乡倡导教育,兴办学校,提倡男女平等。叶伯和与其同时代的王光祈、郭沫若等一样,是备受关注的蜀中文化名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叶伯和故乡的人们,如今提笔作文、高声放歌,开辟包括剪纸、竹编、酿酒、染坊、木雕、蜀绣、书画等多个传统文化艺术,在科技时代,运用文化元素传承发展,在传承发展中弘扬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世界是人类共同拥有。府河新居人,有幸得到名人文化滋养,他们不但将历史文化赓续传承,而且在发扬光大中不断转折完善。

    继往开来的思想转折

    一人昌,万人和;一地旺,百地兴;一代兴,万代昌。叶伯和的名字“式昌”,源于古语“一人昌之,百人和之”。叶伯和为四川乃至西南的新音乐文化启蒙与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在新时代的叶伯和故乡,处处显示出出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正能量,回响着充满舒心顺畅的田园交响曲。

    《府河心居》这部社区群众原创诗文集,是由府河新居社区邻里文化生活馆,在西华街道府河新居社区的主导、成都市金牛区作家协会、成都市金牛区文化馆的指导下,同时得到邻里文化生活馆文化顾问的大力支持,在国庆73周年之际,与社区群众见面,再传播到社会中去。

    这部社区群众的原创诗文集,竟然有原军区领导、文化界人士等作为府河新居邻里文化生活馆的顾问。邻里文化生活馆是发起主持、承担承制《府河心居》这部社区群众原创诗文集的机构。府河新居邻里文化生活馆负责人余华芬,正是在这些能人智士们的启迪和引领、关心与鼓舞下,开始“以叶伯和音乐、叶伯和诗歌为灵魂,综合雍家渡、府河、叶家染坊等文化元素,以点带面一体呈现府河新居邻里文化生活馆的整体思路。激活社区闲置资源,活化片区文化历史,深入打造‘青杠染’系列文创品牌;深入挖掘社区本土文化亮点;深入开展非遗文化展示体验;深入讲述百姓故事;深入调动群众参与内生动力;深入总结社区文化运行机制。”“提升金牛区文化底蕴,打造文化品牌的重要内容。让青杠染坊成为金牛区新的网红打卡地,传统文化传习新的地标。”

    这是余总在某次汇报会上的发言摘录,也是探索名人故里人们思想蝶变的核心。发展才能传承,有传承才有希望。从余总充满激情的发言里,从这部《府河心居》的群众原创文集里,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和睦邻里齐高歌,放声盛赞新时代”的继往开来信心,探究思想转折根源。期待分享府河新居邻里文化生活馆馆长、社区居民家余华芬更多故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和谐邻里有底蕴,高歌盛赞新时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krht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