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央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是一个创业的好时代。但是有多少初创企业能顺利获得成功呢?有人说:“创业成功的企业是明星,创业失败的企业是流星”。今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个“流星”企业的故事。
01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一个夜晚,河北冀州市供销社的会议室,几个人围着几瓶饮料坐在一起交谈着。
自国家改革号角吹响十几年来,市场越来越开放,供销社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今天,他们开会的目的,就是探讨是否重新创业,做眼前这款新研发的饮料。
这款饮料将中国古老的茶文化与现代的冷饮结合了起来,他们起了一个很清爽可口的名字“冰茶”。他们想让自己的品牌叫“旭日升”,象征这款饮料像刚升起的太阳一样,光辉无限、前程似锦。
“现在日子已经很难了,如果不做这个饮料,咱们的家底还能坚持个两年。”老会计搔了下花白的头发,说道。
“那两年以后咋办啊?咱们都喝西北风去。”年轻的销售部经理瞪着乌黑的大眼,问道。
“不干暂时不难,如果干,可能暂时难点,但干好了以后日子就好了”主任抽了一口烟,接着说道:“闯出路,闯出路,不闯哪有出路啊!干吧,就做这个饮料了,明天我打报告,申请贷款。”
就这样,一个新的品牌“旭日升冰茶”诞生了,并很快获得成功。旭日升冰茶从第一年销售额几百万元,到第二年的5000万元,接着年销售数亿元,直至九十年代末的年销售额30亿元,只用了短短数年时间。
当初只是为了闯条活路的旭日升,却成了明星企业。当初只是为了闯条活路的茶饮料,却开始引领饮料潮流。旭日升公司不仅拥有“旭日升”商标,还注册了“冰茶”商标,这可都是金饭碗啊!
九十年代后期的电视报纸、大街小巷,到处都是旭日升的影子,到处都是代言人双胞胎明星的巨幅广告。
02
旭日升火了,产品开始供不应求,要货的经销商挤破了公司大门。产品产量跟不上怎么办?公司高层想出一个主意“OEM”,敢为人先,旭日升成为全球饮料行业OEM的第一人。变别人的生产线为自己的生产线,旭日升迅速做大了。
随着越做越大,旭日升的管理问题日渐凸现。
首先,旭日升在销售渠道建设时,不论是进入哪一个城市,不论是什么职位,集团都无一例外地派遣本地人马,但相应的制度却没有建立,总部与外派机构之间只有激励机制,没有约束机制。而由于扩张太快,人力资源管理跟不上,旭日升整体员工文化水品不高,基本都是初中以下学历。
其次,旭日升采取按照回款额度来考核销售工作,忽视了市场通路的精细化建设。当时有报道,旭日升很多业务员为了配合考核,私自和经销商达成“君子协议”:只要你答应我的回款要求,我就可以答应你的返利条件;而且,我还可以从集团公司给你要政策,甚至还可以让你卖过期的产品。很多分公司的经理、业务员也根本不管市场上的铺货、分销和监督,除了催款就是和经销商一起欺骗企业。
在这样混乱的管理下,产品质量也严重下滑。特别是OEM厂出的产品质量,监督机制形同虚设,很多厂为了节约成本,严重压缩产品质量等级。这使旭日升渐渐失去了消费者的认可。
最后,旭日升应对外部变化的反应过于迟钝。
茶饮料的巨大成功,引来了许多强劲竞争对手的跟风。在康师傅、统一、娃哈哈等“冰红茶”、“冰绿茶”众多茶饮料的围追堵截中,旭日升“冰茶”的独家生意很快被模仿,他们所创造的饮料概念逐渐淡化下去。
虽然,旭日升高层后来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采取了很多管理措施,但已积重难返,进入新世纪后,旭日升终于倒下了。
03
据报道;“2001年,旭日升的市场份额迅速从最初的70%跌至30%,市场销售额也从高峰时的三十多亿元降到十亿元出头。”以后逐年成倍锐减,终于,旭日升从市场上消失了,成了一个辉煌一时的“流星”企业。
我认为,旭日升不是一颗流星。他虽然消失了,但他开创的“茶饮料”概念却得到了永恒。市场上陆续出现的各种“冰红茶”、“冰绿茶”以及后来的凉茶“王老吉”和“加多宝”,都有旭日升的影子。
也正是这么多创业企业的开创精神,也正是这些众多“流星企业”的存在,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他们作为流星,化为灰烬与大地紧紧依偎在一起,为众多明星企业提供了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养分。正是他们的存在,才促成了一个个明星企业的出现,才使我们国家的经济腾飞起来。
我们要,为流星喝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