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学习第60天《版法 第七》
原文阅读
凡将立事,正彼天植,风雨无违,远近高下,各得其嗣。三经既饬,君乃有国。喜无以赏,怒无以杀。喜以赏,怒以杀,怨乃起,令乃废。骤令不行,民心乃外。外之有徒,祸乃始牙。众之所忿,置不能图。举所美必观其所终;废所恶必计其所穷。庆勉敦敬以显之,富禄有功以劝之,爵贵有名以休之。兼爱无遗,是谓君心。必先顺教,万民乡风;旦暮利之,众乃胜任。
取人以己,成事以质。审用财,慎施报,察称量。故用财不可以啬,用力不可以苦。用财啬则费,用力苦则劳。民不足,令乃辱;民苦殃,令不行。施报不得,祸乃始昌;祸昌不寤,民乃自图。正法直度,罪杀不赦;杀僇必信,民畏而惧。武威既明,令不再行。顿卒怠倦以辱之,罚罪宥过以惩之,杀僇犯禁以振之。植固不动,倚邪乃恐。倚革邪化,令往民移。法天合德,象法无亲[,参于日月,佐于四时。悦在施,有众在废私,召远在修近,闭祸在除怨。修长在乎任贤,高安在乎同利。
字词注释
[1]立事:立国家治理的大事。
[2]正彼天植:要端正其心。天植,本书《版法解》谓“天植者,心也”,指君主的心志。植,“志”之假借。
[3]无违:不违背。
[4]嗣:司,治。嗣,与“司”通用,西周金文已如此。即主持、掌管。
[5]三经:三个经久恒常的道理,即上文所述“正彼天植”“风雨无违”“各得其嗣”三方面。饬:修治,整顿。
[6]喜无以赏:不以一己之喜而滥赏。介宾前置,下仿此。
[7]骤令:屡次变动的命令。
[8]民心乃外:民众就会有外心。
[9]徒:党徒。指成了群伙。
[10]牙:通“芽”。萌芽,萌发。
[11]置不能图:置,应作“寡”。《版法解》作“寡不能图”。图,图谋,对付。
[12]终:指后果。
[13]计:考虑。穷:终结,结束。
[14]庆:奖赏。敦敬:敦厚恭敬之人。显:显明。引申为表彰。
[15]富禄:当作“禄富”,与“爵赏”对文,名词作动词。意谓以禄富有功,以爵赏有名。劝:鼓励。
[16]爵贵有名:授爵位给有名望的人使他尊贵。休:美善,赞美。
[17]顺教:教训。顺,通“训”。
[18]乡:通“向”。
[19]旦暮:从早到晚。引申为时常、经常。
[20]胜任:在此有努力做好自己事情的意思。
[21]取人以己:取用于人要设身处地。
[22]成事以质:即办事要量力而行。质,比量,准的。
[23]施报:施惠和酬报。
[24]察:明察,明白无误。称量:指计量轻重多少和能力大小。
[25]用财啬则费:尹注曰:“啬于用财,不以赏赐,则立功之士懈怠,敌人来侵,其费更多。”啬,吝啬,过分爱惜。
[26]苦:竭尽。指过度使用民力,劳役百姓过了头。
[27]辱:轻侮,不重视。
[28]得:得当,适合。
[29]昌:生,多。
[30]寤:指醒悟或觉悟。
[31]自图:指自谋出路。
[32]直:端正。
[33]僇:通“戮”。杀戮。
[34]再行:重复颁行。
[35]顿卒:斥责。顿,挫折。卒,通“啐(cuì)”。呵斥。
[36]宥过:《版法解》作“有过”。宥,为“有”之误。
[37]振:通“震”。威吓,震慑。
[38]植:即上文“天植”。此指君主守法之心,以法治国的决心。
[39]倚邪:乖异邪僻。
[40]革:变化。化:移除,改正。
[41]法天合德:效法上天,普施德泽。
[42]象法:《版法解》作“象地”,即以地为法式、榜样。法,为误字。
[43]参:与天地合一的意思。
[44]佐:辅助,助成。
[45]悦在施:当作“悦众在爱施”。《版法解》作“说在爱施”,脱一“众”字。爱施,指施爱加惠。
[46]有众:得民心的意思。废私:废除私心。
[47]召远:招来远方的民众。修近:即修治内部。指好好对待周围的人。
[48]闭:防止,避免。
[249]修长:当从《版法解》作“备长”。言备长久之道,在乎任贤。
[50]高安:当从《版法解》作“安高”。言安上之道在于与民同利。同利:与民分享利益。
译文参考
凡君主要做好治国大事,首先要端正他的心志;其次是不违背人心的客观规律和风来雨到的自然天时,再次处理好与远近高下各类人的关系,使其各得其所;这三个方面的问题都解决了,国君便可以保有他的政权和国家。人君不以一己之喜而滥赏,也不以一己之怒而滥杀。如果是凭一己之喜而赏,凭一己之怒而杀,民众就会心生怨恨,政令就会废弛。假如君主屡次发下政令都不能推行,民心就会向外背离。怀有背叛之心的人,一旦在外结成党羽,祸乱就会开始萌芽滋生。一旦激起了群众的共愤,就会寡不敌众,没法图谋应付。兴办自己所喜欢的事情,一定要预计到事情的结局;废除自己所厌恶的事情,一定要考虑到事情的后果。用赏赐嘉勉敦厚恭敬之人,使其得到表彰和赞扬;用优厚的俸禄增加有功之人的财富,以此使其得到鼓舞和激励;用尊贵的爵位来提升有名望的贤才,以此使其尽得声望和美誉。广施仁爱,全面爱护抚恤各地臣民而没有任何遗弃,这才能称得上是君主的胸怀。一定要先行教育训化,使万民都趋向好的风尚;然后经常给予实惠利益引导,民众就会积极担当起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征取民众人力物力,要比照一下自己设身处地来考虑;朝廷兴办大事,要根据实际力量来做。