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史》终于读完了,如果不是每天坚持日更和写读书笔记,相信我百分百半途而废。我对自己一向得过且过,知难而主动退,寻得自在。这个年纪不喜欢较劲,麻烦自己了。
这本《西方文学史》是早年买的书,一直没读,2013年出版。读的时候就想编译这书的人一定是年过古稀又咬文嚼字之人,内容实在不太通俗,但是这个人的学识应该很高。就好趣在网上百度了一下,编译吕健忠确是个台湾人,大学教授,年过古稀,他翻译了很多作品。可是《西方文学史》确没什么新的、好的版本,便硬着头皮读了下来,期间不懂的地方就不停地百度一下。

读这种理论性的书,非写读书笔记并硬逼着自己在简书日更,则不读也,我感觉真是如此。不过倒也收获很多东西和乐趣。
我一般先通阅一遍,画一画重点,在旁边做做标记,不懂的地方就百度一下,然后用讯飞语记读下来,变成文字。正好可以练一下朗读,我平翘舌分不大清楚,有些字词咬不准,讯飞下来乱乱的,需要很多修改,这样训练一段时间,现在好多了,不过修改的过程也是记忆的过程。最后在发简书时再遛一遍,用黑体字标出重点。这样就保证这段内容已看过三遍,加深了记忆。
而笔记的内容绝大部分是原著,懒人只能借着这种办法学习,治疗懒惰。嘻嘻!好在简书在这点上非常宽容,这也是大家比较喜欢简书,这么久一直坚持的原因吧。
接下来,开始对付这两本《西方哲学史》,这本书是罗素写的,罗素本身是知名的哲学家,相信写哲学史应该很专业,观点清晰,对我们学习哲学大有帮助。可是读了几页《希腊文明的兴起》,就打住了,全是复杂的远古历史,真的很晦涩,便想放弃。
如果是从前一定选择放下,最近听白岩松的《白说》,他说: 读书的时候,开头都很难,但是一定要坚持读过三十页,读过三十页之后,你就会读进去并且离不开,觉得饶有兴致了。
我便硬着头皮再读下去,还是觉得很难受,最后我直接绕开第一篇,把它pass过去,从我稍熟悉一点的第二篇苏格拉底开始,这样舒服多了。
白岩松还说: 十八岁的时候你喜欢和遭遇过什么,什么就将影响你的一生,看来是的。十八岁那年,正值我上大学,我遇到了一位非常棒的哲学老师,他人很有名,因为某些原因本不该在我们理科学校教哲学,大材小用,偏偏那时我们有幸遇到了他。他不给我们讲课本上无趣的东西,给我们讲萨特,讲叔本华,讲尼采,讲得那叫生动,风趣,充满智慧,让我瞬间对哲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也打开了我认识哲学和喜欢哲学的大门,可惜他只教我们半年多,这位老师就杀回北京的知名大学做知名教授去了。
我们理工科院校,对哲学本来就可有可无,这位老师走后,换来个无趣的老师照本宣科,越来越无人问津哲学了,偶有机会,我这里翻一下、那里摸一把有关哲学的东西,很少接触了,但是十八岁时被老师激发出来的哲学热情和兴趣却一直深藏在心里。
还有几月就要面临退休生活模式,有大把的闲暇时间可以打发,想想还是读点书吧,佯装码字人,其实真的没认真读过几本书,是个大腹便便、肚子空空的稻草人,希望能以这种方式把肚子填填。
这两本《西方哲学史》,厚厚的两大本,希望我可以坚持读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