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资深记者赵金海在一篇文章中说,早年,北京有两所大学搬到了邯郸,一所是北京电力学院,一所是北京水利水电学院。这两所大学,后来一个也没有留住,前者搬到了保定,改名为华北电力大学,后者搬到了郑州,改名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原水利水电学院的部分专业留在邯郸,并入了河北工程大学。
两所大学的变迁,让人陷入沉思:搬迁大学,许是国家从全局考虑和实际需要出发而定,但是,假如邯郸做大量工作留住了呢?假如邯郸这几年新添了几所大学呢?那样,邯郸的大名比现在更响,由此带来的其他效益也早已显现。
想到了保定。保定除了有华北电力大学外,还是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所在地。这几所大学在河北以致全国很有名气。可以说,保定因有了这几所大学而闻名。邯郸没有与之比肩的大学,就河北工程大学稍有名气。
由此我联想到了经济实力。过去,我们一直号称是“邯老三”,意即除了石家庄和唐山外,就数上邯郸了。我们以此为荣。如今,“邯老三”的殊荣已经不在。沧州靠着沿海的优势,超越了邯郸,并且势头正猛;保定,这个原来落后于我们邯郸的地区,很快就会借着京津冀一体化的优势和建设雄安新区的机遇,超赶上邯郸。一份官方资料上显示,2016年河北各市GDP总量排名,邯郸位居第五;人均排名,邯郸第七。“邯老三”已经沦为“邯老五”、“邯老六”、“邯老七”了。
邯郸提出了打造“富强邯郸,美丽邯郸”的目标。怎样建设富强邯郸呢?离不开科技的投入和支撑。科技资源来自哪里?离不开大学和科研院所。大学少,知名的大学少,科技人才自然会少,科技资源就少。如此看来,北京的两所大学搬到外地是一大损失。随着雄安新区的建立,北京会有更多的大学搬到保定,搬到雄安。到那时,保定的优势会更加的明显。
只有靠政策、靠重金聘人才了,说是走背功也好,算是弯道赶超也罢。大学少,资源少,再不舍得花钱,不舍得用最优越的条件广招人才,加快邯郸经济发展的口号就难以变为现实。千万别等拖了全省尾巴,成了“邯十一”再醒悟。必须从现在做起,必须增加危机感,只争朝夕。要有超前的意识,有高招和妙招。这样,毛主席说的“邯郸是要复兴的”目标才能够早日实现。
“美丽邯郸”能促进“富强邯郸”的建设。邯郸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现在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这几张名片用好了,发挥作用了,挖掘出了更深的内涵,把其影响到城市建设和人的精神塑造上,会使邯郸更加美丽的。“美丽邯郸”同样会吸引人才。
何况,邯郸自古就有广揽人才的历史和传统。古赵国时,平原君养门客三千,就是治国的各类人才。赵文化主流内涵是“开拓进取,竞争图强,兼收并蓄,改革创新”,贯穿其中的就有“广揽贤才”思想。
就怕只喊口号,不落实到行动上。我们要夺回“邯老三”的宝座,有争当“邯老大”的雄心。
邯郸人,该清醒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