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朋友圈被“盒马鲜生招聘歧视北京人事件”刷屏了,北京的小伙伴们群情激愤。我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自然也是稍有不快,毕竟这种集体认同感是很难被理智完全屏蔽的。
其实这件事真不算啥大事,不过是一个第三方人力资源公司的HR脑袋秀逗了,连累了它的雇主——风头正劲的盒马鲜生(当然,盒马是有一定责任的)。如果这事出在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肯定激不起半点风浪。
这次盒马的反应很快,道歉的态度也不错,而且互联网上的热点事件一波接一波,相信这件事很快就会过去。但毕竟耗费了一些注意力,那就顺带说说“歧视”这件事,算是完成一次思考周期吧。
一、歧视是无解的
“歧视”这个词大家都很熟悉,种族歧视、地域歧视、职业歧视、阶层歧视、性别歧视、甚至性取向歧视……可以说,我们身边充满了各种歧视。既然歧视普遍存在,那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歧视。
“歧视”这个概念分别在社会心理学和经济学中有不同的解释和定义。限于篇幅关系,无法展开说,有兴趣的可以在网上查到相关知识点,在这只简单说一下。
在社会心理学中,歧视是指针对某个特殊群体成员的行为,由偏见的认识和态度引起的,直接指向偏见目标或受害者的消极否定行为。其动因是争夺某种显性或隐性的利益,普遍带有主观恶意,通常是贬义词。
比如种族歧视,根源是歧视者为了保持对被歧视者的社会地位优势,从而获得剥削合理性(显性利益)和心理优越感(隐性利益)。
在经济学里,歧视是由稀缺导致的在选择时的区别对待。由于人的需求永无止境,所以稀缺是常态,既然稀缺就必然要做选择,选择就要有标准,就不可避免的区别对待,也就产生了歧视。“歧视”在经济学里是一个中性词。
比如,同一天晚上有五场不同歌手的演唱会,你只能选择去听其中一位歌手的,那么剩下的四位歌手就被你“歧视”(区别对待)了。因为你的时间是稀缺的,所以只能做出选择,而你选择的标准是“更喜欢谁”就去听谁的演唱会,于是“歧视”或区别对待就产生了。
换到“盒马招聘事件”中,HR公司显然是通过有限的经验得出了“北京人工作都不努力”的偏见,为了帮客户(盒马)获得更好的绩效,从而维护住自己利益,直接对北京人全体进行了消极的否定行为(拒绝招聘)。这是按照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分析。
按照经济学的概念分析就是:盒马给的工作岗位是有限的,即这个岗位相对于应聘者来说是稀缺的,那就必须选择应聘者中较好的;另一方面,招聘也是有成本的,其耗费的资源也是稀缺的,所以需要选择有效降低成本的招聘策略,其标准就是直接去掉命中率较低的人群(至少感觉上是),于是北京人就被区别对待了。
我们可以看出,“歧视”的概念在社会心理学和经济学这两个学科是可以互通的,只不过前者是从趋利避害的人性维度解析,后者是从市场供需的维度诠释。
无论是因为争夺利益导致的偏见,还是由稀缺导致的区别对待,都是无解的,因为趋利避害的人性不会改变,人类需求永无止境也不会改变。所以,歧视这件事在任何一种成型的社会形态下都是无解的。(也许传说中的完全共产主义社会能消除歧视吧,鬼才知道)
二、如何应对歧视
既然无法完全消除歧视,那就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某种歧视,只不过是在不同场景下,不同时空内,以不同的形式表现而已,谁也避免不了。
那再去跟歧视的来源较劲就没什么意义了,除了尽力在国家的法律和制度层面减少歧视外,我们关注的重心应该是如何应对歧视。
这个问题有两个思考方向,一个是如何应对别人对我们的歧视;另一个是我们如何克制自己的歧视。
