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在《双城记》中说到“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然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生活在中国当代的我们也有着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不少学者痛斥“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真的是这样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那么中国当代文学又是怎样的呢?
在我看来,由于中国当代文学常常与政治挂钩,这一点很就容易遭到人们的诟病。在有些时期甚至可以说文学已经成为政治的附庸,文学是完全服务于政治的。那些服务于政治的文学,为政治宣扬称赞的,所谓的颂歌却违背了文学创作的本质。文学的本质是要反映人类的灵魂,要写出真实的灵魂,写出时代的主流脉搏,这是需要寂寞的,更是需要思想的沉淀。需要像老鹰一样盘旋在高高的天空一样能够看到人类最崇高的,最阳光明媚的“处女地”和捕捉最“丑陋”要撕给人看的“猎物”。这就要求文学能够看到时代的真实,其中包括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任何事物都是存在着两面性,忽视或者不允许那些埋藏在颂歌背后的丑陋一面的出现是不可取的做法。在中国一些文学作品触犯了政治的禁忌就遭到大刀阔斧地封锁囚禁,因此人们往往看不到事物的真相,被蒙蔽了双眼,听不到来自时代最深层的声音,好比只见“独木不见森林”。这样不仅是对文学主体的一种在精神上的伤害,更是体现了政治对文学的制约,不利于文学的发展。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文学作品也反映了时代社会存在着的现象,也正是这些服务于政治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一代文人对时代的关注与重视。
反观今天的我们,又有多少文人会去关心国家大事,有着博大的胸怀,坚守高尚的情操呢?大的方面不说,且来谈谈大学里该有的人文情怀。毋庸置疑这是个功利的社会,倘若老师上课时总是灌输功利主义给学生,凡事都要讲到其中的用处,这明显就不符合人文情怀了。学生连课都不去上,这又是对老师的不尊重,也无从说起该有的人文情怀。学生与学生,老师与老师之间的你争我夺,互相撕逼,也是无人文关怀的体现。
此外,我觉得中国当代文学是孤独的,文人内心又是感到压抑的。诗人海子卧轨自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在现实与文学中是矛盾的,同时又是孤独压抑的。余华的《活着》残忍地描写了福贵悲惨的一生,唯有一头老牛与他作伴。亲人相继离去,福贵凄凉的晚景着实令人感到痛心。然而这就是那个时期人们生存状态的反映,看完实在令人万分压抑。在方方的《风景》中写到一家十几口人生活在十三平方米的房子里,人们的生存状态受到压抑的,生存空间得不到舒展,也没有什么个人空间可言,进而里面的人产生了严重的心理扭曲。作品中那是个令人感到窒息压抑的家庭,这也给予我们思考我们的生存状态所追寻的意义。
过去我们所强调的文学现在也已经不是纯文学了。纯文学在这个社会中也难以存活下来。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也衍生了浮躁之气。浮华的社会,浮华的文字,人心浮躁,急需一些首居畅销榜的心灵鸡汤文来治愈。这是我们该认真审视思考的一个问题,这不仅关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也关乎中国人的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