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公司需要宏观视野
宏观环境:
1)大的时代背景——大趋势;
2)宏观经济环境——周期。
1、把握长期明确趋势:例如风口
任何行业,本质就是大的时代背景。
两个分析窍门:
1)找到领先指标,判断未来必然发生;例如:人口结构——老龄化;
2)常识的角度,大道至简 例如:互联网的兴起、生活质量要求。
2、理解公司对宏观经济的敏感度
三类行业
1)周期性行业,对宏观经济特别敏感,如房地产、汽车、资源品类企业——需要分析宏观经济;
2)提供刚需的行业,对宏观经济较不敏感,如生活必需品——可以无视,直接了解行业和公司;
3)提供非主流产品的行业,在宏观经济中没有地位,不受影响,如早期的互联网——考虑大环境波动可能造成的风险。
3、如何判断公司对宏观的敏感度:
1)提供的产品价格在历史上存在周期性的大幅波动,视为敏感,如原材料或工业品;
2)提供非必需品,对宏观相对敏感。
二、判断行业发展空间
1、行业分类标准:7类行业
1)初级产成品;
2)工业产生产品及过程;
3)消费品及流通渠道;
4)服务属性;
5)金融行业;
6)生物医药;
7)房地产。
2、“赛道”——行业描述
赛道多宽:市场规模;
赛道多长:行业所处的阶段;
赛道平坦还是崎岖:行业的竞争格局。
3、一个核心问题定义行业:
这个行业提供怎样的产品,解决了什么问题。
回答点:市场在哪里,是否有痛点——回答市场规模大小的基础。
举例:
咖啡行业:星巴克兜售的是什么——第三空间。
互联网细分行业:改造传统行业、替代传统行业、创造新产品?
改造,改善原有行业里某个环节的效率——如节省交易成本,改造产业链;
替代:把线下的东西往线上搬——渗透率衡量;
创造:创造新的服务或产品、或者发现新的商业模式。
4、行业考察:产业发展的动力来自那一方,供给还是需求
1)供给驱动——看产能;
2)需求驱动——看天花板。
行业的空间由需求驱动,但对于大部分新经济行业,供给创造需求的特点很明显,例如苹果定义智能手机——典型的供给驱动。
供给创造需求的行业,往往体现出特别强大的爆发力,一旦挖掘到合适的需求,就看有多少有效供给,行业前景无限;
需求推动的行业,则需要踏踏实实的,根据眼前的需求,来测算行业的天花板。
5、建构分析框架,找到关键要素
1)判断行业空间——不同的行业空间,决定了公司未来能达到的高度。
行业空间就是行业规模,最简单的算法就是销量乘以单价。
如果能把一个行业拆解成销售量有多少,单价是多高,然后两者相乘,就是这个行业的规模。
2)分析增长驱动的关键要素
历史统计数据的参考价值有限,因此,需要建构框架,找到这个框架下的行业空间的关键要素。
改造型:行业的价值体现在对原有行业效率的改进,理论上这个行业所创造的价值,不会超过原行业的成本,否则就变得越改越没有效率。分析这类行业的空间,原行业成本是一个重要因素。
替代型:行业的空间取决于原有行业的规模和新业态可能达到的渗透率。
创造型:行业的空间完全不受原有行业限制,取决于它自身解决了什么样的新需求。
3)不同的驱动因素,决定行业判断的方式和指标不同
如果,一个行业的盈利模式,本身还在探索过程中,对行业规模的定义,需要留足够的想象空间。
三、判断行业所处的阶段
两个经典理论:
1)创新的扩散过程;
2)技术成熟度曲线。
1、创新的扩散过程
任何一个新事物,从不为人知,变成广为认知,它的扩散速度是不均匀的,一开始比较慢,当接受它的人群规模达到某个临界点,扩散的速度会突然加快,等到了某个水平,又会慢下来。
一个新事物,当被全市场的10%~25%的人接受时,扩散速度会突然加快。
我们可以根据一种产品的市场渗透率,判断这个行业的发展阶段,判断它未来时会扩散得更快还是已经过了最快的那个阶段了。
如图:创新扩散曲线(倒U型曲线)
2、技术成熟度曲线
有的新事物,来得快,去得也快,这个现象,可以用“技术成熟度曲线”来解释。
1)N型曲线的应用:
2)M型曲线的应用:
在新技术发展初期,行业会经历曲折,但经过了这个阶段,等到技术成熟,相关产品会慢慢广泛被市场接受,直到市场饱和,再走向衰弱。
举例,如何分析行业:
首先,对行业空间做判断,大致确认行业潜在空间还有多大;
其次,搜集这个行业发展的里程碑事件,判断它是在上升期、平稳期,还是衰弱期;
最后,判断它在当前的位置可能还会呆多久,是什么原因导致下一个转折出现。
如果,能够找准公司处在什么样的位置上,就能更好预判后来的趋势。
小结:
充分理解两个理论(创新扩散过程和技术成熟曲线)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两条曲线的组合,就是我们给出的产业生命周期。
