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基于水安全问题的老城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方案编制的要点

基于水安全问题的老城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方案编制的要点

作者: 海陆澄 | 来源:发表于2019-11-09 15:22 被阅读0次



导读:

我省“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如火如荼,各地在制订方案中都按要求编制了建设总体方案和编制建设具体实施方案和“一点一策”治理方案。但是也要注意统筹治水,本文从城市排涝等水安全因素来分析零直排建设方案编制中的一些要点,对于我们零直排区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系统化方案编制中应对现状本底进行深度分析,识别主要问题,从而剖析问题的成因。以下重点对老城区水安全问题成因等方面分析的要点进行探讨。

1、  现状本底调查与分析要点

1.1 历史内涝点及模拟内涝点对比

收集区域内历史内涝点的信息,具体包括位置、积水时间、深度、面积等。建立水力模型,输入降雨、管网、地形、河道断面等数据,参数校核后,利用设计降雨量进行模拟,结合搜集到的历史积水点分布情况对模型结果进行对照,达到初步拟合。以图5为例,积水点1、积水点2模拟点位与实际点位一致。积水点3、积水点4为典型低洼地,存在内涝风险。

需对每个积水点的原因进行分析(见图6),例如上述积水点2,主要积水原因包括:管道逆坡;下游排水管能力不足,排水不畅;局部地势较低洼,易冒水等。

1.2 外部排水问题分析

外部排水问题主要分析区域上游是否存在客水入侵,下游是否存在河道顶托等情况。以某老城片区为例,该区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差小,缺少山洪拦截设施及天然调蓄空间。在50年一遇的降雨发生时,片区上游山洪排水量约为225万m³/年,洪峰流量约为188 m³/s。上游山洪的威胁,加剧片区排洪排涝压力。此外,汛期时外江水位升高且持续时间较长,内河水位不能自排,需排涝泵站抽排。泵排流量远小于闸排流量,城区涝水排到外江的时间也随之增加。

1.3 内部排水能力分析

内部排水能力重点分析河道排涝能力和管道排水能力。河道排涝能力主要评估河道是否满足蓝线规划要求,是否按照防洪排涝标准进行建设。管道排水能力主要通过模型模拟方式,对管道能力进行评估。以某老城片区为例,现状管道约有74%管道重现期为3年一遇以下,无法达到标准要求,其中34%的管道达不到1年一遇的标准。

2  水安全提升方案编制要点

老城区水安全提升方案编制主要根据区域内涝积水的几大成因,制定针对性的策略,构建解决问题的涵盖源头减排—排水管渠—排涝除险的系统工程体系(见图10)。

以某城市为例,在大区域上构建蓄排平衡的水安全综合体系,将城区北面的山洪在高低拦截后直接引入外江,减轻中心城区洪涝压力。下游修建排涝泵站,增大抽排能力使城区涝水迅速排除。对中心城区内河进行清淤和综合整治,增加河道排水能力和蓄水容量。充分利用城市绿地、人工湖体、下沉式广场等空间,合理规划布置滞洪空间。在源头减排方面上重点推进源头LID建设,考虑内涝积水等治理需求,通过设置下凹绿地等综合削减径流雨量,实现削峰错峰。通过新建和完善区域雨水管道系统,实现过程控制方面的能力提升。最后对具体积水点采取雨水管道提标、局部调蓄设施等针对性措施进行解决。

3、 建设工程体系的系统融合

以源头项目建设工程的系统融合为例,在老城区的水环境改善工程体系和水安全提升工程体系中均要求在地块进行源头削减措施。例如在水环境改善工程中要求对地块雨污水进行混接改造,合流制区域水量控制减轻CSO污染,对内部管渠进行清淤疏通,建设低影响开发设施以控制面源污染等。在水安全提升工程中要求对源头径流量进行水量和峰值控制。同时,为使居民有获得感和幸福感,还需要对结合群众诉求,对地块进行整体提升改造,如景观优化、停车位增加、休闲设施增设等。通过对多目标的工程体系下的系统融合,针对每个源头项目进行规模测算,生成源头海绵城市建设的整体方案。


结语

通过源头削减、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手段构建可持续健康的水循环系统,为系统解决城市水体水质恶化、洪涝频发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深入调研各工程项目的实施条件基础上,以实现目标和解决问题为导向,综合应用多种技术手段,提出适合老城区特点,解决问题的灰色、绿色统筹的工程体系,确保项目目标效果的互补性、完整性。

应明晰建设主体的目标与责任,加强规划、环保、建设、水利等多部门合作和配合。建设单位应细化近、远期建设方案,明确建设时序,以确保工程体系的可操作性,工程有序有效落地。


节选修改自_周丹等.基于问题导向的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系统化方案编制探讨,(《给水排水》2019年第7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基于水安全问题的老城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方案编制的要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lmwb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