要详细斟酌国家的财政用度和民力,慎重地对待施惠和酬报,明察事物的分量与劳力的使用限度,反复衡量轻重利害。所以,君主用财于民不可以吝啬,征用民力不可以过度。用财吝啬就会引起悖逆,民众难免生出逆反之心;征用民力过度,民众则疲劳不堪。民众生活困苦、生存权得不到满足,政令便将遭到轻慢而无效;民众整日苦于劳役之灾,政令就无法贯彻通行。施惠和酬报不得当,奖赏无从施行,祸乱就将开始发生;祸患已发生滋长而人君尚不觉悟,民众就将自谋生路、意图造反了。制度公平,法律公正,执行起来明确严谨;有罪当杀的,不予宽赦;执行杀戮必守信用,一定言出法随、说到做到,民众就会被镇服而心生恐惧。权威既已明示于众,法令就不必一再颁行和重申。对于怠惰的人,要通过教育、训斥,使其感到羞愧、知耻;对于有过错失误的人进行责罚,要通过处罚惩戒予以警告;对于犯死罪的人,要通过杀戮予以集体震慑。君主以法治国之心坚定而不动摇,乖戾邪僻的人们就自然会内心恐惧。乖戾邪僻的行为都有了改进和变化,一旦法令颁布下去,民众就会遵照执行、顺令而动了。君主应该效法上天,对万事万物都普施德泽;模仿母地后土,对万物没有私亲偏心、凡事皆大公无私;要做到与日月同参、合天地而为三,与四季时序并列、合而为伍。欲使得众人喜悦,君主须爱心与施惠俱行;欲取得民众拥护爱戴,君主须破除和废弃偏私之心;要招揽远方诸侯各国的人们归附,在于修治好国内的政事;要避免祸乱的发生,在于消除民怨。想要长治久安,准备有长远的计划,在于任用贤能之人;想要巩固君主的地位,安享尊贵高位,就在于与民共同分享利益。
核心内容解读
版,版牍,古人书写用的木片和竹简。版法,即刻在版牍上的法典、规章,即“常法”。本篇论述了君主执政的三项重大原则问题,其主旨是说明执政治国的关键在于正君心、顺天时、得人和,以及要赏罚严明、任用贤人、与民同利。
文章指出,君主应当“无私”,即端正心态,不以个人好恶行事,要“法天”“象地”“参于日月”“佐于四时”“正彼天植”,不私亲疏;然后要“审用财力”“正法直度”,辅之以教化利导,才能“令往民移”,从而在治理国家上能得心应手。其次要“无违”。“风雨无违”不仅指“不违农事”“不违天时”,同时又借风雨之兴来喻指民怨之生、祸乱之始自有其内在因由,君主举事应当不违背自然规律,应“成事以质”,使人民能够承受得了、活得下去,即顺应天时,量力而行。其三是“合德”。即普施德泽,君主应有“悦众”之心胸,“兼爱无遗”,与民“同利”,使“远近高下,各得其嗣”,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如此方能息民怨而绝祸乱。只有在理顺此“三经”之后,才能得民心、避祸乱,才能“有国”“安高”,使君主地位得以巩固,长治久安。
本文体现了《管子》的重法思想,文中所强调的“法治”及“民本”思想,是颇为重要的政治经验,在当时具有非常重要的进步意义。本篇以管子政教之精华刻载于版,欲使遗留后世,供当时行政人员参考,故颇多精语,不但为当时行政之指针,也可为后世之借鉴。
《管子》学习的背景知识
管仲提出为政牧民者,治理国家,应该“象天法地”的主张。在《管子·形势》篇中,谈到“风雨无乡,而怨怒不及也”;“能予而无取者,天地之配也”;“有无弃之言者,必参之于天地也”;实际上已形成了“象天法地”的思维雏形。而在《管子·版法》篇中,则更准确地表达了“象天法地”这一完整的思想。
在《管子·形势》篇中,曾经谈到“风雨无乡,而怨怒不及也”;“能予而无取者,天地之配也”;“有无弃之言者,必参之于天地也”;实际上已形成了“象天法地”的思维雏形。而在《管子·版法》篇中,则更准确地表达了“象天法地”这一完整的思想。
“植固不动,倚邪乃恐。倚革邪化,令往民移。法天合德,象地无亲,参于日月,伍于四时。悦众在爱施,有众在废私,召远在修近,闭祸在除怨。备长在乎任贤,安高在乎同利。”
管仲认为,天地无言意,无偏私,而应时变化,四时代谢,万物繁衍,治乱兴衰推移。国君辅臣们欲富国强兵,称霸天下,第一个要效法的对象就是天和地。因而有所谓制月令、设明堂之议。春秋冬夏,节令不一,寒暑相错,万物春荣夏茂秋收冬藏。为上牧民者,要象法天时月令而设事施政,一年一年地周而复始,这本来是一种朴素的唯物论思想,也是管仲无神论思想的具体表现。当然,这种把自然与社会混为一谈,天时与人事不分,是不科学、有缺陷的。后来有神论就利用了这点,使月令、明堂之设,掺杂了阴阳五行等神秘的色彩。可是,我们不应因此而否认管仲提出“象天法地”的无神论思想内容。
参考资料
《中国无神论史(上)(当代中国学者代表作文库)》,牙含章 主编;王友三 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5月
《管子(全二册)——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李山 轩新丽 译注,中华书局,2019年4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