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玛斯——钻石途径之内在的探索
坑洞理论 4作者/阿玛斯
译者/胡茵梦
本文摘自作者著作《钻石途径系列之一内在的探索》
第二章
坑洞理论
坑洞通常源自于童年的创伤经验。也许父母并没有重视你,他们忽略了你的根本价值,使你觉得自己是不重要的。因为你的价值没有被看见或认知,所以你和你的某个部分失去了联结,遗留下来的便是坑洞和匮乏感。
美妙的体验不会持久,除非勇敢地面对内心的匮乏
有时许多坑洞会同时显现,所以有点令人困惑。通常人们第一次加入这个团体开始探索自己时,许多坑洞会同时被经验到。内在工作的目的就是要揭露坑洞,让人们从内在来解除掉它们。我们不用外在的东西来填洞。我们可以很轻易地带给人们各种美妙的经验。我们可以冥想,进行各种锻炼,每个人都可以有很好的体验。然而这些体验都不会持久,除非他真的能勇敢面对内心的匮乏和坑洞,并且能重新经验一遍。这个过程可不是那么简单的,需要一些时间和许多的努力。经验到坑洞但不从匮乏感中产生反应,是非常困难的事,因为你会有强大的欲望想要填满它。你甚至会有一种生死攸关的感觉。
学生:今天早履我在外面吃早餐时,突然倾悟到那个女服务生补满了我好大的一个洞。
阿玛斯:没错。许多人都是靠补别人的洞维生的。各式各样的生意都在补人们的洞。我对补洞这件事并没有任何道德批判,我不认为这是一种罪,我也不认为你应该内疚或是去惩罚自己补洞的行为。有时你会补自己的洞,有时你会补别人的洞,那又何妨?我真正想做的事是去了解心中到底有些什么东西。我并不是在树立新的宗教教条:你不该补洞。
你可以从“坑洞理论”和“补洞”的角度来看待每一件事,你会看到大部分的时间你不是在补洞,就是在强忍着某个洞,再不就是突然体悟了某个真实的东西。每一时每一刻,这些事都在发生在内在工作里,你对治的洞会变得越来越大。起先你面对的是比校小的洞,接着是大一点的洞,最后你会碰到最大的洞。里面所有的东西都没了,也就是所谓的死亡。死亡一旦来临,你拥有的一切都会消失。因此最后一个大洞就是丧失你的肉体。肉体的死亡如同一个巨大的洞,“一个漆黑而暗沉的黑洞,里面什么都没有”。你一直企图以肉体来补满那个洞,但如果你能在心中放掉对肉体的执著一我并不是说你的肉体必须死亡一一那么你可能会突然见到完整的你,那个你一直想以肉体来取代的你。
大部分的人都认为他们就是自己的身体。这是我们最深的一种执著或认同,也是我们会渴求肉体享乐的真正原因。那份对肉体享乐的渴求,本身就是一个坑洞。坑洞代表的就是无法意识到真正的快乐。坑洞会存在是因为我们不再意识到本体之乐。那是一种茫然的感觉。当然,没人会相信这种事。“如果放掉了这些享受,我还剩下什么?如果不能一天吃两次可口的饼干,隔一天就做爱一次,或者不能做这个做那个,我怎么会感到快乐呢?”因此,这是需要去探索的最后几个大洞之一。
误以“假宝石”来填补自己内在工作并不是要改变你。你还是照旧做生活中该做的事,但是要对当下发生的事保持觉察。你只需要做这件事就够了。留意你的生活,试着去理解它。在过去,人们往往会选择进入修道院,放弃一切世俗的事物,专注于内在工作。然而重点并不在于拒绝所有的事物,而是要体验内心的坑洞。时间久了,上述的修炼方式便染上了道德色彩一一与外界接触似乎是不妥的事。然而这类避静活动的真正目的,本是为了让你感受到坑洞而不去填满它们,这样你オ能认清它们是怎么一回事。我记得梅尔・巴巴( Meher Baba)画过一幅图。他想要借着这幅图来说明“神”就是万事万物。为了让每件事都能圆满,它有一部分必须是空的。世界便是从那空无之中生起的。我们的知识就是源自于事物中的空性,我们必须认识这份空性,才能知道所有的事。你必须具备空性,否则你就是不完整的。完整意味着具足一切,而一切必定包括空无在内。
有关“坑洞理论”还有一件事需要说明。我早先曾经说过,坑洞是在你童年时制造出来的。婴儿时期的你什么坑洞都没有,那时你的心是完整无缺的。等你慢慢长大之后,因为和周遭的环境互动而遭遇到一些困难,于是你和你的某一部分便开始失去联结。每一次你和你的一部分失去联结,坑洞就产生了。这些坑洞又会因为你对失落感的记忆,以及与失落感相关的议题,而变得越来越大。一段时间过后,你会开始补洞。你会以错误的感觉、概念、对自己的信念以及对治环境所采取的策略,来填满这些洞。这些补洞的东西统称为人格,或是我们所谓的“假宝石”。
因此,“假宝石”就是失去了部分的自我而造成的结果。一段时间过后,我们会认为这便是真正的自己了。我们认为我们就是那些填补坑洞的东西。因为人格总企图取代真实之物的地位,所以我们要在这里花很多工夫来认识我们的人格。我们研究人格的发展,直到自己终于有能力体认到某个坑洞形成时的情况为止。
我们审视人格的每一种品质,看看它是在什么时候丧失的,而结果又是什么。有时一连串的品质都会失去。举例而言,假如你失去了你的力量、意志和爱,它们就会形成一个个的坑洞。因此,心理学所有的观点几乎都可以建筑在“坑洞理论”之上,这便是人格心理学或有关这假宝石的心理学。
学生:我发现每当有人看我的时候,我都会感受到心中的坑洞。我似乎还没强壮到可以安住于其上,而不以慌张、渴望、自我貶护来补这个洞。我很快就会认同这些感觉。以史直接的方式来体验这当是否就是我们所要下的工夫?
阿玛斯:没错。这便是我想说明的道理。我们的工作就是要体验这些感觉,学着与它们共处,而不企图以别的东西来补洞。有时你会不自觉地补起洞来,所以人格才会被称为“自动化反应”,因为它是机械的。一段时间过后,所有事情的发生都会变得自动化,你连自己正在补洞都无法察觉了。
学生:要如何才能将这个过程减下来?是不是只能看着它?
阿玛斯:是的。当你对自己正在补洞的情况还稍有觉知的时候,就要立刻看到它。如果能制止自己去补洞,会是很有帮助的事。你不妨设定一个目标:“接下来的两个礼拜,我要停止从外界取得肯定。”或者“每当我想从外界得到肯定时,我就要观察这个倾向而不试图改变什么。”这是另一种做法。我们这里所进行的内在工作就是要对治这些议题。今天我们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看它,这么做也许能带给你某种了解、促使你成长。人格的行动可以分成两端。一端总是企图逃避坑洞,趋乐避苦;这是一种自动化反应。人格的另一端则永远想把暴露出来的洞填满;这也是一种自动化反应。每当你失去一种本体的品质之后都会留下一个洞,而你的人格又会自动地想拿外在的错误品质将它填满。
大部分的时候你所认同的都是那想要补洞的企图,因此你不认为自己可以不做这件事。每当你觉得沮丧时,就会试图从别人那里得到赞美,否则又能怎么办呢?真的,这确实是大部分人的想法。如果你觉得自己不可爱,那么就去找一个认为自己很可爱的人吧!这种模式往往是根深蒂固的,你几乎不可能改变它们。
坑洞理论 4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