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国风水历史发展的故事

中国风水历史发展的故事

作者: 90ae574595ec | 来源:发表于2020-05-18 11:07 被阅读0次

风水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代文学家、书法学家郭璞撰《葬书•原著》(下称《葬书》),其云:“葬者,藏也,乘生气也”。

所谓“葬”,就是埋葬,指阴宅。“藏”,是隐匿、暂避、暂息、收藏的意思,指阳宅。

所谓“生气”,《葬书》云:“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 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

又云:“五土四备,土者,气之母,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

简单的说,“生气”就是阴阳气,它是发生、发展、运动变化于地(球)中的(行乎地中)。噫噎到地表外面成为风,上升为云,下降为雨。是生发万物的一种气。

它的组成是五土(古人把元素归纳为金水火土木五类)和水的混合物(土生气,气生水)。

因此,阴宅和阳宅都要“乘生气”。

《葬书》又云:“气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谓之风水”。

那么,“使生气聚而不散,行而有止”的“使”就叫做风水。“使”,必须采取措施,什么措施呢?就是建筑。

古人“构木为巢”,即是原始风水,也是原始建筑。因而“风水者,建筑也。建筑者亦风水也。二者一也。”“风水”一词即源于此。

唐代高官杨筠松,为了打败蛮人,写了一部有关风水的《灭蛮经》,当时广为留传。后来,他的弟子又写了一部名为《龙水经》(又名《青囊经》)的风水书。而以《葬经》为首的这三部书,则是后世研究风水的鼻祖。

汉代重视孝道,墓葬讲求奢华,所以风水理论备受重视,并逐渐扩展至其他类型建筑的选址和建造方面。

两宋至元明,文化中心南移,从而使得这种观察地形的学问有了实际意义。

明清时期,风水理论的应用就更广泛了,北京紫禁城和天坛,以及整个北京都城的建设,都很明显的运用了风水理论。

风水术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影响相当深刻,翻任何一部明清时期的府志、州志和县志,都不难找到与这座城市有关的风水记载。

从某种角度看,中国古代大多数城市的位置都可以说是在风水理论指导下选定的,风水理论可以看作是古代的聚落区位理论。

在6世纪,一个意大利传教士来到中国。作为传播东西方文化的使者,他一方面把西方的几何学、医学带到中国,让中国人大眼界,同时他也把中国的文化传播到了西方,其中就有风水。这个人叫利玛窦。

风水第一次被介绍到西方,就是通过他的一本书——《基督远征中国》。这本书后来被国人译为《利玛窦中国札记》,隐去了文化侵略色彩。

书中,利玛窦对中国的风水术有大段的描写和评论。他写道:“把一个家庭的安全、荣誉甚至生存都取决于诸如门要在这一边或那一边,雨从左边还是右边流入院子,或窗子设在这里或那里,房顶哪一个要比另一个高等细节。有什么能比这更荒唐呢?”

于希贤说:“利玛窦把中国的风水、中医这些凡是西方基督教教义所不能理解的东西,一概打成野蛮、落后、迷信。”

从此,风水也就成了异教徒的一种“迷信”表现,在西方世界受到了一系列的宗教性批判。

17 世纪以后,基督教在欧洲世俗世界逐渐走向衰微,取而代之的是“科学”。人们把一切赞美之辞都给了科学,以科学的工具对大自然疯狂开采,而对于先人在造化面前表现出来的谦卑和妥协不屑一顾。

中国近代以来,尤其是“五四”以后,中国人全力以赴地向“赛先生”学习。

凡与当时西方科技话语不合的传统学术,都会被轻蔑,甚至打成封建迷信,典型如中医。至于风水,更视以“文化糟粕”,遭人摒弃。

到了 20 世纪 50 年代,西方工业发达国家遭遇了“三 P 危机”:“人口爆炸”(Population)“环境污染” (Pollution) “资源枯竭”(Poverty)。

面对这些问题,人们自问:人类的文明是否还有其他的发展道路?于是,有相当一部分西方学者把目光投向了“神秘的”东方文化。

在这个世界潮流下,以“天人合一”著称的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学术界的追捧,同时,过去曾被打入冷宫的风水,和中医一道,又重新被一些人发现了价值。

风水的“重新发现”,在英、美、俄、法、德、日等很多国家,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也引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的重视。

1995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协同发展大会”,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于希贤被邀去讲中国风水。他讲的题目是:风水,中国的和谐文化。

北大资源学院易学教授王济权说,“这二十几年来,我亲身感受到了风水在中国内地的复苏。”

