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自己在工作中逐渐培养成一个专家式的工作方式呢?方法很简单:关注那些在实践领域很厉害的大牛。从大牛的书籍中、采访或者访谈节目中,学习大牛的思考方式与工作理念。
01
专家是什么
心理学家德雷福斯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将人分成了五个等级,构建了“德雷福斯等级模型”。
五个等级分别为:新手、进阶新手、胜任者、精熟者以及专家。下面我们简单列举一下每个等级的特点,方便我们定位自己在哪个等级。
首先,新手一般是初入职场1~3年的员工。他们的特点是严格遵照规定,不会有太多自己的想法,因此不会出大的错误也不会有太大的成绩。
工作几年后,新手开始学会细分任务,慢慢地对工作有了自己的想法。这个时候,已经能达到进阶新手的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胜任者。胜任者顾名思义,在工作岗位上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而且能够制定计划和按情况处理任务。
与胜任者相比,精熟者开始能发现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对问题有着自己的思考。此时,精熟者开始建立了自己工作的大局观和整体观,处理问题的时候也更加灵活。
最后一个阶段就是专家,专家的过人之处在于其“无招胜有招”。因为专家工作已经不需要具体的方法和规则,他们的工作就是从现在已有的工作方式中去探寻更个性化、有创造力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那为什么专家可以做到快速、有创造力地应对发生的问题?处于金字塔顶尖的学员如何拥有一套独特的知识体系?
每个专家有着自己一套独特的知识体系,在这个知识体系中,有着五个知识模块组块——基本学科知识、方法论、基本操作技能、世界观以及素材库。这五个模块组成,都在支撑着专家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手段。
举个例子比如一个大厨,绝不可能只知道一道菜的做法。而是在他的脑中,存在着上百种食材的处理方式和烹饪方法。与此同时,大厨也熟知每个厨具的使用方式和技巧。
那么在实际做一道菜的时候:
素材库:大厨首先会调用脑中的百种食材处理和烹饪方法
基本学科知识:确认食材特性的和厨具的使用方法
基础操作技能:根据食材的特性用合理的厨具处理食材
方法论:最后凭借着大量的实践经验完成一道菜品的制作
对于美食的定义即【世界观】,每个大厨都有他的理念,此处暂时不加以赋义。当然这个例子并不是在说大厨有多难当,而是在说明了在任何一个领域里面,想成为专家都离不开五个模块组成的知识组块。
同时需要强调,每一个知识组块都会在解决问题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缺一不可。因此,我们对这五个知识组块有必要进行相对应的刻意练习。
我们在培养出刻意练习的过程中,总是隔一段时间遇到学习上的瓶颈。目前有研究表明每个学习的过程是分阶段,线性地成长的,称为学习曲线。
利用学习曲线对应目前学习阶段并且针对性地调整心理状态,更加有效地掌握全局进度。那么来了解学习曲线分为三个阶段——缓慢起步期、快速提升期和高原期。
第一个阶段叫做缓慢起步期,很多人学东西都止步在这个阶段。很多人都会问我:我感觉我对什么都有兴趣,但是我不能深入的去学习。
这类人对很多事情感兴趣,但是他们在深入的时候碰到了困难,他们就知难而退去做另一件事情了。所有事情都是一样的,因此这类人什么也不精通,因为他们克服不了困难。
第二个阶段叫快速提升期,在这个阶段留下来的人都已经克服了第一个困难,成功地发现了学习的方法。他们知道怎么样才能提升自己,也知道哪些东西有利,哪些东西没有效率。
第三个阶段叫做高原期,这个阶段就是专家所在的阶段,很多在快速提升期的人都最后迈不过这道坎进入高原期。究其根本就是因为他们对原有的工作方法太过依赖,不能从已有的工作方法中建立属于自己的方法论。
但是一旦到达高原期,他们的回报也是相当高的,我们可以看一下下面的曲线:当我们把收入曲线和学习曲线叠加在一起时,我们会发现,只有在高原期的时候,收入才是最高的。
在前文介绍了专家的是在五大模块的知识组块的基础上,并且处于学习曲线的高原期,同时值得注意的一点,从知识获取的方式上,专家也是和常人不同的。
普通人大多都是从书本、直播、推送里了解知识,直接获取干货;而专家是从实践和工作获取知识,及时调整自己知识的途径,加快自己的成长的过程。
前者称为理论知识,又称显性知识。由于教育体制的残留,让一部分的人倾向于只依赖“知识干货”就以为可以直接处理工作上的任务,往往结果不理想;
而后者称为隐形知识,是工作真正需要大家具备的,能够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并且在工作中能够及时调整自己获取知识的途径,加速自己成长的过程。
