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张宝胜印象

张宝胜印象

作者: 高桦 | 来源:发表于2018-08-16 07:16 被阅读705次

从微信朋友圈看到,2018年8月3日,13天之前,张宝胜去世,60岁。

1992年我在北京中国大饭店后面的公寓,参加一次家宴。张宝胜先生在场,他把西餐叉子和勺子随手拧成麻花状,把药片“颠哒颠哒”从未开封的瓶底掉出来。

他就像视频里这样沉默内守。印象最深的是,吃到最后,他不允许大家剩饭剩菜,指着盘子里的菜,同时看定某人,督促他马上把菜吃掉,一边反复说“浪费食物造业”(原话记不清楚,意思如此。他表达意思直接明白不含糊)。

他没有督促我。除了别人夹菜来以致太多,我盘里很少剩菜。

我之所以印象深,是因为他督促不让剩菜时,跟席间大部分时间的“基本不在场”的状态判若两人,他的人与关注忽然出来,完全在场了。

我现在吃饭,包括在饭店吃饭,都会吃完自己盘里的菜饭,剩菜打包。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脑海会浮现张宝胜不让浪费的画面。他让“吃净饭菜”这种德行,有了一种我看不见而他看见了的深意。

【高桦微言】

张宝胜和林青霞
张宝胜和琼瑶
张宝胜和齐秦、成方圆

朋友圈消息:

作为当代大陆最具中国特异功能的代表张宝胜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8月3日在北京去世,享年60岁。

张宝胜先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耳朵识字'兴起之时,张宝胜即宣称自己有'非眼视觉'功能,并能进行'送物取货'表演,曾风靡整个京城,震惊中国科学界,1980年6月3日,北京成立人体特异功能研究组。次日,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访问《自然杂志》,他从开发人的潜能的角度表示支持人体特异功能的研究。他说:“一项新的科学研究,在刚提出的时候,总是有人反对,带头的人也总是要受到反对,因此要有勇气。要挺住腰板。”在谈话中,他首次提出了“人体科学”这个概念。

电影《赌神2》里面说有特异功能的张宝成,原型就是张宝胜。当时大陆的中国科学院包括高能物理研究所,以及一些高等学府,都有研究这些现象的教授、学生,还有特异功能研究小组。针对张宝胜先生及相关特异功能代表,经过比较系统的研究,运用了非常严格的科研手段,包括双盲、封粒、对照,证实确实有这些现象。

1982年5月18日,张宝胜去西山叶剑英元帅寓所向叶老进行了以鼻嗅字的表演成功。经国防科工委批准,1983年6月2日,张宝胜被正式调入507所,从此,张宝胜的足迹遍布包括政府要员等在内的11所在的单位或家庭寓所,通过表演,他赢得了'神人'、'中国圣人'、'国宝级气功师'、'活佛菩萨'等美誉,成为享受专车、专宅、专职服务员的中央领导级待遇的国宝。如此佛教怎样认为人的超级能力呢?

中国人体科学事业的奠基者和领导者张震寰少将文集

在佛学的许多著作中,都有修得神通、悉地的事例,乃至于在正史、野史、文人笔记中也有记述。在众多记载中,释迦牟尼佛被认为是修得最大神通的人。传说他与弟子以神足通力渡河时,“于顷刻伸缩手臂之间,消失于河之彼岸,与彼弟子站立河之彼岸。”入城时更是出现种种神奇的事情,如盲者得视,聋者得听,跛者得行,病者得愈。走路的时候,脚离地有四寸,可谓凌空而行。释迦牟尼佛在说法时经常以种种神通来教化弟子,作为说法的辅助手段。《杂阿含经》有过记述,说他:“凌空至东方,作四威仪,行住坐卧,入火三味,出种种火光,青苗赤白红颇梨色,水火俱现;或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这样的故事在佛家著作中多有出现。

当你看到这些奇闻之后,一定会思绪万千,心潮起伏;他是人,我们也是人,为什么他能做到我们做不到?心中异常羡慕;感到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感到人真是万物之灵,本事之大,本领之多,无可估量。

佛弟子中有许多人修成正果,具有六通三明,其中尤以摩诃目犍连为最,被称为神通第一。《杂阿含经》第五七一经对摩诃目犍连的神通多有记载,说他修炼清凉的禅触,竟然使酷热难耐的夏天下起了绵绵细雨,清凉爽快,练火光三味之时,火焰从他的禅房破窗而出,烧毁了户外的一堆干柴,但放在上面的白毡却丝毫未损。

在我国的佛教史料中也有修得神通的事例。《晋书·艺术传》中记载了西域来华的佛图澄运用种种神通,如,远程灭火、降雨、遥视、预测未来等,在当时借此折服了统治北方的石勒、石虎等人,使佛教在北方得以传播。史料中记载着具有神通的僧人很多,如单道、僧涉、德诏、万回、阿足、无相、惠秀、契此、师简、宋福州等人,或日行千里,或预言吉凶等。

