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虽自孔子始,实不能称之为孔学,时代赋予了它太多意义。自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儒学可谓一家独大,被世人奉为治世之学。但每逢乱世,释道又必然出来争锋,人们往往用道家的清静无为,与世无争来逃避当世;用佛教的苦今生,修来世来妄想后世。直到理学的出现,它虽起源于道教,但时人却将其归为儒学,而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将儒释道三家思想融合,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要求压制人的欲望。高度一元化的思想让国家吞噬了社会,国家开始对社会组织生活与私人生活的所有层面进行无孔不入的专横介入。八百多年过去了,中国再也没有如李白苏东坡这类的谪仙人出现,反而是一副副道学面孔应接不暇,让人厌烦。清代戴震说的:“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或许是对程朱理学最好的注解。
元代由于“华夷之辩”迫切需要一种思想来维护正统,他们选择了朱熹的“君臣大义”。而朱熹的后继者们为了迎合统治者的需求,对伦理道德之说大加渲染解读,实在是加重了道德蒙昧的枷锁。明代王阳明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呼吁思想和个性的解放,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文精神的回归, 难怪乎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圣人。有人说中华“二千年无思想,以孔子思想为思想,二千年无是非,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无谓的去批 “孔”,批 “理”。似乎后世的屈辱是由我们的祖先带来的,而不去反思当代。可曾想到,我们的先辈出发点是怎样的,不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只谈事件或者理论,这无疑对于历史和个人都是不公平的。孔子第一次打破了封建世袭阶级的教育垄断,提出了“有教无类”;朱子的教育方法,创办的书院至今仍有深远影响。人之所以是人,不是神,就在于他缺乏超越时代的预见性。今人站在时代的高处,忽视先辈的伟大,只会夸夸其谈,徒惹他人笑话。
当今世界,物欲横流,意识形态领域的争端愈演越烈。我们必须正视两千年来儒家文化的糟粕,但是不必过分否定自己的过去,甚至觉得国外的月亮圆。我想任何好的思想都离不不开以人为本,实事求是。一切脱离人这个“1”的思想,后面多少的零恐怕也无济于事。多一些理性,多一些温度,少一些愤青,辩证的去看待问题,无疑是我们当代社会欠缺的。
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因为回望这段历史的人总能骄傲地指点江山,而身处潮流中的人却总是万般无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