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出的礼貌
有一位朋友讲述了一个故事。
他去同事的家里拜访。同事走在前面去敲门,他跟在后面。同事家的门用很大的力从里面推搡而出。同事反映比较快躲过了门,而他在下一个台阶,有惊无险。走进同事的家里,刚开开门的孩子好像不欢迎或者是不认识的样子站在门边。同事提示孩子,“这个孩子怎么呢?叔叔到家,怎么不带一声招呼呢?”这个孩子思索了一会儿,然后问了一声好,然后就躲到了房间。可能,同事在房间里特意说了一下,一会儿这个孩子走出来的时候,显得非常的热情,特别的懂礼貌。不过,这种礼貌显得非常的虚假,给人一种特别不舒服的感觉。
这样的情景在很多的家庭会上演,孩子不愿意主动和客人打招呼,不会招待客人。这个问题并不是孩子的问题。我们很多的家长并没有刻意的教过孩子这些常识性的礼节。家里面来了客人,应该如何的问候?然后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动作?家长和孩子就如何和客人打招呼的问题刻意进行多种话术的训练。遇到熟悉的,而且知道称谓的人是如何的称呼?遇到相对陌生,不知道如何称呼的人该如何打招呼?只有孩子训练过或者见过同伴如何处理这样的事情,才会做的更好。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亲戚之间走动的比较少,相互问候的礼节接触的比较少,根本没有这个能力。还有,家里来了客人,除了打招呼之外,作为孩子应该做些什么?在什么时候离开客人,把空间和时间交给家长?这个也需要家长的刻意的训练。家长平时不做这些训练,等到家里有了客人之后,却对孩子的表现不满意。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可是这个学习必须有对象,否则都是无稽之谈而已。作为家长,面对这些问题,可以和孩子一起制作一个客人来家的问话清单和招待客人的清单,这样孩子面对客人的到访会得心应手的应付。孩子的问题背后隐藏着家长并没有给孩子专门做过这个方面的训练,却要孩子天生就要懂这个事情。
很多孩子把精力用在学习上或者兴趣爱好的培养上,没有时间拓展同伴的关系。这样让孩子不清楚该如何和别人真正的交往?而且我们大多数的教育方式是一种伪装的教育。比如学生的问候,不是学生发自内心的问候,而是为了一种规范礼仪强制学生去这样做。虽然学生表面上看到师长都会恭恭敬敬,但是背后却是无比的讨厌。礼貌是一种强迫下的选择,而不是发自内心。长时间的这种压抑,让孩子学会了一种阴奉阳违的处事方式。只要能够做出家长想要的样子,就会得到家长的认可,就会找来不必要的麻烦。孩子从来都没有从内心理解礼貌是什么?如果没有家长和老师的强迫,孩子可能会放弃礼貌。我们需要反思礼仪教育的失败,让学生只是学会了伪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