在密宗行者的传记中,有关神通的记载则是更多。

据说弥底黎波成就“视法”、“其身能化种种色彩”,毗流波能以意念令河水倒流。小俱萨罗贤能于“险崖深处飞越如鸟,一日行程瞬间至,凶猛野兽亲近承事——众生心念皆能了知”。藏传密宗的《青史》称莲华生弟子中有25人得大成就,如纳朗、多杰堆郡、思朗、嘉劫央等。米拉日巴大弟子冈波巴有分身之术,“具同一时中于不同地点说法之神通”。卓弥译师能够在空中跌坐。

佛家通常认为人有六种神通,称为六通。

第一种是神足通,又可称为神境通、如意通等,指那些可经随意变化自身和外物,超越时空障碍而往来的种种异能。包括凌空飞行,移远令近,不往而到,此没彼现,转变外物。

第二种是天眼通,又称为“天眼智证通”,指可以看到众生死知去向的能力。另说是指能够隔物透视、遥视,见最细微之物,预测未来的能力。

第三种天耳通,又可称为“天耳智证通”。指可以听到极远极细小的声音,包括入耳分辨不出的高低频音、隔障听音等。

第四种他心通,又称为“他心智证通”,指能够感知他人心思、意念、情绪的能力。

第五宿命通,又称“宿住智证通”,指可感知过去事情的能力,通常专指佛教所说自己及别人的夙世之能。

第六种漏尽通,又称为“漏尽智证通”,指了却人间一切烦恼,由此可以自主自己内心活动,不生贪痴等欲念烦恼。

漏尽通,是属于出世间禅,唯有佛教中的阿罗法以上的圣者才能够证到。其余五通为世间禅,常人经过修行都可以修到。因为佛家有“五通仙人,六通罗汉”之说。

佛教中还有一种“明”的说法,宿命、天眼、漏尽三种通,不仅可以看到众生转世的真相,而且可以预知未来,生死涅磐的因果,成为一种能通达生命真实的智慧,故合称“三明”。关于明与通的差别,《大致度论》卷二这样论述:”直(只)知过去宿命事,是名通,知过去因行业(所作),是名明;直尽死此生彼,是名通,知行因缘际会不失,是名明;直尽结使(烦恼),不知更生,是名通,若知漏尽,更不复生,是名明。”

佛教中又有“五眼”之说。

五眼按照不同程度分别分成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

肉眼就是指平常人所能见一部分粗物质的肉眼。天眼也就是天眼通,能见到肉眼所见不到的细物质。《大智度论》卷四十二说:“诸凡夫人见微尘和合成地,谓为实地,余有天眼者教此地,但见微尘。

慧眼,指佛教圣者(通常指小乘佛教者)能了解一切现象皆空无自性的实质之智慧眼。

法眼。指比慧眼更深沉、更能了解一切事物真实的智慧眼,通常指大乘教菩萨智,可以见空,可以见有,照见众生的不同习性,通达度化众生的种种法门。

佛眼,不但具有以上四种功能,而且更加深广,达到无所不知,无所不见的程度,即成佛时失去其本名(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但名佛眼。

佛家的种种神通可以认为是在禅定修习基础之上的对我自潜力的发掘。

《大智度论》中说:“天眼、天耳二神通是在肉眼、肉耳的生理基础之上形成了色界四大所造清净色”所构成的微细生理机制的天眼、天耳。经过修习禅定,天眼可以放射出一种具有穿透性的高速光波。至于凌空飞行,他们认为是靠强大的意念能力。

《禅法要解》中说:“人身虽重,心力强故身飞虚空。”《大智度论》中认为,四大越粗重则力越小,越清轻则力越大,水大力胜于地大,火力大胜于水大,风力大胜于火大,识大比风大即气一类更为微细,所以能量也很大。万物都是由四大组成,意念取其中一大使其增广,可以使得其余三大隐没不见。如果在禅定时专心观火,入火光三昧,可以真的就产生三昧真火;专注于黄色,可以使土石变成黄金。

大乘佛教也认为,人的心念本来是具有“十界万法”,即包括各种各样的物质形态,心念模式,多维时间,众生诸佛等,其实没有一个是真实的实体,都是心意所造,也可以随心而转。普通人所以心不能转物而被物所转,只不过是因为心被烦恼及其不相应的执著所束缚,只要彻底地舍弃心理上的执著,让其与真实相应,心中所本来具有的神奇功能就会自然显现出来,达到随心转物,自在无碍。佛由于了断烦恼、执著而显发了本心所具的潜能而已,所以就能够表现出种种神通变化,就像常人搬柴提水、吃饭行路一样简单平常。

