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不少人不喜欢薛宝钗,说她是心机女。
其中一个重要“罪证”,就是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薛宝钗“栽赃”林黛玉之事。
事实真是如此吗?
先看具体情节。
时当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大观园里,姊妹聚会,祭饯花神,却独不见林黛玉。
宝钗告诉大家“你们等着,我去闹了他来”,便往潇湘馆去。
快到潇湘馆时,宝钗忽抬头见宝玉进去了,便站住了。
按她的想法,宝玉和黛玉从小一处长大,不避嫌疑,嘲笑喜怒无常,况且黛玉素习猜忌,此刻她若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
想到这些,宝钗没进潇湘馆,而是抽身回走。
回去路上,一对大蝴蝶出现,宝钗跟扑蝴蝶,一直走到滴翠亭下。
在那里,意外发生。
滴翠亭里,丫头小红和坠儿在说私密话——小红与贾芸通过坠儿私赠手帕以传情。
这样的事情,在那时属大逆不道,最怕泄密,所以小红和坠儿聊着天突然想起别被偷听,便要开窗看外面是否有人。
而薛宝钗正在亭下,窗子一开,必被发现。
紧急时刻,宝钗使用了金蝉脱壳法子——
犹未想完,只听“咯吱”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
那亭内的红玉坠儿刚一推窗,只听宝钗如此说着往前赶,两个人都唬怔了……
许多读者,根据这段内容,认为薛宝钗故意制造林黛玉偷听小红与坠儿隐私谈话的假象,是“栽赃陷害”。
从现实情况看,林黛玉也确实躺枪了——
红玉听了宝钗的话,便信以为真,待宝钗去远,便拉坠儿道:“了不得了!林姑娘蹲在这里,一定听了话去了!”
红玉道:“若是宝姑娘听见,还倒罢了。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他一听见了,倘或走露了风声,怎么样呢?”
无可否认,宝钗的金蝉脱壳之计,不光摆脱了自己麻烦,而且让黛玉成为重大嫌疑,确实一箭双雕。
但我要说的是,此事有没有另一种可能:
宝钗并非有意陷害黛玉,只是在慌乱之际,为撇清自己,口不择言,顺口说出“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之语。
有这可能性吗?
有一个细节好像可以作为证据,那就是:
宝钗此来,本就是为找黛玉,待看到宝玉进潇湘馆,她便避嫌走开,但想必当时满脑子全是黛玉、宝玉之事。
人都有这样的时候,正在想某人或某事,一旦遇紧急情况,譬如突然有人从旁发问,自己往往会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正在想的事或人。
有经验的警察,便会用猛然喝问的方式,让嫌疑人猝不及防说出本想隐瞒的东西。
而宝钗在小红和坠儿马上要推窗之时,拿黛玉当挡箭牌,便是猝不及防的脱口而出,未必是要存心陷害谁。
待二人开窗见到她,宝钗也只能将错就错,反向她们笑道:“你们把林姑娘藏在那里了?”
之后,她更是将撒谎进行到底——
宝钗道:“我才在河那边看着林姑娘在这里蹲着弄水儿的。我要悄悄的唬他一跳,还没有走到跟前,他倒看见我了,朝东一绕就不见了。别是藏在这里头了。”一面说一面故意进去寻了一寻,抽身就走。
如果说,宝钗最初随口将黛玉拿来挡箭是事发突然,那此后她编造这么有鼻子有眼的情节,将谎言说得这么真,就有点过分了。
总之,在此事上,我个人观点是——
一开头,宝钗并没想陷害黛玉,但她在脱口而出之后,将错就错,在事实上让黛玉背锅,做法确实不对。
虽然她不全是故意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