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听故事、看小说,就像体验另外一种生活,旁观另外一个人的生活,甚至于可以比理解自己的生活更加详细。我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过想要自己写故事或者写小说的想法。只是一直都只是存在脑海里的想法而已,或者说是一种对未来的幻想和期待。
最近突然有一种冲动,想把自己脑袋里的一个故事写出来。这个故事起点来源于一个写作社群的一次作业,围绕着一个主题自己创作一个故事。已经很长时间,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完成。但是在脑海里,一直思考这个故事。
直到在大脑里产生一个令自己满意的核心点,我以为仅仅这样就够了,因此激动不已。故事或者小说,都应该有一个核心点,只是事物和人的区别。我一直觉得只要有一个核心点,就能有一个好故事。但是我却发现,我把事情想得太简单。
犹豫了很久,终于决定要把这个故事写出来。坐在电脑前面,打开文档,兴奋的情绪渐渐平静,放在键盘上的双手却犹豫很久都没有动。因为,突然间不知道应该怎么开始。
坐在那里,看着文档,脑袋里继续回想这个故事。但是这个故事却越发朦胧,只有一个模糊的影子,想要看得更清楚一些,却发现自己做不到。就像看到雾中的丽影,心里想着她很完美,却始终无法看清楚。
犹豫了一会,还是选择放弃,当然只是放弃这一次创作的冲动,而不是放弃这个故事,更不是放弃写故事的想法。因为我意识到自己把“写故事”这件事情想得太简单了,并不是有一个想法就能直接转化成文字,形成作品。想法和作品之间,还隔着很远的距离。只是大多数时候,没有试过,就以为很简单,这叫无知者无畏。
冷静之后,面对这一次的“失败”,对于写作有了更多的想法。人人都能写,但并不代表人人都能写好。以前总觉得写出来就好,文章就是一个一个的字,把自己的想法一个一个地打出来,就成了文章。可以这么说,因为日记或者随笔都是直抒胸臆,想到什么写什么,情真意切。
但是真正的好文章并没有这么简单。也许有一个好的想法,但是当这个想法只是简单一句话的时候,你就要把他扩展成一篇文章。因为你直接说这句话并没有什么意义,干巴巴的一句话,并不能给人一种充实而具化的概念。比如说,我们喜欢从文章里发现它想表现的道理,而这个道理就能够和这个道理关联,变得有血有肉,才能给人更加明确的指引。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我们想到一句话“天才那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就会联想到爱迪生,进而联想到爱迪生发明灯泡时经历的无数次失败,甚至能够“看到”他模糊却坚毅的身影。带给人力量的并不只是一句话,而是我们的大脑所“看到”的东西。只有当一句话具体呈现在脑海里,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和接受这句话背后的意义。
写说回到写故事,也是同样的道理。不只是有一个好的想法和核心点就够了,还要根据这个核心点去构建属于它的骨架,再填充血肉,最后赋予灵魂。这样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一个好故事。仅仅只有想法,是远远不够的,甚至于可以说还差十万八千里。西天取经路,才刚刚有想法而已,不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怎么取到真经?
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但也是一次成功的尝试。虽然故事没有写出来,但是这使我对于写作有了更多的认识和反思,尤其是对于写故事这件事情。想法和作品之间,还有一个创作的过程,并不只是简单的转化文字,而是需要思考、塑造、填充、完善的过程,这些并不是随便写点东西就能达到的,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尝试、提升、改变。
写作这条路还很长,一步一步走,有失望,也有希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