那么如何让自己在工作中逐渐培养成一个专家式的工作方式呢?方法很简单:关注那些在实践领域很厉害的大牛。从大牛的书籍中、采访或者访谈节目,学习大牛的思考方式与工作理念。
不仅学习一些浅层的工作理念,更多是需要借鉴的是大牛成长式思维——如何通过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促进自己的思维成长和自我提升。
02
专家的学习方式
纵使知道专家学习境界再高,不如模仿专家的学习方式,量变到质变。很多人学习的状态处于单一路径、很难调节的状态,值得留意地是,专家的学习方式是很多样化的。这里将学习方式归为4类:阅读、观察、练习和调参。
阅读:从文本中学习
第一类学习方式,阅读:从文本中学习。很多人的阅读范围都很狭窄。台湾出版家赫明义说“阅读如饮食”。而阅读又分为4个类别:
第一类:阅读就像吃主食,解决吃饱的问题,我们阅读和实用技能相关的书籍;
第二类:阅读就像吃鱼吃肉,补充蛋白质,我们阅读艺术、哲学和科学类的图书;
第三类:阅读就像吃蔬菜水果,帮助消化,我们要读一些工具类的图书和百科;
第四类:阅读就像吃零食,这个时候阅读一些通俗小说、漫画不伤大雅。
观察:从实例中学习
第二类学习方式,从观察中学习。这和我们上文讲的隐性知识有关。我们无法从阅读中获取隐性知识,必须从观察中获取一部分隐性知识。
二十三岁的墨西哥建筑系学生里卡多雷卡瑞塔询问包豪斯的创始人格罗皮乌斯“学好建筑的最好方法是什么?”格罗皮乌斯说“尽可能多的去旅行”。最后里卡多成为一代建筑名师。
我们其实可以从这个例子中发现:在旅行中,不断地观察实例,比从书本上获取的图片和知识更加高效。因此,观察实例,从实例中学习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
练习:设计有自我反馈的训练
第三类学习方式,练习,设计有反馈的自我训练。在很少有英文教材的民国时期,王云武为了学习英语,自己就发明了一个独特的学习方法:
他找到一本英文散文,先翻译成中文,再翻译成英文,最后将两者对比,这样很轻松就能看出自己的不足。
同理,我们在练习的时候可以遵循“输入-输出-反馈”的闭环学习法,自己在大量输入和输出的情况下找到正相关的反馈方式,进而提升了能力。
调参:寻求最优参数
第四类学习方式,是调参,即调整参数。在工作中,每个任务都是由很多小任务组成的,每个任务都有自己最合适、最优的参数。只要每个子任务的参数达到了最优值,那么组成的整体的任务也会达到最优。
那么如何找到参数并且调整呢?是需要经过大量的、反复的实践,将工作中的关键参数提炼出,并调整到最优状态。
03
专家的工作方法
讲完了专家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后,仍需讨论专家的工作方法。专家和普通人的工作上的差异产生的原因,往往是来自三个专家式工作方法: 深度工作、精要主义以及面对失败。
首先是深度工作,深度工作按照强度可以分为:禁欲者模式、双峰模式、节奏模式以及记者模式。
1. 禁欲者模式
在禁欲者模式中,绝对没有人和事情能够打扰到我。就像作家有的时候回去山里隐居一段时间写书,那个时候他是完全不被打扰的,效率可以达到顶峰。
2. 双峰模式
接下来是双峰模式,在一年中,我们可以设定哪几个月是集中搞定一件事,哪几个月是处理杂事的,来回切换,这种叫做双峰模式。
3. 节奏模式
双峰模式是以月为单位,而节奏模式是以天为单位。一整天被分为几个时间块,在不同时间块集中做一件事,慢慢就会生成自己的工作节奏,那个时候就比较得心应手了。
4. 记者模式
最后一个是记者模式,记者模式是四个模式中最难上手的一个。因为大家都知道记者,随时随地就要开始采访和写稿,所以记者模式是随时都可以进入工作状态的一种工作模式。
引申讲一下,很多人会在我讲完深度工作后问:在工作进行很好的状态下,我总是被人打断手头上的工作,怎么办?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学会精要主义,即聚焦头部工作,学会拒绝他人。
在工作前先筛选一下自己的工作,把价值高的事情留下来,把不重要的事情去掉。同时每天给自己设定一个工作目标,目标需要切勿过小和模糊。因为一旦过于模糊,那么目标就无法判别是否达到。
有些人也会问我,如何优雅的拒绝别人?这里有四个技巧:
停顿法:啊,我一般不接企业类型的讲座,对不起
拖延法:我回去想想看,之后再回答你
告诉对方接受的条件 :我做讲座一般需要XXX
用替代性的事件弥补:我给你推荐一个人,他肯定讲的比我好
用以上四种方法,就可以优雅拒绝想要麻烦你的人了。
最后一个专家的工作方法是学会面对失败。很多人在做任务的时候,失败后就失去了接着做下去的勇气,我们需要学会更加坚毅地去面对失败。
一个坚毅的人会有一般会有多种方式面对不同的失败,这里我们着重讲解最重要的一点——合理归因。举个职场中很常见的例子,被领导骂。很多人都会觉得委屈,觉得领导什么都不懂。
这些就是错误的归因,因为他们把原因放在了不可控的人身上。如果我们把原因归到自己身上,比如思考自己哪里做的不好,哪里下次可以更加周到。这样我们才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