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多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这句话听到已经是不惑之年了。
生长在孩子多,经济不发达,知识欠缺年代,能养活孩子不错了,谁还会在意孩子精神成长。
懂得精神成长也是在自己孩子初中以后,在他面前不和老头吵架,给孩子满满的安全感和精神富足感。这是那个时期想法,虽然明白也尽力去做,但孩子对我们评价也让我们有上升空间。
这几年看了无数书,多数都在学习如何成长,从待人处事的语言表达到无数伟人名人成长经历,无不激励让我成长。
虽然有着一张成熟的面孔,但处事却还停留在学生阶段,实在,憨厚,没那么多心机,不背后坏人,都是当下具备的品质。
因此情商也是硬伤,这一辈子都在学习高情商。
或许童年的生活并不优厚,加上并不出众的模样,自己很长一段时间自卑,不善于和他人交往,加之家庭成长过程也并不是快乐的复制,因此快乐的能力要用一生去找寻。
早年我们啥都不懂,父母样子就是我们模仿对象,正是这样,幸福的家庭出来的孩子都是嘴角上扬的自信,而成天吵闹家里出来的孩子自卑敏感,胆小怕事。
那时以为那是性格索然,其实性格只是一部分,大部分都是成长过程里耳熏目染,我们被她们同化,我们也成了她们性格里一部分。
幸福和不幸福家庭的孩子长大后一眼就能看出来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这个答案深信不疑。
如果说价值观不一样,就不该在一起,这个决定一个人终生的幸福与否。
很难说事业型的就好,家庭型的就不好,你喜欢事业型的那说明你们就能过好一生,而一个喜欢事业型却和一个家庭型的也能过,彼此欣赏的价值观等同,看法意见容易达成一致,所谓能玩一起去,不就是幸福吗?
而一个喜欢家庭型的就能和家庭型的过好,吃吃玩玩,买菜做饭,所以幸福不一定是大富大贵,高学历高职位,在于两者是否三观一样。
幼年缺乏教育,我们那一代缺失太多,醒悟已在不惑之年,好在有生之年不断的端正自己的那些年错误的认知,通过网络书本让自己有一个快乐的下半生。足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