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9-02-21

2019-02-21

作者: 德虔 | 来源:发表于2019-02-21 10:30 被阅读0次

天二、於修光明(分二科) 地一、舉光明想(分二科) 玄一、加行思惟

【彼瑜伽師復應教授,告言:賢首!汝先所取諸光明相,於奢摩他品加行中,及於毘缽舍那品加行中,皆應作意,如理思惟。】

  這是第二科,復次教誨裡面有三科,第一科於修止觀,已經講過了,現在是第二科,於修光明。分二科,第一科是舉光明想。又分兩科,第一科是加行思惟。「彼瑜伽師」,指那位善知識,「復應教授」,前面教授了一大段,現在復應教授這位弟子,「告言:賢首!汝先所取諸光明相」,你以前你在靜坐的時候,所修的光明相,現在要用,要用這件事。怎麼樣用法呢?「於奢摩他品加行中,及於毘缽舍那品加行中」,在修止的時候,在修觀的時候。「皆應作意,如理思惟」,都應該思惟這個光明相,如理的去思惟這光明相。怎麼叫作意如理思惟光明相呢?

玄二、相應修習

【若汝能以光明俱心、照了俱心、明淨俱心、無闇俱心,修奢摩他、毘缽舍那,如是乃為於奢摩他、毘缽舍那道,修光明想。】

  這是第二科相應修習,就是與奢摩他、毘缽舍那和合在一起,去修這個光明想。「若汝能以光明俱心」,假設你在靜坐的時候,能夠以光明俱心,就是心和光明在一起,這個心裡面有光明相,當然這是要經過一個時期的鍛鍊,你才能做到這一點,你若是沒有經過鍛鍊,你心裡面是沒有光明的。「照了俱心」心裡面有光明,做什麼呢?照了俱心,就幫助你的心、幫助你的智慧,幫助你的奢摩他和毘缽舍那,照了所緣境,是有這種好處。「明淨俱心」照了所緣境是什麼情形呢?就是能將所緣境的相貌,很分明的顯現在心裡面,叫做「明淨俱心」。「無闇俱心」這個明淨的境就是你在修止的時候,修觀的時候,裡邊沒有闇,沒有闇在心裡面,這叫做「明淨俱心」,也叫「照了俱心」,也就叫做「光明俱心」。

  「修奢摩他、毘缽舍那」你心裡面有光明,這樣去修奢摩他和毘缽舍那,「如是乃為於奢摩他、毘缽舍那道,修光明想。」你若能夠達到這個程度,就可以算是奢摩他道、毘缽舍那道,修光明想了。《披尋記》的解釋,他另有一個意思,念它一遍。

《披尋記》一四九頁:

《若汝能以光明俱心等者:此中光明,謂法光明。緣法光明以為境界修光明想,是名光明俱心。於所觀法得如實知,是名照了俱心。無有忘念,是名明淨俱心。無無明疑,是名無闇俱心。》

  「若汝能以光明俱心等者:此中光明,謂法光明」並不是日月燈的光明,它說是法的光明。「緣法光明以為境界修光明想,是名光明俱心。」他這樣解釋。「於所觀法得如實知,是名照了俱心。無有忘念,是名明淨俱心。無無明疑,是名無闇俱心。」這個《披尋記》的作者,他認為這樣解釋好。

地二、辨其失得(分二科) 玄一、失

【若有最初於所緣境,多不分明,數習勝解,其相闇昧。】

  這下面是第二科,辨其失得。前面是舉光明想,這裡說明:有光明想和沒有光明想,是有得、有失的不同的。分兩科,第一科是失。「若有最初於所緣境,多不分明」若是這位禪師,最初修止觀的時候,心裡面沒有光明想,那麼「於所緣境多不分明」,對於所緣境,不是那麼樣的分明,就是因為沒有光明,顯現出來的相貌就不是十分清楚。

  「數習勝解,其相闇昧」,說初開始用功的時候,我的奢摩他、毘缽舍那都不是那麼理想,那麼我繼續用功的修止、繼續用功修觀,我達到勝解的時候,應該好一點了,不行,「其相闇昧」,你的所緣境還是闇昧,就是不那麼分明。

【由是因緣,後所修習所有勝解,亦不分明。】

  由此因緣,所以以後所修習的不管是止、是觀,所成就的勝解也還是不分明。

【雖多串習,而相闇昧。】

  雖然說是時間也很多,我時時的用功修止觀,你連續不斷地這樣修習止觀,但是所緣境的相貌,還是不分明,「而相闇昧」,這是失,沒有光明想的過失。

玄二、得

【若有最初於所緣境多分分明。】

  第二科是得。假設這位禪師,他修過光明想,這樣子呢,最初一開始,對於所緣境的相貌,多分是分明的,很清楚。

【數習勝解,其相明了,由是因緣,後所修習,轉復分明,雖少串習,而相明了。】

  雖然是串習的時間不是很久,但是這所緣境的相貌非常明了,所以有光明想,有這樣的好處。
(2019.2.21)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9-02-2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kzl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