密宗无上瑜珈的理论则认为各种修得的神通,是由于周身五大之气入住融于中脉后,发生了神奇的变化。《明行道六成就法》说,修得成效,可以让体外与体内的“灵力活素”相结合,在中脉中形成一管状的“灵力活素聚”,从而形成八种异能;由于地大气的聚集,可以使人力大无比;由于水大气的聚集,可以使人入火焚而不伤;由火大气的聚集之力,可以使人入水而不沉溺,有消散融解一切物质的能力;由于风大气的聚集之力,可以使人身轻如燕,凌空飞行;由于空大气之力,可以使人自由飞行,履水如地,入地如水;由于吸入月亮的精华,可以让人的身体化为光焰,能够隐行;由于身体上中脉结开解,心能恒常处于无上安乐的“胜安止境”。

佛学的神通与今天的特异功能基本上可以划入一类。

但是特异功能多为天生,或者是偶然受到外力打击所致,禅通却是要修定习禅方可得到的。

圆晖《俱舍论颂疏》卷二十七中说:“人中都无生得通者,余皆客有。”特异功能的耳朵识字术等一类“皮肤视觉”与佛家所说的“六根互用”很相近。玄奘的《成唯识论》卷五说:“若得自在,诸根互用,一根发识,缘一切境。”也就是那些了却生死烦恼的圣者,六种感和器官可以互用,只通过一种感觉就可以感知其余几种感觉的功能。

耳朵识字的特异功能只是“六根互用”的一个方面,而且也没有佛家来得自在。《楞严经》中说释迦牟尼的弟子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视;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殚伽神女,非鼻闻香;骄梵波提异舌知味……”意念致动与佛家的神变通中的变化外物通相似,都是意念直接作用于物体的表现出的奇异现象。

佛家虽然有许多神通变化的记载,但是从教义上讲,却并不崇尚神通,不把修得神通为追求目标。无论是大乘、小乘,还是密宗,都认为神通中的五通是“共外道法”、“世间法”,不是佛家修行的主旨,不能占有主业的位置,因为它解决不了佛教要解决的问题,即了生死,达涅磐的目的。

神通只是佛家诸教得智慧,断烦恼,出生死过程中的附产品,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佛教不想因宣扬神通掩盖了佛教的主旨,使世人误解佛教是一般的方术末流,禁止初学者习神通。小乘佛教就认为必须先得六通中的“漏尽通”。

断尽烦恼之后方可以修习其它五通。

《长阿含经》卷十六记载释迦牟尼告诫弟子即使修得六神通,也要“覆藏功德”,不得随意炫耀于人。中国各佛教宗派,都主张先见道,后修道。湛然《止观辅行弘诀》卷九说:“然诸神通,未得圣果并不许修。”中唐以后,禅宗、净土宗占据了佛教的主导地位。禅宗中人一般认为得道自然得通,而且运水搬柴之事本来就是神通,无需修炼。

净土宗以念佛求生净土为旨,反对放弃念佛去修神通。近代也是这种认识。可见佛家不以修于神通为名。我们完全理解佛祖他老人家在世时的良苦用心,是让这个世界上能修出更多的大智慧的佛菩萨,但是开发人体潜能,解秘神通、认识自我用于现代医学也是我们不可忽略的。

人,有常人和开发潜能功能者之分。常人,只能用一般人所共有的思维功能,如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特异功能者,除具有常人所具备的思维功能外,还具有“特异思维”(或灵感思维)功能。正如有人所说,一个是“显性”的,一个是“隐性”的。“显性”,就是人们常用的正常功能,比如用眼视物、用手取物、或利用机械代替人的手足功能。“隐性”功能,就是人类尚未开发或正待开发的功能。

用则进,不用则退。这是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是人们都晓得的常识。比如人的手,一般劳动者的手,特别是农民,粗大有力,而脑力劳动者的手,多是细小柔嫩。再如人的身体,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身体就强壮;好逸恶劳的人,就体弱多病,经不起风霜。

人体“显性”和“隐性”功能,也是这样,是相互转化的,许多显性功能,如果长期不用就会逐渐退化或丧失,许多隐性功能,经过长期锻炼或诱发,就会逐渐由隐到显。比如有些特异功能者,能够透视、遥视、遥诊、遥治或意念搬物、穿墙越壁、未卜先知、呼风唤雨、定身、障眼等等,许多都是经过长期修炼而显现和开发出来的。这是因为人在长期刻苦修炼过程中,增加了无穷的心力,强大的心力可达到使物质积聚和分裂,产生我们常人难以理解的现象。

如果我们真想尝试的话,就必须去实践就自然了解了,我们千万不能执着所谓的现代科学论断,科学不是真理,所谓的科学只能证实一个时期阶段的正确与否,经过一段时间,甚至在很短的时间就被无情的推翻。

科学是不断的进步的,发展的,人类的智慧永远不会停留在原始的基点上。人类发明了原子弹,原子弹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威力,实际上也具备了积聚和裂变的原理,因为原子弹人们能看得到,又能从理论上解释得清楚,所以便于人们的认识和理解。虽然这个比喻不恰当,但毕竟有相关之处。