上大学时, 他读的是城市规划专业,那时他对风水就已经很着迷了,但是“不敢明着学,只能偷偷看书”。

当时他梦想着,“有朝一日在大学里,风水能明正言顺的走进课堂。”

三年前,他的这个梦想变成了现实。

王济权出身易学世家,从事了二十几年的风水研究,做过不计其数的案例。每当在课堂上有学生问起这个问题,他总是说:“我们还是回避‘迷信’和‘科学’这样的字眼吧。”

“你说风水是迷信,我肯定不承认。但你要说它是科学,凭我掌握的这点自然科学知识,又太微不足道了,确实无法用科学解释风水。”

王济权谨慎的表达了他对风水的度:“我既不承认它是迷信,也不说它是科学。但我认为,它既然存在,就是一种道理。而且应当加上一句,是存在,并且被验证是正确的。”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于希贤,从上世纪 80 年代就始在北大讲中国古代风水。

他时常会接到电视台的邀请,请他去参加电视辩论,对此,他的度是“一概拒绝”。在他看来,风水的科学与迷信之辩 “真是无聊”。

他认为,攻击风水的人应当首先把风水的基础书籍看下来,弄清楚什么是风水。“脱离这个,说风水是科学还是迷信,这种简单的思维是不行的。”

对于迄今为止以科学的名义对风水的批判,徐韶杉认为:“相对于把风水妖魔化,把科学神化带来的危害更大,因为大家无意识的认为这个东西是对的,忘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宗 “奇特的官司”曾在易学风水网站上流传,标题很有趣:“美国法律为风水撑腰‘天斩煞’揭秘”。

天斩煞

讲的是几年前美国人打的一场官司:一天纽约曼哈顿的罗斯小姐经过两幢大厦之间时,遇上“天斩煞”,被猛风吹倒摔伤,于是便状告建筑师,结果获得了 60 万美元赔偿。

“天斩煞”是风水中一种形象的说法,形容为天公劈斩造成的不利情况。具体地说是指两座较高的建筑物之间形成的一条小巷,对着它,就遭殃!

风水中强调“山环水抱必有气”。山,如不呈环形,并且有几条山平行排列,就叫做川。风水学发现“山川为破败之地”,实际考证,凡正当山川,绝无人烟,更无城镇。

“天斩煞”在两楼间造成的小巷,实际成了人造山川,因风大气散即成为人造破败之地,属于刚烈之符,于事业和健康都不利。

目前,“天斩煞”已经被科学所解释,它的科学名词叫“窄管效应”。实验证明,“窄管效应”可使3级风增大到8级风。

这个案例被一些易学风水人士引作“风水可以被科学解释”的一个证据。但是在风水中,能够像“天斩煞”这样被科学所解释的毕竟太少了。尽管也有不少风水界人士不断的尝试用科学这把钥匙去解风水的秘密。

徐韶杉认为,在建筑风水方面,古人对人居环境选择、营造、调适方面的经验总结,完全可以被科学所解释,就像“天斩煞”。

他认为风水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建筑风水,一个是风水文化,而建筑风水“完全是科学的东西”。

他说,建筑风水有三个要素:人、建筑和自然环境。建筑风水完整的概念是人、建筑与自然环境在时间与空间上合理排布的一门技术学问。

“风水好不好,考虑到气象、地质、地貌、生态等因素。从这个层面上看,风水没有任何迷信可言。”北大资源学院易学风水教授王济权相信,风水终是可以用科学去解释的。

他举例说:“比如这个墙角,古人叫‘墙角煞’,其实就是一种场。万事万物都是有气场的,本身是有能量的,它也有。

人长时间面对它,会导致心神不宁,影响到身体。但古人认识问题的能力有限,说它是墙角煞,认为这里有鬼有神,因为他们没有更合适的名词来解释。”

墙角煞

风水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一个事实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是风水师发明的,你能说风水师不讲科学?

拿近的来说,广东开平碉楼的申遗成功,负责人明确表示,雕楼的布局是按中国传统风水文化理念设计的。

广东开平碉楼

王济权认为风水之谜应该和科学家一起来探讨。“但现在两方谁也不服谁,科学家说风水是迷信,风水师说科学家不懂风水,谁也不和谁交流。”

“风水可以通过实践来检验,而且不怕实践去检验,迟早有一天,风水之谜能被解。”风水界人士强调,对待风水问题,应实事求是。

风水的核心是倡导人与环境的和谐,但风水在自身发展中没有跟上新知识的发展,掺杂了迷信。

因此,中国文物协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理事高友谦在《中国风水文化》一书中指出,对于风水,“该批的要批,该禁的要禁,该继承的也要继承”。

来源:益风说

作者:许联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风水历史发展的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mfuo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