当我们面对别人的歧视时,如果是对我们所在的群体歧视,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在较小成本的前提下果断反击。就像“盒马招聘事件”中爆料的公众号和转发的朋友们,这种反击是必要的。
一个对明目张胆的歧视无动于衷的群体只会迎来更多的歧视,被歧视者不能让歧视者把“不争”误认为是懦弱。
但必须注意前提,也就是要用成本最小的方式反击。转发文章、最多评论一两句就够了,至于什么抵制、对骂、约架就算了,成本太高,完全不值得浪费宝贵的注意力。有哪时间,我们多成长一分,是对歧视者更有效的反击。
如果是对个人的歧视,我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用上位者看下位者的神态,冷冷的看着他,不要争吵,更不要先动手。对方就是希望激怒你,好从侧面证实他歧视的合理性。反而是不在乎+不屑的“不鸟”态度,会让他难受甚至抓狂。这也符合“最小反击成本”的原则,所谓“让人非我弱”就是这个意思。
对于如何克服自己的歧视观念。罗振宇老师曾经在他的文章里给出了两个方法:要么把自己的人格放大到无远弗界的大,意思是去掉“分别心”,去掉一切边界,拥有包容万物的胸襟;要么收缩成自己非常独立的人格,将自己与群体和社会符号剥离,也就是认为自己不在被歧视的范围中。
但这两种境界对一般人来说都太难了,前者是圣贤大儒的境界,后者是佛法的境界。我觉得对于普通人,更合适也更简单的做法是保持得体的作事风格。
得体就是语言和行为要适当,以避免对方不快和关系恶化为行动的基础考量,而不仅仅是对错、善恶、利益的博弈或立场、观点、态度的表现。
比如,我们知道人都有一死,这是事实,但如果你对着刚刚喜得贵子的一家人说:“这孩子将来肯定会死”,那就是找揍,不被人家群殴致死就算走运了。这就是不得体的行为。
回到“盒马招聘事件”中,那位HR明明可以用套路解决问题(简历发过来,请等消息),却偏偏“爱说心里话”,这在对方看来是一种非常嚣张的挑衅,而且是目标及其明确的“群嘲”。这种极端不得体的行为就是作死,在心里歧视无所谓,敢表现出来就要做好承担一切后果的准备。
实际上可以说,这位HR最大的错误不是歧视北京人,而是明目张胆的歧视北京人。所以奉劝这位犯事的HR和那些经常作事不得体,还自己为“耿直”、“诚实”的人:藏好你的歧视,别作死。
2018.07.06
网友评论
现在还有招聘一些保姆啊,月嫂啊,招聘信息上就明确标准,不要河南人东北人。这种算不算歧视呢?我感觉算,不能一概而论。认识一个人,两人这样地方的人就下定论,是不是太鲁莽了。
文章金句: 无论是因为争夺利益导致的偏见,还是由稀缺导致的区别对待,都是无解的,因为趋利避害的人性不会改变,人类需求永无止境也不会改变。
文章优点:文章结构完整,热点事件——引出概念——解决方案;歧视是人天生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世龙还运用了经济学对歧视的中性词定义和罗胖的方法,你的大脑已经做到了把所学知识存放在不同的盒子里,用到随时就取出来了,你的文章总是这么有深度,也看到了你持续学习思考的巨大进步。
个人感想:这篇文章内容很客观,但有些段落,包括题目还是掺杂了一些个人感情和不满情绪,因为世龙是北京人,自然的反应吧,很理解的。
我的不同看法,这个HR之所以有歧视的原因是什么呢?一定是之前招聘过很多北京人,都不称职,文章如果加上这个分析会更好,不能一概而论,拿出更多的事实证据驳倒这个歧视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人们通常喜欢一概而论,世龙经过学习思考,更加的理性,也不会去做”愤青”啦。歧视永远存在,无法消除,就看我们怎么理解和对待。
武志红老师说过:你是一切的根源 。
在生活中其实处处都存在着歧视,只是有的人能够得体的表达,有的人完全不懂,得到的结果也就有着天壤之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