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绩效使能:超越OKR》一书时,首先被吸引的章节就是OKR经典十问,习惯由问题带动阅读,所以从此章节开始阅读本书,有所收获,分享给大家。
image.png本章开头,作者况阳阐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方面,无论是主管还是员工,对传统绩效管理恨之入骨,但另外一方面,对新的OKR又充满质疑。由此现象,恰好印证了谷歌开展绩效管理变革时,其首席人才官拉斯洛·博格所说的话:
每一次我们对谷歌的绩效管理体系做出改变的时候,都会遭遇两个不证自明的真理:
(1)没人喜欢当下的体系。
(2)没人喜欢改变当下体系的提议。
由此,引出了OKR经典十问:
-
Q1:OKR有何价值,为什么要开展OKR?
答:OKR可以解决传统绩效管理方式所存在的“目标刷新不及时”,“绩效管理周期和业务周期严重脱节”,“过于形式化”等问题。 -
Q2:OKR为什么能带来你们所说的这些价值?
答:基于OKR的四大特点,敏捷开放、公开透明、自下而上、评价解耦 -
Q3:如何在目标制定环节实现激发,如何激发员工设置富有挑战的OKR?
答:首先,OKR一定要全公开,公开带来围观效应,围观导致承诺。其次,告诉员工最恰到好处的挑战水平是实现可能性为50%的时候。一方面让员工看到为之一搏的可能性,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挑战的乐趣。第三,KR要可量化。最后,一定要反复强调,OKR不用作考核,同时用事实证明这一点。 -
Q4:如何激发员工自主思考,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答:根据期望理论:激发效果=目标价值×目标实现可能性。一方面**要帮助员工时刻思考目标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挑战需要氛围,需要识别出主动性和积极性都非常棒的员工,通过他们的带头作用带动整个团队形成良性氛围。 -
Q5:如何保持激发的持续性,而不是一次性工程——目标制定了就完事了?
答:首先,始终要让员工意识到这是他自己的目标。其次,要时刻利用围观的效果,把员工的工作成果让他自己实时呈现出来,让员工知道自己的目标以及目标进展会被所有人关注,通过“同侪压力”,激发员工对比挑战的意愿。 -
Q6:我的团队是否适用OKR,OKR的适用场景是什么?
答:团队要求:工作本身是有趣的,或者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另外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是人为注入的,可以适度地注入工作的意义。
通过OKR准备度评估模型来评估团队开展OKR的准备度,模型包括:业务不确定性程度、管理成熟度、员工成熟度三个维度。 -
Q7:OKR与传统绩效管理有何异同?
答:OKR是基于内在动机理念的,是发展导向,而传统绩效管理是基于外在动机理念的,是评价导向。 -
Q8:评价解耦后,员工会不会更加不关注目标达成了?
答:只要工作本身是有价值和意义的,那么它就具备调动员工兴趣和参与的能量,然后再通过自下而上目标制定,并公开员工目标,过程中不断和员工发生互动,员工一定会不断推进目标向前。 -
Q9:业界认为OKR得分0.6~0.8最合适,是否会导致大家以该值为牵引区间去打分?
答:只要不考核,团队成员就会敢于去制定挑战目标,并实事求是地评估,这个评分也只用于他的自我改进,更高的挑战目标会牵引自己有更高的追求,从而取得更大的成绩。其结果体现在个人能力的提升以及个人在市场中的价值提升。0.6~0.8分只是谷歌基于自身的实践总结出来的一个经验值。 -
Q10:解耦后考评怎么操作?
答:考评看的是贡献。实施OKR的团队在进行绩效评价时,不再逐条目标去审视完成情况,而是让员工直接陈述其实际贡献,然后以此作为输入进行绩效评价。通常,OKR会配合同行评议一起实施。
个人思考,OKR在中国落地实施的难点如下,难点排列有顺序:
- OKR本身是反人性的,人类的本性是追求快乐,逃避痛苦,大多数人不愿意设定也不想为自己设定有野心有挑战的目标
- 企业普遍缺少伟大的愿景,缺少理想,太追逐金钱
- 企业的员工收入相较业内平均水平,是否达到没有物质激励,员工也可以为OKR奋斗
- 我国控制型企业居多,基层员工缺少话语权
- OKR要求人员素质都非常高,尤其是自驱型人才的要求
- 企业是否允许全员透明分享OKR
- HR本身的能力难以支撑OKR的实施要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