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底里,我们是惧谈死亡的。
我们排斥一切与之相伴的悲凉、凄楚、孤独、绝望、苦痛……避讳一切与之相关的不吉之语、不详之举,唯恐沾染一丁点儿它的颜色与气息。
然而,我们每个人又都清清楚楚的知道:这是生命绕不开的最后一道关口!
图片来自百度半月前,肿瘤医院的一位风华正茂、业务娴熟、性格和善的主任医师在离开为离休老主任举行的送别晚宴后,猝死在家门口的楼梯间,妻儿在门里,他在门外,一门之隔,生死离别!
来不及思索,从没去预约,死亡竟是如此意外、如此决绝、如此的毫不留情,如此的措手不及。
这样的情形,其实从不陌生,也从不遥远。车祸、洪灾、地震、沉船、抢险、失火、袭击、疾病、战争……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有无数的鲜活的生命飞向茫茫的天宇,回归了苍穹。
直面死亡,思索死亡,不是老年人才需要考虑的问题。
戍边十一年而后又弃医从文的毕淑敏说:人生就是一个向着死亡的存在,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就思索死亡,和他老了才思索死亡,甚至知道死到临头都不曾思索过死亡,是完全不同的境界。这个十六岁就穿上军装踏上藏北高原体验过生命极限、这个曾经数年穿行在医务领域的生死边缘的女子对生命对死亡的认知与感悟是直抵灵魂的。
我一直是惧怕死亡的,除了不知生死为何物的幼年,从童年到少年乃至青年,每每看到棺木,无论是空着的,还是装着人的,都让我汗毛直竖,脚生哆嗦,带着恐惧与慌乱一口气逃离开那摆着这可怕物件的地方。每每看到白衣素裹的孝子们,无论是年幼的,还是年长的,都让我周身发紧,心生寒意,那白色的身影像魔鬼般地攫取了我的灵魂,无处可逃……这样的情形见过无数,恐惧也从未减少,直至不惑。
第一次近距离的没有感觉的触摸死亡是幼年时我站在外祖母的已经失去温暖的身体边,我问母亲外祖母为什么不理我,那时,我没有恐惧,因为我不懂死亡。第一次近距离的有感觉的触摸死亡是我成年后站在祖母的棺木前,盖棺前的一刻我看了祖母最后一眼,她那么瘦小、那么沉默……我失声痛哭,那时,我也没有了恐惧,因为我懂得了死亡。它是生命无可奈何的克星,也是生命无可选择的归宿。
哲学家认为,死亡的发现是个体意识走向成熟的必然阶段。让一个孩子去思索死亡,无论是在何种境地下,都确是残酷的一件事,然而一个成年人却该勇敢地思索死亡,认真审视生命的意义。
站在宇宙的角度,我们渺小的生命就是一种虚无,然而我还是想要认真工作、踏实做人。晨起时,我仰慕灿烂的阳光,幕落时我敬畏深邃的夜空,快乐时要微笑,苦痛时要承接,每日想想念念我所有爱着的亲人和朋友,默念一份祝福,心祈一份光明,幸福莫过如此!
无论伟大还是渺小,我们都该善待生命,珍惜拥有。
活着时要坚定踏实,死去时也要从容坦然!
(谨以此文致敬我们平凡的生命!)
摄于家乡村庄禾木語:從生到死,從不漫長!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