新事物先看供给要素,也就是产业的技术是否成熟,在此过程中,产业和资本的追涨杀跌会放大新技术的波动,就构成了技术成熟度曲线;
在技术相对成熟后才过渡到需求,需求有爆发的临界点,和趋于稳定的饱和点,就构成了创新扩散曲线。
三、搞懂行业竞争格局
谁能在赛道上取得领先,就是对竞争格局的判断——眼前的蛋糕,有多少是属于公司的。
1、结合行业规模和阶段看竞争格局
行业规模决定了竞争的激烈程度,行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分析竞争格局的重点也不同。
1)商业内在逻辑:规模大的市场,参与者众多、竞争很激烈;但一骑绝尘时,要么太领先,要么该领域蛋糕太小。
2)发展阶段的影响
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竞争强度不同:高速增长期,更容易分羹;增长趋稳定时,产能过剩,要比拼精细化运营。
如行业发展仍在高速成长,即使领先者拥有可观的份额,依旧比较危险,随时可能被颠覆——公司需要随行业一起增长。
3)预见终局和没有终局
看到终局,能够更容易看到公司存活的概率有多大、存活下来后发展的空间有多大。
三种终局:
第一,强马太效应,一家独大,如腾讯在社交领域——垄断
第二,双寡头或多寡头——寡头
第三,相对分散,百花齐放、各领风骚数年——充分竞争
任何市场的终局,往往是“中局”。商业的战争没有终点,有时貌似行业达到了一个平衡,往往会被高维度的因素影响和改变,例如:方便面被外卖取代。
随着时代的变化,一些原本八竿子打不着的人,会变成新的竞争对手。
2、分析公司所处的行业竞争格局
1)这个市场的规模决定了能吸引多少竞争者,如果现实的激烈程度与此不符,那竞争是不是迟早要来,或者说为什么不来;
2)这个行业已经进展到什么阶段,是供不应求还是供过于求,以及行业是否增速太快,导致现有的竞争格局不稳定;
3)这个行业本身的特性,将来更可能向垄断、寡头还是充分竞争的平衡状态演变;
4)这个行业如果态势已经相对平和,潜在的打破现有平衡的因素会是什么。
3、理解产业链博弈
1)广义的竞争,不局限于处在同一平面的玩家
同类玩家之间的竞争:刺刀见红的肉搏
产业链之间:刮分价值,而非消灭上下游
2)如何分析产业博弈论——看某一环节上,谁有更多的选择
经常谈到的产品与渠道,就是产业博弈论的最佳写照。
产品方的弱势一部分来自于门槛低、竞争激烈,但最主要在于同质化。只要有独特的竞争力,永远不会嫌入行晚。
如果能同时兼具产品和渠道,则更有可能打造出持久的商业模式。
4、如何从产业链的角度考量公司的竞争格局:
1)所处产业链的每个环节是什么;
2)每个环节的拥堵程度如何,进一步看,哪个环节更有议价能力;
3)相对拥挤,或没有议价能力的产业链环节,提供的产品是否是同质化的。
五、认清公司的商业模式
1、找到驱动公司增长的关键指标
商业模式和可行性:分析公司怎样拿到蛋糕,以及具备什么能力,来确保成功。
从“提供怎样的产品、解决什么问题出发”做具体问题的分析
1)拆解关键指标的增长可以才能够公司的收入指标的构成来入手:公司的收入=几个指标的相乘
2)可以从公司的财务报表中找到关键指标
对大部分处在增长中的公司来说,多数指标相对静止,有个一核心驱动指标在带动公司成长——预估每个指标的天花板,在现有指标动力衰减之前,寻找新的增长借力指标。
一个公司,如果发现现有的收入乘法里,每个指标都面临突破的瓶颈,就必须去寻找新业务。
3)多元化公司,需要做加减法。——关注公司是否在新增业务或减掉业务。
加法:多个乘法算式的相加;
减法:从多元化经营中,拉到更聚焦的位置,把有限的资源,运用到性价比最高的事情上。
2、同质化竞争下的商业模式观察
1)从摩拜的例子上看,单纯的产品或商业模式的好坏,不体现竞争力的强弱,越好的产品反而会招致越多的竞争。客观上必须承认,大部分行业里,同质化的竞争,考的是比拼运营、执行、资本和一点点运气。
我们没有必要把每一个公司的成功,都归结于商业模式上的成功。
2)在看似同样的商业模式里,不同公司战略定位,会在以后的战略执行中,放大这种不同。
例如携程和去哪儿的战略定位,前者以在线旅游作为目标市场,这个市场每年增长50%且快速变化,不稳定、会有很多竞争者;后者把目标市场定义在相对恒定的资源上——航运和酒店。
在理解一家公司的过程中,不要被行业领导者的思路带着走,后发制人的玩家,很可能在商业模式上有巨大的进化。
六、找到公司的护城河
1、护城河:竞争对手不容易模仿的要素
巴菲特的经典四要素:无形资产、商业模式的网络效应、用户转换成本、产品成本。
1)无形资产
无法简单用钱来衡量的东西,最主要是品牌和专利。