人类潜能的开发和应用,近年来在中国仅仅刚刚被人们认识,研究工作也是刚刚起步。那么,它的潜力到底有多大呢?对人类社会科学的发展有多大的帮助呢?应该说是无法估量的、巨大的。最低也像钱学森博士所展望的那样:“对人体特异功能的研究,可能导致一场二十一世纪的新的科学革命”。但是一个尖端科学的研究成功,由于人们的执着和偏见不知要经历多少磨难,才得以实现。

对于人的潜能我们祖先已早已证实,怀疑是没必要的,要想了解和具有功能,你就必须亲身去研究实践。这个世界上,由于虚荣和以我为中心的执著,往往会犯错误,现代人太迷信所谓现代科学了,认为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就是不可信的,就是不科学的,这是不对的,也是影响我们进步最大的绊脚石。

人类的智慧在不断进步而改造着这个世界,不断的发展科学,不断更新和创造新的文化,我们要跟上时代的脚步,不然就会被时代所淘汰。我国封建意识由来已久,我们应放开眼量,跟上时代的脚步,振兴中华,应该让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大中华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人和物之间,是什么在起“引线”作用?我觉得钱学森博士的一些论点值得人们深思。他说:“人体特异功能的表现实际上可能是人与物之间的电磁场:在改变某个物体状态时,物也可以发电磁波、电磁场。人也可以接受它,接受环境中电磁波、电磁场的作用。”他又说:“人体特异功能中关于信息处理的功能(特异感知),是不是由于人发出电磁波作用到物,物再返回来将信息输入给人,最后在大脑中处理这个信息,得出结论。”

他还说:“前一段时间,张宝胜做特异功能表演,用手一指,一位教授的衣服就烧了一个洞。后来唐敖庆教授说,这可以解释,衣服被烧,可能是电磁波的作用,就是特异功能人发出的电磁波把衣服上的分子激活了和空气中的氧起作用,就会烧一个洞。”这是用现代科学理论揭示人体特异功能的奥秘。

我们常说的“人体生命场”,是不是也可以说是人体电磁场,站在气功的角度,是不是也可以说它是人体气场,或人体生命场。

必须指出的是,特异功能表演就好比一个人花钱,花得越多会剩得越少,张宝胜表演太多,到后来已经没剩什么功能了,遂遭批判。

佛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而不证得。”意思就是我们本性有是佛,只是迷了,为什么佛菩萨宁可自己受伤,也不愿伤害众生,在他们的眼中我们和他们是一体的。

总之,神通每个人都拥有,只不过是学佛的副产品,当你证得那个果位,也就是那个境界,自然拥有那个神通,如神足通,宿命通之类的。但是佛说过,神通不敌业力,就像很多有法术的人,后来自己的生死都做不了主。所以佛教讲愿力,不为自己求发乐但愿众生皆离苦。是为了让众生觉悟而发愿成佛,不是为了自己,所谓的神通也是遇到一种事情,必须要神通才能帮助那个众生觉悟才使用神通的。

