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在马绍文老师的指导下,我认真研读了陶西平先生所写的《沉浸于求索之中》,陶西平先生的教育思想深深的启发了我,他的教育情怀深深的打动了我,今天,我就家庭教育这个板块的学习谈一谈自己的感悟。
每一个人心中都希望有一个港湾,那就是家庭。在一切都高度社会化的今天,家务活可以请人来帮忙做,但没办法请人来做孩子的爸爸妈妈。教育子女是父母的天职,是任何人无法代替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的父母把子女的教育甩给自己的父母,自己忙事业,忙赚钱,忙着打麻将等,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做法给自己孩子的成长和家庭的未来留下了隐患。通过这次研读,结合本人的家庭教育,对现实的中的父母,至少是当今的中国父母,觉得亟待学习和思考。
一、家庭教育在所有教育中一定是最最重要的
李镇西老师曾多次强调:“学校教育很重要,但无论怎样重要,都只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这次通过研读《沉浸于求索之中》的家庭教育的内容,越发觉得李镇西老师这句话的道理所在。
生活中不难发现这样的现实:一个孩子彬彬有礼、待人真诚、懂事孝顺……别人在夸奖的同时,第一反应就是“这是谁家的孩子?家教这么好……”绝对不会去想:这是哪个老师教的孩子啊?哪个学校的孩子?同理,一个孩子学习一塌糊涂,品行拙劣,做事丢三落四,性格顽固不化……别人在厌恶的同时,脑子里的第一反应依然是:这是谁家的孩子?教养这么差……
不难得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这是当今中国父母要弄清楚的首要问题。
二、“父母”这一角色一定是需要持续学习的
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受到的环境影响、受到的教育历程都会沉淀为我们的思维方式,或者说凝结为我们的思想理念,至少是成为我们做父母的“经验”。但事实上,社会不断的发展变迁,人的生活、思维方式、接受的来自外界的信息,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把自己的成长经历与孩子的成长做对比,或者说把对自己人生的期望,转嫁到下一代人身上,希望自己的没有实现人生愿景能在下一代的身上得以实现。这也是每一个人不得不承认的固有的特性。
人的这一特性事实上是不科学的,我们只有意识到这种不科学性,我们才会有意识的去避免。也只有认识到这样的不科学性,我们做父母的也才会去学习,去思考。
此外,“相当然”也是人的特性。什么意思呢?凡事我们都会在心里边有个设想——我认为是这样的、我认为应该这样干……这跟科学研究是一样的,在科学研究里最初的“想当然的设想”叫做“假设”,只不过在科学研究里提出假设后,后面一定有验证的过程。但在现实中的家庭教育里,这个“假设”一般也就直接成为自己家庭教育的“真理”,很难有后面的“验证”过程。
父母首先要能意识到这些常识,也才会去主动的学习和思考有关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
三、现实社会更需要父母不断的学习和思考
这里说的“现实社会”,主要是说现在都是“少子女”,甚至是“独生子女家庭”这一社会现实。书中也指出,过去的“多子女家庭”,父母可以用养育老大的经验来养育老二,用养育老大、老二的经验来养育老三……但现在不一样了,虽然三孩政策已经放开,且不要说没有多少人能生三孩,就即便生了三孩,也不能叫做“多子女家庭”,因为社会发展,人的要求不一样了,教育子女这件事上我们自己不容许自己“彩排”“预演”。
那做父母的只提前学习,把别人的经历和经验,转化成自己的育儿经验,有效规避前人“踩过的坑”,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证在家庭教育上的“一次成功”。
这里说的“提前学习”,意思就是准父母就得学习婴儿的养育知识;婴儿期的父母,就得赶快学习少年儿童的养育知识;当我们的孩子还在上小学的时候,可能做父母的已经需要掌握青少年的养育之道了……
所以,我们所处的这个伟大时代,决定了我们做父母的,特别是当今的中国父母更要加强家庭教育方面的学习和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