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琢磨#01:谐音传播现象

作者: 我叫陈庆红 | 来源:发表于2018-08-31 07:18 被阅读21次

    很久没观察,废话不多少,直接切入主题。

    1

    谐音现象我将之理解为这样的状况:

    文字本身所表达的未必有什么意义,当然通常有意义。与此同时,文字的读音可以指向另一个意思,而且这个读音和意思理论上大众非常熟悉——听到这个音就能解为这个字、这个意思。通过这个读音的传播力,谐音文字本身也获得了更大的传播能力——插上读音传播力的翅膀,表现之一是文字更容易被记忆了。

    谐音示意图

    比如下面这个广告,文字+图像是小杏运,读音想传达的无疑是“小幸运”。估计怕杏子看不出来,特意标注了拼音“xing”。

    谐音广告示例

    谐音传播在中文世界非常普遍,称之为文字游戏并不为过。送苹果,平平安安,苹=平;福字倒贴,福到了,倒=到;桌案上置梅瓶,瓶案=平安,也有求平安之意。

    再看几个商业例子。

    衫国演义=三国演义。

    酒晶烤宴=久经考验。

    胡丝乱享=胡思乱想。

    饭醉团伙=犯罪团伙。

    泰禾物流=tahoe 56,物流=56。

    I love you = I love 莜

    西贝莜面村标识

    开心麻花是非常懂传播的团队。

    《夏洛特烦恼》改造了《夏洛特的烦恼》这个名字,快速让受众记住。

    是金子总会花光的,改造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个超级句子,借用了原句的传播力。

    西虹市首富电影海报

    我不知道西虹市是不是谐音式的表达,但第一次听到西虹市首富这个名字的时候,我想到的字是西红柿首富。

    《红楼梦》里面大部分的主角人名都有谐音义,这里就不举例了。

    2

    奥格威在《一个广告人的自白》中告诫我们不要玩弄文字游戏,他说“标题要简练,读者没工夫和玩你的文字游戏”。这一劝诫旨在于降低用户的理解成本,玩弄文字游戏,容易弄巧成拙——文案宁质朴不浮华。 

    换言之,谐音用的不好,非常可能提高传播成本。

    本质上谐音在同一个句子中表达了两层信息,一层是字面所表达的,另一层是语音所表达的。这两层信息可能相互干扰,可能读者意识不到语音义的存在。

    比如 tahoe 56,泰禾物流。泰禾就不讲了,谈不上谐音,两种语言的表达。但是56和物流,如果不是放在一起,大概很少人能够通过谐音从56联想到物流。因为56本身具有很强的意义。

    也就是说,谐音的字面本身有很强的意思,读者可能就意识不到读音所代表的另一层意思。

    这一结论也适用于《红楼梦》。甄士隐=真事隐;贾宝玉=假宝玉;秦钟=情种等等。不容易看出来。当然作为小说,从《红楼梦》中是否看出这些谐音义或许并不重要,也不影响阅读体验。

    只是从谐音传播现象来说,如果谐音的拼音义未被解读出来,目的没有达到。没有达到目的不要紧,如果字面意思本身就是你想表达的,读音义虽未被解读出来,但也没有干扰。

    3

    从上面的商业例子可以看出,街市上的很多小店门头往往采取的是这样谐音命名方式:字面意思当然跟自身的经营有关,酒晶烤宴、饭醉团伙、胡丝乱享都是。然后语音义表达的是人们所熟知的成语或用语。这里的熟知是常识范畴的。

    这种用法取巧的意味太浓了。写诗说不要因韵害意,为了押韵而改变自己的表达,那么这三个案例大概率都是为了读音而去改变字面。

    4

    如果字面本身没意思,完全借用读音义来表达意思。我认为这大概是更糟的做法——鸠占鹊巢。在受众惊鸿一瞥的瞬间,他只读到了语音义,对于品牌想要表达的意思,没有接收到,受众要反应一下,结果什么品牌发布的广告都没来得及看,就过去了。说的是前面的小杏运案例,真不如直接一点:给个吃水果或者使用这个品牌的理由。这样的广告就是炸不响的烟火。

    5、最糟的做法

    简单点,字面没意义,谐音义超出常识,只有你觉得熟悉,但受众一点都不熟悉,也没读出来。

    对我来说,除非像莜面村那样,需要一个表达来降低“莜”的传播成本,谐音能不用则不用。最好是改造现成的句子为我所用,比如夏洛特烦恼、是金子总会花光的、I love you。

    打完,收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瞎琢磨#01:谐音传播现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cxn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