品牌:好的品牌能够让用于更方便找到你,最极致的情况就是一个品牌和一个行业划等号,如可乐里的可口可乐,搜索的google。
专利:作为动态指标,体现公司持续的创新能力。
2)商业模式的网络效应
三种情况:
第一,单边经济模型,规模越大,效率越高,如传统产业;
第二,双边经济模型,相互促进,如出租车、专车领域。
第三,网络效应,用户越多,网络的价值越大,如社交产品。
3)用户转换的成本
转换成本的高低,决定先发优势的稳定性有多强。例如OFFICE办公软件。
4)提供产品的成本
面临同样的产业环境,成本领先是竞争的有效手段之一。
2、利润率是第五个壁垒
如何形成壁垒:保持较低的利润率,阻断其它竞争对手,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例如小米公司。
现实里,利润里低但有竞争力的公司,往往有一个后手,靠前端的低利润模式,有能力带出后端一个赚钱的模式。
3、资本的要素
资本市场的火爆,会加大一个公司塑造护城河的难度。
4、用财务数据支撑判断
财务数据是支撑护城河判断的重要论据。
如果公司的护城河是品牌,就要看,和同类产品相比,该公司是否有更高的定价和更低的销售费用;
如果公司有规模效应,要看该公司的收入增速是不是快于成本的增速,利润率是否随销售量的增加而增加;
如公司的产品有多面网络效应,它通常有快于行业的客户数增长和边际递减的成本;
如果转换成本是一家公司的壁垒,就看它是不是有较高的重复购买率和较低的营销费用;
如判断一家公司有成本优势,它相比竞争对手,应该有更高的毛利率和更低的费用率;
主动追求运用低利润获取更大市场份额的玩家值得关注;
壁垒不清晰的情况下,过早追求利润,往往是个短视的行为。
七、洞察公司的“人”和“制度”
行业——赛道,公司——赛车,公司管理层和管理制度——赛手
1、一、二级市场
新兴的行业和公司,人的作用举足轻重,而成熟的行业和公司,则更有赖于制度。
一级市场:新模式新公司占主流,人的作用会凸显;
二级市场:走到相对成熟的阶段才会上市,制度更被看重。
2、观察管理层的言行
某风投对创始人分析的总结:
第一,要有杀手的直觉,能看到人家看不到的东西;
第二,学习速度非常快;
第三,要有使命愿景价值观;
第四,内心要很强大,永不放弃、要够狠。
1)管理层怎样对行业的趋势做出反应
最有前途的管理层,引领行业;
普通管理层,跟踪行业热点并积极应对;
较弱的管理层,对行业的理解和外行人研究后差不多。
2)管理层的基因
一个公司的基因,是由管理层的基因所决定的。
激进或沉稳、放眼大局或关注细节,可以从新闻中了解。
3)管理层对风险的预判
看看管理层洞察到的风险是否领先于市场,如果是,就不再是风险,如果达不到市场平均水平,才是最大的风险;
赛手的情况也可以通过股权结构来观察,值得关注的指标包括核心人持股、重点员工持股、公司投资人等情况。
一个健全的股权结构会为公司的成长保驾护航,但诸如核心团队持股太少、几个联合创始人持股过于平均、员工股权不足、投资人的利益冲突等问题,都可能会拖累公司的发展。
3、观察人的小诀窍
这个时代,高水平的牛人往哪个行业、哪个公司跑,一定代表了未来的趋势,至少是短中期趋势。
4、观察制度的两个要点
1)好的管理制度,首先要避免或就解决组织过大带来的低效;
2)从两个方面衡量公司制度的好坏:公司的企业文化、公司的人效比。
八、方法论和总结——7个锦囊
1)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第一,找到尽可能详实的信息,而不是碎片化的资料,搜索引擎上增加“报告”“研究”、“分析”、“专题”、“案例”等
第二,用微信搜索;
第三,财务分析。
2)将思考建立在不变的事务上
我们要关注历经时间考验被验证过的思想,而不是快餐式的时髦商业理念
3)推己及人的方法能帮我们真正理解一家公司
培养分析公司基本面的手感,最好从自己的公司和行业开始,很多东西的规律是相通的。
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公司,吃透它还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
4)保持最基本的方法寻找答案
遵循最朴素的自上而下的分析框架,大道至简。
5)尽量不要预设结论
尽量不要让第一印象影响了后续的判断。
6)有框架的目的是为了打破框架
对于商业世界,不存在一个精准预测的模型,框架未必永远合理,关键变量是谁也可能在变化。
7)集中精力办大事
拿出相对整块的时间和集中的精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