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高山流水遇知音

高山流水遇知音

作者: 壶上春秋 | 来源:发表于2017-08-26 15:30 被阅读0次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我想大家早已耳熟能详,但其中曲折,恐非每一个人都能娓娓道来,我们来一起从典籍的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俞伯牙出生于楚国,却在晋国官运亨通,身为士大夫,是上层人士;钟子期一直生活在楚国的乡下,过着隐居的生活,平民一个。在等级森严的古代,不要说着两个人能成为知音,恐怕认识都很困难。这段千古佳话的源头在于一次并不完美的偶遇。

    话说俞伯牙奉晋国国主之命前往楚国出使,在归程的路上,遇上暴雨,便停船靠在岸边,那天是中秋之夜,雨过之后,天空晴明,皓月当空,清风自徐。伯牙不禁有所感怀,抚琴一曲,突然间,琴弦断了,伯牙很是吃惊,以为遇上刺客或者盗匪,赶忙令人下船搜查。这时,在岸边躲雨的钟子期就应声回答自己乃碰巧打柴躲雨之人。伯牙的反应耐人寻味:“山中打柴之人,也敢称‘听琴’二字!此言未知真伪,我也不计较了。左右的,叫他去罢。”伯牙根本不信钟子期的回答,认为打柴之人能“听琴”简直天方夜谭,琴,是上层人士的高雅圣物,岂是贩夫走卒能听懂的?这是当时上层人士的普遍心态,放到现在,也不无道理。而钟子期的回答则是令人一惊:“大人出言谬矣!岂不闻‘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大人若欺负山野中没有听琴之人,这夜静更深,荒崖下也不该有抚琴之客了。”有理有据,辩解有力,以稍讽的口吻有力地回击了伯牙。这里可以看出钟子期的口才了得,思维活跃,言语把握很有分寸,绝非普通的樵夫。

    正因为钟子期的机智回答,俞伯牙才来了兴趣,叫钟子期上船,见一见这个有点狂傲的樵夫的真面目。又问道自己所弹的曲子内容和含义,如果说偶遇一个有点口才的樵夫还是有可能的话,那能说出琴曲内容的话就不可能是偶然了。而钟子期的回答则是很精妙:“小子若不知,却也下来听琴了。方才大人所弹,乃孔仲尼叹颜回,谱入琴声。其词云:‘可惜颜回命蚤亡,教人思想鬓如霜。只因陋巷箪瓢乐,……’到这一句,就断了琴弦,不曾抚出第四句来,小子也还记得:‘留得贤名万古扬。’”从这里可以看出,钟子期不但能听懂琴,而且对琴曲如数家珍。到这里,伯牙才另眼相看,以为遇到一个隐士,邀请到船上一起把酒言欢,抚琴弄曲。

    当钟子期到船上的时候,显出樵夫的真面容时,伯牙又有点不乐了,本以为遇到一位隐于乡野的高士,哪里知道钟子期是个实打实的樵夫,言语举止颇为不礼,这也是上层人看下层人的普遍态度,阶级摆在哪里,纵然涵养有加,不知觉也会流露出轻视之意。反观钟子期,不慌不忙,将蓑衣、斗笠、尖担、板斧,俱安放舱门之外,脱下芒鞋,骊去泥水,重复穿上,步入舱来。礼到位,谦到位,不卑不亢,举止有度,已然一位君子。两人既见,一坐一站,一官一民,并没有把酒言欢,也没有抚琴鼓瑟,伯牙还是不信眼前的这个樵夫,又以琴理考究钟子期。钟子期也不懊恼,对答如流,甚至超出伯牙的意料,让伯牙刮目相看,我们且看他是如何理解琴理的:

    此琴乃伏羲氏所琢,见五星之精,飞坠梧桐,凤皇来仪。凤乃百鸟之王,非竹实不食,非悟桐不栖,非醴泉不饮。伏羲以知梧桐乃树中之良材,夺造化之精气,堪为雅乐,令人伐之。其树高三丈三尺,按三十三天之数,截为三段,分天、地、人三才。取上一段叩之,其声太清,以其过轻而废之;取下一段叩之,其声太浊,以其过重而废之;取中一段叩之,其声清浊相济,轻重相兼。送长流水中,浸七十二日,按七十二候之数。取起阴干,选良时吉日,用高手匠人刘子奇制成乐器。此乃瑶池之乐,故名瑶琴。长三尺六寸一分,按周天三百六十一度;前阔八寸,按八节;后阔四寸,按四时;厚二寸,按两仪。有金童头,玉女腰,仙人背,龙池,凤沼,玉轸,金徽。那徽有十二,按十二月;又有一中徽,按闰月。先是五条弦在上,外按五行:金、木、水、火、土;内按五音:宫、商、角、徵、羽。尧舜时操五弦琴,歌‘南风’诗,天下大治。后因周文王被囚于羡里,吊子伯邑考,添弦一根,清幽哀怨,谓之文弦。后武王伐纣,前歌后舞,添弦一根,激烈发扬,谓之武弦。先是宫、商、角、徵、羽五弦,后加二弦,称为文武七弦琴。此琴有六忌,七不弹,八绝。何为六忌?一忌大寒,二忌大暑,三忌大风,四忌大雨,五忌迅雷,六忌大雪。何为七不弹?闻丧者不弹,奏乐不弹,事冗不弹,不净身不弹,衣冠不整不弹,不焚香不弹,不遇知音者不弹。何为八绝?总之,清奇幽雅,悲壮悠长。此琴抚到尽美尽善之处,啸虎闻而不吼,哀猿听而不啼。乃雅乐之好处也。

    到了这里,就是一般人也知道钟子期不是一个普通的樵夫了,对琴理解深刻到位,对典故也是信口拈来。可伯牙还是不相信子期,以为不过是这个樵夫的记性比较好,于是现场抚琴,来考一考这个看似很牛逼的樵夫,打压一下他的气焰。于是就有了伯牙抚琴意在高山,子期赞曰:“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抚琴意在流水,子期赞曰:“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此两句一出,伯牙彻底相信了子期,遂结为兄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钟子期的文化底蕴是相当的深厚,对琴的认知似乎不在伯牙之下。这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当然还没有结束。

    伯牙惊讶于子期的才智学识,想让子期出仕,子期以赡养父母为重,轻视仕途,让伯牙很是惊讶,并大赞子期的孝道。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伯牙需要回朝复命,并约定来年中秋再见。哪里知道到了来年,当伯牙来到那个去年停船的地方等待子期,等到的却是一座新坟,而且就在停船的地方,让伯牙始料不及的是子期的死因竟然是自己的无心之语。从这里可以看出子期重孝,重义气,守信用,即便是死了,也要葬在与伯牙相识的地方,来迎接伯牙,不负誓约。

    我们可以想一想,一个重孝道,信守诺言,举止有度,不卑不亢,学识丰富,精通琴理,才智异人,思维缜密的钟子期,怎么能让俞伯牙不满意呢?遇上这样的人,不深交绝对是一大损失。而伯牙也不赖,放弃了门第之差,放弃了阶级之别,与子期深交,听闻子期因诺言因自己而死,悲而摔琴,从此不再抚琴,并辞官赡养子期父母,如同亲身一般。

    高山流水遇知音,也许开头并不精彩,也许结局并不完美,但这里面包含这两个人至纯至真的情谊,为琴而遇,为义而死,为情而感动你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高山流水遇知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mam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