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上
4
赴赏桂之约后,吕碧城在苏州尚有一事要办,原来是探望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友杨荫榆。
1924年,杨荫榆担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一职,才做了一年校长,1925年便遭遇北师大的学潮,鲁迅与当时的教育部长章士钊打起了官司,学生游行,捣毁了章士钊的住宅,还集体要求封建家长制作风的校长杨荫榆“下课”。形势所迫,段祺瑞政府免除了杨荫榆的校长职务。次年8月,她又不得不卷起铺盖,回到无锡老家,时日不久,又投奔在苏州的哥哥。
哥大一别,光阴似箭,弹指间又过了四年有余。吕碧城见当年意气风发的哥大校友,如今被自己的学生一脚踢开,终日无所事事,心里很不是滋味。可是,她也不能苟同这位校友不支持学生爱国运动的行为。相见一番叙旧,吕碧城好言安慰,并赋《柬同学杨荫榆女士》诗一首以赠:
之子近如何,秋风万水波。
瀛簧怀旧雨,乡国卧烟萝。
吾道穷弥健,斯文晦不磨。
狂吟为斫地,重唱莫哀歌。
这首诗回忆了两人当年哥大校园同学的美好时光,奉劝杨荫榆不要沉迷于栖隐之所,鼓励她保持文人气节,越是处境穷困,越是要志节坚健。
此时的杨荫榆,还没有从学潮落水的消沉中爬出来。吕碧城前往探望赠诗,对她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这句句诤言,就像黑暗中的一道光亮,重新点燃了她心中希望的火种。之后杨荫榆继续献身教育事业,在数所学校执教,1935年还在娄门创办二乐女子学术社,自任社长。1937年日军侵占苏州,杨荫榆数次到日军司令部提出抗议。
为保护险遭日本鬼子强暴的两名妇女同胞,在苏州盘门外吴门桥死于敌寇乱枪,葬于苏州灵岩山绣谷公墓,时年54岁。
一个留学美国高等学府,获得硕士学位的优秀女学生,就这样香消玉殒了。我们暂且不去评论杨荫榆在执掌大学期间的功过,只凭不畏日寇凶顽,挺身而出保护自己同胞的勇气就值得所有人的敬佩。她虽然英年早逝,但却死得何其壮烈!想来,杨荫榆学潮退隐后的觉醒,与吕碧城的开导和鼓励也有很大关系吧?
时光荏苒,岁月如潮,卷起层层浪花,卷起代代潮人的风流往事,带入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些曾被刻在沙滩上的辉煌平庸,也会被海水的涨落悄悄抹平,消逝无踪,再也看不到半点深深浅浅的痕迹。
只是,海风里会传来阵阵欢歌,唱着他们曾经的悲欢荣辱,是非功过且留给一代又一代的后辈人去评说。
5
吕碧城决意云游欧美,与1925年大姐吕惠如突然病逝也有一定关系。
大姐吕惠如与吕碧城一向姐妹情深。她曾为妹妹新办女学一事特意跑到天津,请求英敛之加以关照,还亲力亲为在妹妹辛苦操办的北洋女子公学担任女教习。1918年吕碧城首度出国前夕在天津病重,她又专程从南京赶往上海,把她接到南京就医。等到吕碧城病情稍有好转的时候,又把她送去江宁县的汤山温泉疗养。
得到大姐病故的消息,吕碧城悲恸不已,立即放下自己的一切事务,启程赶往南京奔丧。谁料到,大姐尸骨未寒,家中就闹起了财产风波。彼时,吕惠如的丈夫严象贤,也就是舅父严朗轩的儿子已先于妻子过世,故惠如一表,家中又起纷争,甚至为了遗产闹起诉讼。姐姐的著作与遗产皆被攫夺,此情此景,与当年父亲吕凤岐病故后的那场族人争夺家产风波何其相似!
父母亲早已驾鹤西去,小妹吕坤秀也于1914年亡故。如今,最爱自己的大姐也撒手西归,只留下二姐和自己。而与二姐又多有不和,仿若自己一个人活在这苍茫的世上,无牵无挂,了无生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相信彼时彼刻,吕碧城的心在流泪,在滴血,在控诉!
时年3月,蒋介石制造了中山舰事件,加紧限制共产党的活动;7月,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10月,中共中央和上海区委组织上海工人举行武装起义。一边是军阀混战,内乱不断,一边是日本帝国主义无视中国主权,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革命军,接着发了惨绝人寰的“3·18”惨案,段祺瑞政府军警枪杀请愿的工人学生,死伤者多大数百人。
国恨家仇,在吕碧城的内心冲突激荡。政治生涯上的不如意,壮志难酬的失落,亲人离世、家难纷争的重重打击,再意志坚强的人也难以承受,何况吕碧城这样一个纤纤弱女子呢?
处理完大姐的丧事,吕碧城黯然神伤。既然自己无能为力扭转现实,不如眼不见心不烦,还是去到遥远的大洋彼岸,去资本主义的世界呼吸自由空气吧。在这个令人窒息的氛围中,吕碧城再也呆不下去了。她决心冲破樊笼,去另一个世界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光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