                                     什么是禅 一、广义的禅 (一)禅宗大师论禅 慧皎: “禅也者妙万物而为高,故能无法不缘,无境不察,然缘情察境,唯寂乃明,其犹渊池息浪,则彻见鱼石,心水既澄,则凝照无隐!” (二)佛学文献论禅 《佛学大辞典》: 禅(术语)禅那之略。译曰弃恶,功德丛林。思惟修等。新译曰 静虑。属于色界之心地定法也。今于欲界人中发得之,谓之修得。生于色界而发之,谓之生得。思惟而修得之。则名为思惟修。成就之之 心体,即为寂静,有能如实虑知所对之境之用。故名静虑。弃恶,功 德丛林之名,以其结果之功能而名之者,是亦一种定心之法,故虽时 翻为定,而定之梵名,为三昧或三摩地,总为心一境性所附之名也。 又禅宗之禅,其名虽取思惟静虑之义,而其体为涅盘之妙心,非谓色 界所属之禅。见禅定条。智度论十七曰:‘诸定功德都是思惟修。禅,秦言思惟修。’法界次第曰:‘禅是西土音,此翻弃恶,能弃欲界五盖等一切诸恶,故云弃恶,或翻功德丛林,或翻思惟修。’大乘义章十三曰:‘禅定者别名不同。略有七种:一名为禅,二名为定,三名三 昧,四名正受,五名三摩提,六名奢摩他,七名解脱,亦名背舍。禅 者是其中国之言,此翻名为思惟修习,亦云功德丛林。’慧苑音义上曰:‘禅那,此云静虑,谓静心思虑也。旧翻为思惟修者,略也。’ 禅法(术语)有二种:一曰如来禅。一曰祖师禅。如来禅者,经论所说,秦罗什初传之,至天台而极详悉。祖师禅者,经论之外,祖 祖自心印心,魏达摩初传之。佛于灵山会上拈一枝莲华示四众,百万 人天不能解其意,独摩诃迦叶破颜微笑而领佛旨。佛言我付汝以涅盘 之妙心。是如来禅之宗源也。故称为佛心宗。常言禅法者,指此佛心宗之禅。 1、总说 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共名十二门禅,亦名世间净禅,通 称禅定。禅定者,禅为梵语禅那之略,译为“思维修”,新译曰:静虑。思维修者,为思维所对之境,而研习之意也。静虑者,为心体寂静而能审虑之意也。定为梵语三昧之译,为心定止于一境,而离散动之意。即一心考物曰禅,一境静念曰定。故禅名宽,指一切息虑凝心言,定名狭,为定之一分也。盖禅那思维审虑,自具定止寂静之意, 故得名定。三昧无思维审虑之意,不得名禅。总别合称,则曰禅定。 而禅定皆为是心之德,此心之德非欲界所属之心德,乃属于色界之法, 其中各有四等之浅深,曰四禅四定。此四禅四定世间法,则佛法外道 凡夫圣者共通也。其他佛菩萨阿罗汉证得之诸无漏诸定,为出世间法,不具三界所属之心体者。故得禅则必离欲界之烦恼,得定则必断色界 之烦恼,得无漏诸定,则必绝无色界之烦恼也。而禅者非但为诸定之 根本,且依此而发天眼天耳等之通力,且依有审虑之用。观念真理, 必依此禅。是故禅为学道之至要者也。 2、根本四禅 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共名十二门禅,亦名世间净禅。今 先明四禅也。此四禅法,各有方便中间,今但论色界正定,不取方便 中间,故名根本四禅。 (一)初禅 初禅者,行人先须趺坐调息,从粗住细住,阶欲界定。次后身心泯然虚豁,失于欲界之身,坐中不见头手。床敷犹若虚空,是为未到 地定。此定能生初禅,即是初禅方便,亦名未来禅。得此相已,初勿惊恐,亦勿欢喜(惊喜皆能招魔),勿向人说(说则永失不可复得, 譬如种树,不可露根)。若于未到地中,入定渐深,身心虚寂,不见 内外。或经一日,乃至七日,或一月乃至一年,定心不坏,守护增长。 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当动之时,还觉渐渐有身,如云如影动发。 或从上发,或从下发,或从腰发,渐渐遍身(上发多退,下发多进)。动触发时,功德无量。略说十种善法眷属,与动俱起:一定,二空, 三明净,四喜悦,五乐,六善心生,七知见明了,八无累解脱,九境界现前,十心调柔软。如是十种胜妙功德庄严动法,此则略说初动触相。如是,或经一日,或经十日,或一月四月,乃至一年,此事既过, 复有余触,次第而发(然亦无定前后)。故名初禅。言余触者,即前动触为一,二痒,三凉,四暖,五轻,六重,七涩,八滑。复有八触: 一掉,二猗,三冷,四热,五浮,六沈,七坚,八软。此八与前八虽同,而细分别,不无小异。此十六触,随一发时,悉有十种善法功德眷属。行者因未到地,发如是等诸触功德善法,故名初禅初发。并是 色界清净四大,依欲界身中而发。从此舍离欲界五欲五盖(五欲者: 一色,二声,三香,四味,五触。五盖者:一贪欲,二嗔恚,三睡眠, 四掉悔,五疑),得初禅五支功德(一觉,二观,三喜,四乐,五一心)。 A、觉支初心在缘名觉。谓行者依未到地发初禅,色界清净色法, 触欲界身根,心大惊悟,尔时即生身识,觉此色触,未曾有功德利益, 故名觉支。 B、观支细心分别名观。谓行者既证初禅功德,即以细心分别此 禅定中色法诸妙功德境界分明,无诸盖覆,如是等功德,欲界之所未 有,故名观支。 C、喜支欣庆之心名喜。谓行者初发禅时,乃有喜生,但分别未 了,故喜心未成,若观心分别,所舍欲界之乐甚少,今护得初禅,利 益甚多,如是思惟已,则欢喜无量,故名喜支。 D、乐支怡悦之心名乐。谓行者发初禅时,乃即有乐,但分别喜, 动涌心息,则恬然静虑,受于乐触怡悦之快,故名乐支。 E、一心支心与定一,名为一心。谓行者初证禅时,乃即着定, 而心犹依觉观喜乐之心,故有微细之散,若喜乐息,自然心与定一, 故名一心支。 若在人中坐禅,得此根本初禅,不失不退,则命终已,随初禅力深浅,必生梵众等之天中,是初禅天因也。 (二)二禅 次二禅者,若于初禅定中,厌离觉观,入中间禅。从未到地,专心不止,于后其心豁然,明净皎洁,定心与喜俱发,具足四支功德(一内净,二喜,三乐,四一心)。 A、内净支心无觉观之浑浊,故名内净。谓行者欲离初禅时,种种诃责觉观,觉观既灭,则心内静,心与静色法相应,豁尔明静,故 名内净支。 B、喜支欣庆之心名喜。谓行者初得内静时,即与喜俱发,而喜 心未成,次心自庆得免觉观之患,获得胜定内净之喜,欢喜无量,故名喜支。 C、乐支怡悦之心名乐。谓行者喜涌之情既息,则怡然静虑,受于内净喜中之悦乐,故名乐支。 D、一心支心与定一,谓之一心。谓行者喜乐心息,则心与定一,澄渟不动,故名一心支。 名为根本二禅,若人坐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少光等之天中,是为二禅天因也。 (三)三禅 次三禅者,若于二禅定,厌离喜相,入中间禅。从未到地,澄静其心,泯然入定,不依内外,与乐俱发,具足五支功德(一舍,二念, 三慧,四乐,五一心)。 A、舍支离喜不悔名舍。谓行者欲离二禅时,种种诃责二禅之喜, 喜既灭谢,三禅即发。若证三禅之乐,则舍二禅之喜,不生悔心,故名为舍,亦名三禅乐。初生时,是乐三界第一,能生心着,心着则禅 坏,故须行舍。 B、念支念名爱念。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乐从内起,应须爱念 将养,则乐得增长,乃至遍身,如慈母念子,爱念将养,故名念支。 C、慧支解知之心名慧。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此乐微妙,难得 增长,若非善巧解慧,则不能方便长养此乐得遍身也。 D、乐支怡悦之心名乐。谓行者发三禅乐已,若能善用舍念慧, 将护此乐,乐既无过,则增长遍身,怡悦安快。三禅为最乐,若离三 禅,则余地更无遍身之乐也。 E、一心支心与定一,名曰一心。谓行者受乐心息,则心自与定 法为一,澄渟不动也。 名为根本三禅,若人坐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少净等之天中,是为三禅天因也。 (四)四禅 次四禅者,若于第三禅定,厌离乐法,深见过患,入中间禅。心无散动,得未到地,于后其心豁然开发,定心安隐,出入息断,具足四支功德(一不苦不乐,二舍,三念清净,四一心)。 A、不苦不乐支不苦不乐,中庸之心也。谓行者欲离三禅时,种种因缘,诃责于乐。乐既谢灭,则不动之定,与舍俱发,故内心湛然,不苦不乐也。 B、舍支离乐不悔名舍。谓行者既得第四禅,不动真定,则舍三 禅难舍之乐,不生悔心,故名舍支。亦云:证四禅不动定时,不应取 定起动念心,若心行舍,则无动念之乖也。 C、念清净支念即爱念。谓行者既得四禅真定,当念下地之过, 复念自己功德,方便将养,令不退失,进入胜品,故名为念。亦云: 是四禅中,有不动照了,正念分明,故名念支。 D、一心支心与定一,名一心支。谓行者既得四禅之定,复用舍念将护,则心无所依,泯然凝寂,一心在定,犹如明镜不动,净水无波,湛然而照,万象皆现。 名为根本四禅,若人坐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福生等三天中,是为四禅天因也。 3、四无量心 四无量心,亦名四等,谓慈、悲、喜、舍也。有凡夫人,虽得四禅,以乐高胜,求作梵王,更修四无量心。 ①慈无量心爱念众生,常求乐事以饶益之。 ②悲无量心愍念众生,受五道中种种身苦。 ③喜无量心欲念众生,从乐得欢喜。 ④舍无量心舍三种心,但念众生,不憎不爱。由善修此四无量定成就,命终得为四禅天王。 4、四无色定 (1)空处定 行人得第四禅已,深思色法过罪,作意灭除一切色法,一心缘空,念空不舍,即色定谢而空定未发,亦有中间禅。尔时勤加精进,一心 念空不舍,则其心泯然任运,自住空缘,亦名未到地相。于后豁然与 空相应,其心明净,不苦不乐,益受增长。于深定中,唯见虚空,无诸色相,虽缘无边虚空,心无分散,既无色缚,心识澄静,无碍自在,如笼破鸟出,飞腾自在,是名证虚空定。证此定已,不失不退,命终必生空无边处,但有受想行识四阴,无色阴也。 (2)识处定 行人得空定已,诃责空处多诸过失,便舍空处,一切系缘现在心 识,念念不离,未来过去,亦复如是。常念于识,欲得与识相应,加功专注,不计旬月。一心缘识,而无异念,空念即谢,识定未生,名 中间定。即便泯然任运,自住识缘,名未到地。此后豁然,与识相应,心定不动。而于定中,不见余事,唯见心识,念念不住,定心分明, 识虑广阔,无量无边,识法持心,无分散意。此定安隐,清净寂静。 证此不失,命后必生识无边处,亦有四阴也。 (3)无所有处定 亦名不用处定。行人得识定已,诃责识处过患,即舍识处,系心 无所有处,于中心不忧悔,专精不懈,一心内净。空无所有,不见诸 法,寂然安隐,心无动摇,此为证无所有定相。入此定时,怡然寂绝, 诸想不起,尚不见心相,何况余法。无所分别,即是无所处定。证此不失,命后必生无所有处,亦有四阴也。 (4)非想非非想处定 行人得无所有定已,深诃责无所有处过罪,即舍无所有处,观于非有非无。常念不舍,一心专精,加功不已,其心任运,住在缘中。 于后忽然,真实定发,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心无动摇,恬然清 净,如涅盘相。是定微妙,三界中极,如步屈虫,行至树表,更无可 进。证此不失,命后必生非非想处,仍有细微四阴也。 5、亦世间亦出世间禅-六妙门 法界次第云:‘妙名涅盘,门名能通,修此六法,则能通至涅盘,故名六妙门。前三是定,后三是慧,定爱慧策,能发真明,出离生死。’ 数息门数息者,修行之人,调和气息,不涩不滑,安详徐数,从 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驰散。盖欲界众生,心多驰动,粗散难摄, 故须数息,制其散乱,是为入定之要,故以数息为初门也。 随息门随息者,细心依随息之出入,住而不散也。谓修行之人, 虽因前数息,心暂得住,而禅定未发,苦犹存数,则有起念之失,故 须舍数修随。心随于息,入时知入,出时知出,长短冷暖,悉皆知之,心安明净。禅定自发,故以随为门也。 止门止者,摄心静虑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随息,心安明静, 而定犹末发。若心依随,则微有起想之乱。苟欲澄净安隐,莫若于止。 故次舍随修止,凝心寂虑,禅定自发,故以止为门也。 观门观者分别观察之心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止,证诸禅定, 而解慧未发。若心住定,则有味着之失。是故不着于止,起观分别, 则无漏方便,因此开发,故以观为门也。 还门还者转心返照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观,分别观察,而真 明未发。即当舍观修还,反照能观之心,念念皆不可得,不加功力, 任运返本还源,故以还为门也。 净门净者心无所依,不起妄想分别之垢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 还,而真明犹未能发。即当舍还修净,净心成就,即发三乘圣道,故 以净为门也。 (三)广义禅在修正佛法中的作用与地位: 慧思《诸法无诤三昧法门》: “夫欲学一切佛法,先持净戒勤禅定。得一切佛法诸三昧门、百 八三昧、五百陀罗尼、及诸解脱、大慈大悲、一切种智、五眼、六神 通、……如是无量佛法功德,一切皆从禅生。何以故?三世十方无量诸佛,若欲说法度众生时,先入禅定。……一念心中一时行,无前无 后,亦无中间,一时说法度众生,皆是禅波罗蜜功德所成,是故佛言: 若不坐禅,平地颠坠。若欲断烦恼,先以定动,然后智拔。…… ……欲坐禅时,应先观身本,身本者,如来藏也,亦名自性清净心,是名真实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不断不常,亦非中道, 无名无字,无相貌,无自无他,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无住处,无愚无智,无缚无解,生死涅盘无一二,无前无后,无中间,从昔已来无名字,如是观察真身竟,次观身身,复观心身。…… 若在定能知世间生灭法相,亦知出世三乘圣道,制心禅智,无事 不办。欲求佛道持净戒,专修禅观得神通,……问曰:《般若经》中佛自说言,……般若为前导,亦是三世诸佛母,汝今云何偏赞禅,不赞五波罗蜜?……定如净油智如炷,禅慧如大放光明,照物无二是般 若,镫明本无差别照,睹者眼目明暗异,禅定道品及六度,般若一法 无有二,觉道神通从禅发,随机化俗差别异。问曰:佛何经中说般若诸慧皆从禅定生?答曰:如禅定论中说,三乘一切智慧皆从禅生。《般 若论》中,亦有此语,般若从禅生。……《胜定经》中说:若复有人,不须禅定,身不证法,散心读诵十二部经,……不如一念思维入定。……何故不赞我等多闻智慧,独赞禅定?佛告诸论师:汝等心乱, 假使多闻何所益也。……汝欲与禅定角力……无有是处。复次《毗婆 论》中说:若有比丘,不肯坐禅,身不证法,散心读诵,讲说文字, 辩说为能,不知,诈言知;不解,诈言解,……如是论师,死入地狱。…… 复次禅波罗密,有无量名字,为求佛道,修学甚深,微妙禅定, 身心得证,断诸烦恼,得大神通,立大誓愿,度一切众生,是乃名字禅波罗密。……尔时禅定转名四无量心。……尔时禅定,转名四摄法。……尔时禅定及神通波罗蜜,转名一切种智。……尔时禅定,转名十八不共法。……尔时禅定,转名十号也。……尔时禅定,转名般 若波罗蜜。……尔时禅波罗密,转名八背舍。……尔时禅波罗密,转 名尸波罗密。……尔时禅定,转名羼提波罗蜜。……尔时禅定,转名 精进毗梨耶波罗蜜。……尔时禅波罗蜜,转名九次第定。……尔时禅 定,转名狮子奋迅三昧。……尔时禅定,转名超越三昧。……尔时禅 波罗蜜,名八解脱。” 二、禅门的禅 (一)禅门即禅宗 《佛教大辞典》: 禅门(术语)达摩所传禅那之法门也。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之佛心宗也。证道歌曰:“是以禅门了却心,顿入无生知见力。” 禅宗(流派)以禅那为宗,故名。禅那或译思惟修,或译静虑, 为思惟真理静息念虑之法,原为三学六度之一。初祖达摩天竺人,梁 魏之世,来支那传佛心宗,其法唯静坐默念,发明佛心,凝工夫而已,其外相一等于禅那,故称为禅宗。所谓禅宗者,非三学六度之一分禅, 于是而如来禅,祖师禅之称起。以经论所说,六度所摄之禅为如来禅,达摩所传之心印为祖师禅。故由彼宗之本义言之,则与其谓为禅宗。 毋宁目为佛心宗为适当。释尊在灵山会上拈华,迦叶破颜微笑,为第 一祖。二十八传,至达摩。为东土初祖。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是教无 言之心印于无言也。慧可得其心印为二祖。僧璨为三祖。道信为四祖。弘忍为五祖。弘忍之下,有慧能神秀二大师,慧能之禅,行于南地, 故称南宗,神秀之化,盛于北地,故称北宗。而北宗不免如来禅之迹,南宗的得祖师禅之神髓。六祖慧能之下,生南岳青原两系。南岳传于马祖,青原传于石头。马祖之下独盛,转传而分沩仰曹洞临济云门法眼之五家。至宋朝,临济之下又附杨岐黄龙之二流。总是五家七宗。 案禅宗之称,始于李唐。 (二)禅门(宗)的禅 1、来源: 《缁门警训》: “菩提达摩祖师观此土之根缘,对一期之繁紊,而宣言曰不立文 字,遗其执文滞逐也,直指人心,明其顿了无生也。其机峻,其理圆,故 不免渐修之徒笃加讪谤。传禅法者自达摩为始焉,其下相继六代,横枝而出,不可胜纪。” 2、禅门禅的真义: 六祖慧能《敦煌本坛经》: “此法门中,坐禅亦不着心,亦不着净,亦不言不动。……此法门中,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见本性不乱 为禅。何名为禅定,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内性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缘境触触即乱,离相不乱即 定,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故名禅定。维摩经云,即 时豁然,还得本心。……善知识,见自性自净,自修自作自性法身, 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 “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法流 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 知识,解最上乘法,直示正路,……令得见性。” 3、禅门禅在修证佛法中的作用与地位 《六祖坛经》: “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着,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摩诃般若波罗密,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皆从中出。……如此修行,定成佛道。……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若闻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阅读原文 阅读 3088 26


