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

作者: 夏日暖橙 | 来源:发表于2024-04-03 19:18 被阅读0次

    早上在厨房做饭付,往窗外瞅了一眼,地上湿漉漉的,下雨了。看天气预报,现在正显示还在下,儿子吃完饭,跟我说想穿昨天刚到的新鞋子。

    我说:“外面在下雨,地上都湿了,你确定要穿吗?”

    “我想穿。”

    “你穿出去肯定得弄脏了。”

    “晚上我回来洗。”

    我一听,还是随他吧。毕竟这是他的鞋,他有选择什么时候穿的自由,即使脏了,他自己负责,我为什么要干预呢?

    也幸好我没强行干涉,给予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从阿德勒课题分离来讲,选择穿什么衣服什么鞋,这是他的课题,父母应与孩子做好课题分离,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

    他小时候,很多时候都是我为他做选择,比如天气冷暖添衣减衣,孩子不知道该怎么选择穿合适的衣服,我可以为他决定。

    但现在他大了,冷暖自知,他的生活经验丰富了,也知道自己要穿多穿少,他有权选择自己穿什么衣服什么鞋子。我如果再习惯性地干涉,就会造成亲子关系紧张,制造矛盾。

    我今天差一点干涉了他的选择权。

    这让我想起最近在网上看到的火锅点餐事件。看到一篇文章,说的是一个爸爸让孩子点菜,孩子点了红糖糍粑,结果被一口拒绝。

    爸爸的理由是“点一些能涮的。”孩子不乐意,爸爸继续让孩子点,孩子说:“你说点我最想吃的。”

    爸爸反驳说:“就你自个儿乐意吃,吃不完,回回剩下还浪费。”(否定孩子的选择,还翻旧账。)

    孩子一听爸爸这样说,点菜的兴趣也没有了:“随便吧,你看着点。”

    结果爸爸不乐意了:“说好每人选一个,就差你了。”

    儿子有点挂脸了:“我点糍粑,你又不让。”

    就这样父子俩你一言我一语的,爸爸建议点小酥肉。

    儿子已经很有情绪了,说:“你爱吃你就点呗,我都行。”

    爸爸又说:”出来吃饭,别闹情绪啊,快挑一个。”

    孩子到这已经被弄烦了,菜单一扔说:“我什么都不想吃”。

    爸爸慢悠悠捡起菜单:“你这样有意思吗?不就是个糍粑吗?让你点,行了吧?”一边说着一边往菜单上打勾。

    结果孩子一听情绪崩溃了,都不想在这吃饭了,硬是要走。爸爸拽着孩子,这会长辈们都过来询问,爸爸说,非要吃糍粑,让他看点别的菜吧,偏不,还闹上脾气了。

    你看,爸爸给孩子选择权了,可又不按孩子的意见来,虽做到和善而又坚定,表面上民主,实际上还是否定了孩子的意见,在孩子闹情绪时,又把矛头指向孩子,说孩子不懂事。

    看完深有感触,这也给自己提醒,回顾以往,我好像对孩子也犯过同样的错误。看完这篇文章,我不禁反思:

    既然给他选择权,就要相信他。对于他做出的选择给予支持和肯定。就像这次买鞋子,我让他自己选,他选择喜欢的两款,让我给点建议,我说最重要的是你喜欢就好,不用顾虑其他的。

    就像今天,因为下雨天,我建议他不要穿新鞋,可他想穿,转念一想,他的鞋他做主,我有什么权利阻止人家不穿自己的鞋?我无非就是担心他的鞋子踩出去就被泥水弄脏,可即便如此,该承担后果的人也是孩子自己。

    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我们一家人去饭店吃饭点菜的事儿。先生比之前民主了,点餐之前都会问一问我们想吃什么,基本上都是我们各点一道自己喜欢的菜。

    当时女儿点了一道锅包肉,儿子想吃糖醋里脊,先生说这道菜也是甜的,不如换成……儿子还是想吃糖醋里脊。

    庆幸的是先生没有如上面那个爸爸那样,虽觉不妥,也尊重孩子的选择,点了这道菜。不过呢,在吃的时候,他自己感觉到没吃几口,就吃腻了。

    我当时安慰他,既然点了就不必内疚自责,这道菜吃不完我们打包带回家下顿吃,不是还有凉拌荣和清菜吗?

    现在想想,当时我们还是无意中说了“这道菜容易吃两口就腻之类”的话,也许是对他点的那道菜的挑剔,无意间给儿子传递他点的菜不好,会有一种内疚感。只记得儿子说,早知道不点这道菜。

    如果还原到当时,我想最明智的做法就是肯定他的选择,事实上每一种选择都会带来多或少的遗憾。既然选择了,那就接纳这种选择所带来的一切后果。把这次的选择变成最好的选择。即使不是,也至少让儿子体会到他有选择的自由。

    父母在允许孩子做自己,给他足够的尊重不仅在于给他自由选择的权利,还要避免"假民主"、“心口不一”。不违背原则的小事,在权衡他是否有足够选择的能力后,如果他完全可以自己选择,那对于他的选择无条件支持。即使遇到不如意的结果,也别埋怨,我们唯有的就是将所选择的变成最好的选择,接纳一切后果。

    相信孩子可以做一个他可以负责也能选择的人。

    如果不经意中遇到“假民主”的这种行为,也有几种做法可避免,及时消除亲子之间的矛盾。

    1、抽离,从当下的场景抽离出来。用旁观者的视角观察自己与孩子的交流。

    2、换位,把自己当孩子,假如我是孩子,我愿意被否定吗?

    3、探究,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把自己与孩子相处的行为模式的原因找出来,从原生家庭中去找。如果是因为与父母沟通模式的际代传递,那就做到课题分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选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lwgt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