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真真假假之辨

真真假假之辨

作者: 期待那个我 | 来源:发表于2018-06-14 21:33 被阅读0次

    真寒假热,亦称阴盛格阳,是指阴寒之邪壅盛于内,或阳虚阴盛,逼迫衰极之阳浮越于外,阴阳不相维系,相互格拒而表现出疾病本质为寒证却又见“热象”的病理状态。℡真寒假热的阴盛格阳中的阴盛不仅仅为体内寒邪壅盛的实寒之证,也可以为阳虚极而表现出阴相对偏盛的虚寒之证。课本上为我们举出的真寒假热的例子都是极为典型的阳虚极的虚阳浮越证或戴阳证等虚寒性病变发展至严重阶段时的情况。但是真寒假热之证并不只存于危重病候之中,郭立中教授便在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真寒假证在慢性杂病尤其是久治不愈的疑难杂病中普遍存在。因此如何能够在临床应用中更有效地将真寒假热证鉴别出来对于中医学生而言尤为重要。

    1.症候不定性

    真寒假热证候的产生是由于阴盛逼迫肾中元阳外出所致,其元阳发泄之处往往“随人身脏腑经络虚处便发”,发无定位,亦无定症,所现火形往往与外感阳证同形或酷似阴虚火旺,所以真寒假热的证候表现极具迷惑性。

    2.症候间的自相矛盾

    虽然真寒假热在临床中寒、热象均会表现出,但此时所表现出的热象是为假热之象,实则与真热之象有所差别。譬如病人虽自觉身热,但却欲近衣被,并伴下肢厥冷、触之胸腹无灼热感;面色红赤,却不似真热般面红耳赤、面目通红,而是颧赤如妆或者位置游移不定、时隐时现;口渴不喜喝冷饮,相反爱喝热饮;咽痛,但不红不肿;舌苔虽见明显热象之黄黑,却又多津液;脉浮大而数,但按之空虚无力,无根……所以,鉴别真寒假热证的最重要一点是抓住“假热”这一矛盾来灵活鉴别,这也是区分真热与真寒假热的重要依据。

    3..症候的分布特点

    由于真寒假热的病机是阴寒内盛,逼阳于外,不能内敛而致虚阳浮越。故不可以单从症状的寒多热少、热多寒少,寒重热轻、热重寒轻来机械鉴别真寒假热证。因为真寒假热证究其是因为阴阳格拒而成,是故典型的真寒假热之证在整体症状上寒热分布上有明显的独立性,即“热自为热,寒独为寒,或上热而下寒,或外热而内寒,抑或有下热而上寒。”℡如口干口苦,面赤如妆,头晕目眩,舌红生疮,却见下利清谷,腹部冷痛,腰膝酸冷,小便清长的上热下寒的现象。

    4.从体质和病因找帮助

    若素体阳虚之人或久病之人,感受外邪之后,由于正气不足与外邪交争处于下峰,受损加重,导致机体阳虚更甚,则更易出现阴盛阳虚之证。如平素便身体消瘦,疲倦怕冷,不耐劳累,尿频清长,食生冷则易腹泻者,身体出现热象时,则多为真寒假热之证。

    若患者有习惯性地熬夜、进食生冷等,则出现热象之后,也极有可能为真寒假热之证。

    5.总结

    临床上的鉴别真寒假热证便是灵活地运用中医尤为重要的辨证观念,通过四诊合参,去假存真来进行有效的鉴别。若不能够仔细观察,谨慎斟酌,而忽视临床中出现的热象矛盾,热寒均见的现象,只注意到病人表现出的明显热象,予以病人以清热泄火或滋阴降火之药,无疑于病人是雪上加霜,进一步伤损病人的脾肾阳气,使得病情迁转难愈,甚则向危重病候发展。所以孙思邈才在《大医精诚》中有所感悟“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真真假假之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meu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