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去年,我上《爬山虎的脚》一课时,种种不成熟的表现。如今从上此课,却仍然深感课堂操作之艰难。
因为新接班的缘故,本班学生与之前所带班级的学生有很大的区别。鉴于本班学生反应能力比较慢,对语言的赏析能力较弱的特点,我把重点放在对课文的理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与写作方法上。在课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是浓厚的,在我出示了几个关于攀爬植物的谜语后,学生对爬山虎“有脚”这个问题怀着好奇。对研读课文有了兴趣,对爬山虎的脚的特点有了很到位的理解。虽然,在概括从哪些方面介绍爬山虎的脚时,需要教师的从中引导,但由于学生比较深入文本,还是比较容易把握。在教授爬山虎时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一段中,用画一画,演一演的多样方法,学生兴趣盎然,虽然一开始的表演与复述并不到位,但在课堂中,我吸取了以往的教训,把时间还给了大部分的学生,使学生都有机会体会,也从此为品味语言“触”,“巴”等词语先打下铺垫,虽然引导得很费力,但领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还是达到了。可是,在对于叶子的描写一段,学生对叶子的描写的美感的品赏还欠缺,对“漾起“的赏析没有到位,可见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还需要进一步训练和加强。在课堂中,我觉得举步维艰,每一步花费得时间相比起以往得班级来所多得多,进度慢得多了。
由于把课文的目标定为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我在教完课文后,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小练笔,来渗透学生对协作方法的理解和发挥:我是一株爬山虎。这个作业让我有了一个很意外的收获。学生在理解课文后,把知识和描写融合在自己的文章中,以第一人称写出来后,他们的文章有了一股孩子的灵气。在班级里,即使是程度不好的孩子,理解课文还是比较透彻的,至少能够转换人称进行改写,大部分的孩子融合课文的知识与描写,有了自己独创性的文笔,从而出现了充满个性的数十株“爬山虎”:善良的,为人类做贡献的,自大后知错能改的,自强不息的,悠闲自得的,美丽的,稀里糊涂的……读着这样的文章,恍如看见了一颗颗的童心,看到了他们的充满了孩子特有的灵性!我深深地被震撼了!原来,课堂 教学中,还有一种在课后看到的力量,在课后看到的灵性的飞扬!
我不再怨恨孩子们在课堂中的种种不如意与种种的不到位,我相信,在课堂中,只要我们真的在用心灵去进行耕耘,去叩击另一个心灵,那将会迸射出绚丽的火花!即使,那是迟来的!
2006年南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