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已经说过,资本重塑生产之后,带来了几个变化:
第一,产品与工人的意志没有关联。工人不能自己决定要生产什么,更进一步,工人甚至不知道自己在生产什么。
第二,产品也与需求者脱离了。
接下来就必然造成工人劳动地位下降,以及劳动价值的下降。
这是各种“异化”。
而这一节的“浪费” —— 不是七种浪费那种操作层面的浪费,而是生产层面的浪费和消费层面的浪费,作者以手机和成衣为例:
一家手机工厂在制造手机的时候,它假想每卖出1部手机,就必须要生产1.7部手机,换句话说,有0.7部手机必然在生产的时候就被假定是要浪费的,把这些数量的成本算进去,得出1部确定能卖掉的手机应该的售价。
为了要售出1件衣服,刺激顾客更频繁地进入商店购买衣服,他们可能需要生产3倍甚至5倍的产品。这也就意味着,你每卖掉1件衣服,最后可能要用各种不同的形式报废掉2至4件衣服。
这背后的原因正在于:
在资本秩序下,因为发生了从生产到需求的落差,所以在生产任何东西之前都必须先投资,每一样东西都需要资本,也都牵涉高度的不确定性。
这形成了正反馈:
资本主义系统里牵涉非常漫长的时间上的不确定性,这个时间上的不确定性进一步造成生产对资本的高度依赖。
考虑到这种正反馈是依赖于资本的,那么人性的趋利避害,必然导致:
越来越少的人劳动,却有越来越多人想分享劳动所得,于是劳动者能留在自己身上的价值就越来越少。
到达一定程度,当劳动者的供给不足以支撑整个劳动结构,劳动生产的整个架构就会瓦解。
所谓产业空心化、脱实向虚,不过如此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