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是理论,重点在最下面
高等教育分层分类发展是现代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之一。所谓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机构数量多、高等教育在学人数多等方面。以我国为例,据教育部2016年的统计,我国有普通高等学校2596所,按照所承担的学历教育层次划分的话,其中培养研究生的本科高校576所,只有本科生教育的本科高校661所,专科层次的高校1359所。2016年的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2893.9万人,其中研究生198.1万人,本科生1612.3万人,专科生1082.9万人。按照学历教育层次划分,高等学校大致可分为上述3个层次;若要按照其他标准进行划分,高等学校的层次会更多一些。高等教育分层现象在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中普遍存在,只是分层的机制有所不同。
在美国,高等教育分层或许主要由“看不见的”市场去左右;在我国,高等教育分层则可能更多地由政府的政策所决定。
分层现象存在于高等教育体系中的诸多方面,学科建设也不例外。有关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的分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描述与认识。
一、重点之分。
如前所述,在近二三十年的高校学科建设中,重点学科制度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三次国家重点学科的遴选,选出了一批国家重点学科,没有选上的就是非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是少数,非国家重点学科是大多数。国家重点学科与非国家重点学科层次分明,两者的资源享有、政策支持有相当大的差别。不仅如此,在国家重点学科的示范效应下,有些省的教育行政部门设立了省重点学科,有些高校还设立了校重点学科,形成了由国家重点学科、省重点学科、校重点学科三个层次构成的重点学科体系。
二、学位之分。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学位制度日臻完善,研究生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且在高等教育水平提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也是在政府的政策推动下,受到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调控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博士与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审批制度。
高校要想实施研究生教育,必须首先获得博士或硕士学位授予权;同样,学科要想培养研究生,也必须先获得博士或硕士学位授予权。如此,在高校的众多学科中,就有了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和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和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学士学位授予权学科5个层次。由于研究生教育与学科的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岗位设置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具有不同层级的学位授予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速度与水平。
三、评估之分。
1、近些年来评价及排名的迅速扩散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我国高校的学科发展也同样如此。虽然市面上有不少对高校学科的评价与排名,但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发展中心自2002年开始实施的学科评估。该学科评估基于各高校自愿参与评估学科所申报的材料和公开的数据,运用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依据评估指标体系,对参与评估的学科做出评估结果。该学科评估之所以影响大不仅在于评估机构的权威色彩,而且其评估结果已成为政府以及高校制定学科发展政策的主要依据。
2016年开始、2017年结束的第四轮学科评估,全国共有7449个学科参评,评估结果的公布与前三轮不同,采用位次百分位的方式,即“将排位前70%的学科分为9档公布:前2%(或前2名)为A+,2%~5%为A(不含2%,下同),5%~10%为A-,10%~20%为B+,20%~30%为B,30%~40%为B-,40%~50%为C+,50%~60%为C,60%~70%为C-”。根据这一学科评估结果,各高校的学科实际上被分成了10个层级:A(三个层级)、B(三个层级)、C(三个层级),第10个层级为参与评估中的排位在70%以后的学科以及没有参加评估的学科。第四轮学科评估的结果在高校学科建设中的影响作用已经开始显现出来,如某省优势学科新一轮遴选条件规定,获得第四轮学科评估B等级以上的省属高校优势学科将自动进入下一轮。
2、高校中的学科分层在历史上早已有之。
如,哲学家康德在1798年出版的有关大学论说的著作《学院之争》中,分析了当时德国大学中的哲学院、神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在当时的德国大学,这4个学院内的主要学科或代表性学科分别为哲学、神学、法学、医学)的特征以及哲学院与其他3个学院的关系,指出这4个学院一般被人们分为上级学院与下级学院两个部分,神学院、法学院、医学院为上级学院,哲学院为下级学。由于高校中的学科性质不同、发展历史不同、作用功能不同、人们的认识不同等,学科分层似乎是一种必然的现象。有研究者认为:“学科等级源于不同主体的评价。从理论上讲,有多少人就有多少评价主体,但与学科等级相涉的权力主体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由学者组成的学术共同体,理想状态下的、诉求‘为知识而知识’的纯粹学者,也就是爱因斯坦所指的学术殿堂中的第一、二种人,他们主要关注学科的学术价值,倾向于按照学术水平对学科予以分级划等;一类是学术共同体外的相关社会群体,主要包括国家、大学和求学者群体,他们主要关注学科对国家、学校、个人发展的价值,热衷于按照社会功能水平对学科予以分级划等。”
在我国高校学科建设中产生的分层现象,应该说是基于学术共同体外的政府、大学对学科发展的政策要求与价值期待,而且政府、大学将分层作为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一种重要策略。从这一意义上来讲,“双一流”建设项目对于一流建设学科的认定延续并强化了高校学科分层发展、重点建设的基本思路。学科分层策略在规模巨大、学科众多的高等教育体系内,或许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3、从近年来的实践看,分层策略的实施确实使少部分学科的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例如,在QS的2018年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我国(大陆)有17所大学的88个学科进入排名前50,与2016年(7所)相比,大学数量增加了143%。其中,北京大学29个,清华大学21个,上海交通大学11个,复旦大学7个,浙江大学和同济大学各3个,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各2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各1个。
不过也应该看到,学科分层策略尤其是校内学科分层策略的实施,人为地设置了学科间的差别,拉大了学科间的差距,效率优先的同时难以兼顾公平。在资源配置方面,易出现优势学科资源过度集中、弱势学科资源匮乏难以为继的问题。
勋哥建议:
1、选择院校学科专业,宜从三个方面对学科实力进行分析。
是否重点,学位授予权怎样,学科评估结果如何?
如果抓住三个要点,基本上对这个学校的学科实力就了然于胸了。
2、从时间的跨度来理解三个方面。
比如重点学科是什么时候有的,第一批还是第二批?学位授予是什么有的,博士在哪一年,硕士在哪一年?学科评估,2012年的学科评估与2017年的学科评估有没有变化?有变化,主要在哪一块有变化?
这些是最关键的。
因为时间是不会做假的!拉长时间来看一个学校的学科发展,对这所大学的实力,以及这个学校的学科实力发展定位,会有更清晰的认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