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德经说什么》学习笔记5

《道德经说什么》学习笔记5

作者: 我来也007 | 来源:发表于2019-08-27 22:39 被阅读0次
    《道德经说什么》学习笔记5

    一、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二、译文

    天地无所偏爱,将万物像刍狗一样看待;圣人没有偏私,对百姓像刍狗一样平等看待。天地就像一个大风箱,因其中间虚静才能鼓出风,越动鼓出的风越多。政令繁多会招致败亡,不如保持虚静才能恰如其分。

    三、解读

    1. “刍狗”就是草扎的狗,是古时祭祀用的,祭祀之前大家对它很尊重,祭祀之后就扔在那儿没人管了。

    2. “橐龠”就是风箱,是农村烧火时鼓风助燃用的一种工具,一般为木质中空结构。

    3.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里的不仁不是残忍、残暴的意思,而是麻木不仁,不关心的意思。即天地根本不关心人世间的事情,万事万物在他的眼里都是平等的。就像草扎的狗一样,祭祀之后就扔在那儿没人管。什么意思?王弼解释说,你别老以为有事天会罩着你,他根本不关心人世间这些事,你有事要靠你自己。严复解释为“天演”:生存竞争,你别老以为天会关照你,别老去烦他,很多事天道酬勤要靠自己。

    4.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对万事万物也应该是平等的,要让人们自己去奋斗,自己去努力。不要认为谁弱,就想着去帮谁。道家讲的圣人就是一个好的领导人、好的领导者,所以真正的好的领导人、领导者也要没有偏私,也要对万事万物公平对待。制定规则,制定法令谁都不要例外。不要制定了规则,说这个规则太残酷了,这个不能用,那个也不用,那最后规则就没有了威慑力。

    5. 天地不仁,天地没有偏私,对于万事万物是一律平等的,他这个不关心就是,我才不去私自照顾哪一方,而要像太阳一样,光芒照耀各处。所以从此处来看,道家讲的不仁反而是“大仁”。

    6. 我们都知道,小时候在家里如果哪个孩子最柔弱,父母就会给予他过多的关心,但往往最后在众多孩子当中,也就是这个最弱的孩子最容易出问题。因为他老接受这个关心,慢慢就养成了习惯,觉得这是应该的,之后就不再努力,最终使自己成为了一个废人。另外再举个扶贫的例子,如果贫的人本来是懒的,而不是贫,你老去扶他,就会出现越扶越贫的现象。因为他觉得反正有人关心我,反正你饿不死我,我就是玩儿,就是不上进,你看这就出问题了。

    7. 第七十九章讲“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道无亲,但结果这些肯努力的人,做好事的人,他就得到了这样的一种好的回报(一个人做好人最大的回报是什么?就是让你成为了好人。这在道家来讲就是最大的一种回报,没有其他的)。天地对万事万物都是公平无私的,你凭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个好人,成为了一个善人,而不是靠天罩着你,这个道理简直太深刻了。

    8. 我们一般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现在很多人都不再相信,但《道德经》却把这个讲到一个更高的高度,他认为你成为了一个善人,内心享有的这种安宁,就是一种最大的回报。

    9.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天地就像这风箱一样,他中间是空的,一推风就出来了,中间是虚的,所以这风绵绵不绝,动而愈出。这里讲的还是有和无的道理,你看这个风箱中间是空的,才能鼓出风来。虽然是虚的,是静的,你越动它鼓的这个风越多,动而愈出。

    10.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是讲政令也应该像风箱一样虚静,不应该今天换一个,明天换一个,今天变一下,明天变一下。多言数穷,你老变来变去,政令太繁琐,治民繁则乱,最后就把自己逼到死胡同了,不如大道至简,恰到好处。第五十七章中“我无欲而民自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讲的也是虚静的道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说什么》学习笔记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kxue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