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要说的“扶老”来自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这里的“扶老”是“拐杖”的意思,《国语辞典》里给的解释如下图:

想想把“拐杖”叫作“扶老”实在太有韵味和趣味了,这个名字一下子就有了人文关怀在其中。
犹记得大四去成都旅游,在公交车上突然听到刷卡机报出“寿星卡”的那一刹那直击心脏的感觉,相比于“老年卡”的平淡无奇,“寿星卡”一定会给出行的老人带来一天的好心情吧。同样表达一个意思,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就会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这大概就是语言文字的动人之处。
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中说到:诗歌的语言具有暗示性,这是一种潜在的力量。
其实我们生活中的语言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希望以后自己能够在表达时多思考,谨言慎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