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落花与秋风》笔记5
两个杜甫
1.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
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渚: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
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2.赏析
古代诗人很喜欢登高,登上高山、登上高楼,这些场景经常被写进诗里。
但登高有时候也像一个放大镜,像我们前面讲过的黄昏、月夜、暮春、深秋这些时刻一样,它会放大你原有的情绪,会加剧个体的孤独感。
(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宋代的罗大经在《鹤林玉露》里面提出这一句诗里有“八悲”:
“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
这一联是整首诗里情感密度最大的,但这两句把情绪全都说出来了,反而产生不了那么动人的力量。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为什么是“来”呢?因为江水在古代的同义词是时间,“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其实是在写死亡,他在写死神不断地向他走近,他在写死亡对他的压迫感。
而他最终无可避免地会踏入时间的河流,被抹去在世上的踪迹。他用的是“来”,这个“来”是一个带着方向的动词,也带着重量,是时间的压力。
3.诗文背后
这首诗里面的感慨很深,是一个人在历尽沧桑之后对生命的感慨,不是那种摆弄字句的伤春悲秋。
杜甫在年轻的时候写的是《望岳》,他说的是: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从《望岳》到《登高》,可以看到一个人人生轨迹的变化。他年轻的时候“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他说我一定要登到泰山最高点上去,我要看到这个世界在我脚下变小。这时候的杜甫豪情万丈。
《孟子》里记载: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孔子登到东山,就觉得鲁国很小了,他登上泰山之后,觉得天下都很小了。
可是,《说苑》和《孔子家语》记载了孔子在另外一处登高的心情。他带着他的几个学生登上农山,他说:
“登高望下,使人心悲。”
我们会发现这个世界上有两个孔子。同时我们也会看到,这个世界上有两个不同的杜甫。
景、物不会变,但是,人的心境会发生变化:到了晚年的时候,是“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登楼》),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古代很多诗人“登高望下”,都会感到悲伤。因为“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
因为登到高处的时候,你会发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你看到天地悠悠,不自觉地就“怆然而涕下”了。
这种心理,这种感觉,是古今相通的。诗人登到高处的时候,他会发现,在天地之间,自己是如此渺小的一个个体,而自己终将被历史的河流吞没。
时间不会为任何人而停留。他同时会发现,自己面对的山川草木,它们是永恒的,它们永远存在在那里。
因此“登高望下”而产生的“悲”,往往是短暂的人生面对永恒的自然而感到的悲,是有限的个人面对无限的宇宙而感到的悲。
欢迎阅读+点赞,我是平原雪,爱阅读,爱写作,爱分享,以我之笔,书写生活与梦想。
如果你愿意坚持在简书深耕写作,可以点击下方蓝色字体开通简书会员。
平原雪邀请你免费开通简书会员
开通后简信我,领取旗下会员福利,进简书写作社群,参加各种有奖写文活动(自由选择)!
我旗下会员点此链接续费,可以简信我领取续费奖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