相关文章

  • 张宝胜印象

    从微信朋友圈看到,2018年8月3日,13天之前,张宝胜去世,60岁。 1992年我在北京中国大饭店后面的公寓,参...

  • 胜溪印象

    孝义市的胜溪湖公园去了有三五次了,累积了几张漂亮的照片分享给简书的朋友。

  • 战略合作协议书

    甲方:台湾中华时报社 乙方:张宝胜(性别男身份证号210824197311193870) 为更好地促进两岸交流互信...

  • 张宝丽

    服务于外企15年,从事服务管理和质量管理咨询顾问工作,擅长企业IT服务流程设计及业务流程优化,西格玛黑带。同时,致...

  • 张宝丽

    服务于外企15年,从事服务管理和质量管理咨询顾问工作,擅长企业IT服务流程设计及业务流程优化,西格玛黑带。同时,致...

  • 张宝丽

    服务于外企15年,从事服务管理和质量管理咨询顾问工作,擅长企业IT服务流程设计及业务流程优化,西格玛黑带。同时,致...

  • 张宝丽

    服务500强外企15年,质量管理西格玛黑带。ICF进化教练,U型理论实践者。爱好瑜伽中医、阿根廷探戈。践行生态与灵...

  • 张宝玲

    章过三千遍, 保心安天下。 龄必存百旬, 祝国欢庆喜。

  • 我的超强能力

    16岁那年,突然发现我有了超强能力。可不是特意功能。 中国有特异功能的人:气功大师隔墙移物之张宝胜,气功降雨大兴安...

  • 民间故事:黄狗拦轿,县令察觉有蹊跷,他没犹豫跟黄狗走进荒地

    话说在古时候,张家村有一户人家。老大名叫张宝锋,老二名叫张宝利,兄弟俩都已经娶妻生子。 张宝锋是一位瓦匠,张宝利在...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张宝胜印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kxn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