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患友们的一切困难,只要做到热爱+兴趣,就能迎刃而解。
在我们的求知活动中,兴趣始终是一个忠心的伙伴,起着“引导、激发、促进”的作用。
心理学的角度而论,兴趣的作用首先在于它激起一种学习欲望,以至成为学习的潜在动力。比如儿童的早期兴趣,对他以后的学习有积极性的准备意义;一个对色彩有着喜好的孩子,常常表现出对色彩的注意,而这种注意又使他获得了比别的孩子更深的感受,经常有兴趣于画图上色,发展了绘画技能。当他觉得自己的画比其他小朋友好时,兴趣又强化了自信;所以他以后很可能选择绘画艺术,作为自己的兴趣中心和事业所在。
其次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是引起注意的有效条件,凡是人们有直接兴趣的事物,都能引起注意。一个球迷在看报纸,通常对有关球赛的消息格外注意,即使漫不经心,也不会漏掉有关消息;一个研究历史的人,通常对所接触的任何事物中的有关历史的信息,特别“敏感”,这都是兴趣作用,至于注意的最高境界,“无须意志”,作出多大努力便能集中注意于某点,也就是“习惯注意”,更是兴趣在其中起了作用。兴趣使人抗拒外界干扰,把注意力自然而然地集中到兴趣点上去。如一个对小说十分喜爱的人,可以在电视机前,孩子的喧闹声中,嘈杂的火车候车室里,津津有味地阅读而不受干扰;如果对阅读没有兴趣,那么无论意志如何努力,他也读不进去。
兴趣对于记忆来说也十分重要。我们也许都有亲身体会,凡是喜爱的学科,往往似乎不需要多少努力便能记下来;不喜欢的学科,即使死记硬背,反复背诵,也效果平平。歌德曾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一个玩桥牌的人虽并不表现出特别好的数学记忆力,却常常会把“桥牌的记分法”记得一清二楚;一个学习上显得很没有“记性”的人,却能不差不秒地记住一周中他想看的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这种记忆力的“超常”发挥,都是兴趣的功劳。
但是,当我们注意到兴趣对于学习的重大作用时,也不能忽视它的某些消极作用。尤其是学习新的语言习惯,改变这长期的陋习,如果只凭兴趣,漫无边际地涉猎,不求策略,兴趣忽浓忽淡,情绪时冷时热,而不能坚持深入,是很难学好的。所以我们要把兴趣升华为志趣,使“个人兴趣与时代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兴趣产生良好的效能,在矫正口吃中,发挥潜在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