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是因为已经悲观到了绝望之后,作出的最优选择。
前几天看了一部印度电影《老爸102岁》,讲的是一个75岁的老人,有一位102岁的老爸,两人一起生活。儿子已经接受了自己成为老年人的事实,按部就班地过着老年人的生活,洗澡不能超过15分钟,否则就感冒;房间贴满各种便利贴,提醒自己不要忘事;定期去医院体检……
![](https://img.haomeiwen.com/i2042648/6225f2b4ef6a51fd.jpg)
但是这位75岁的老人还有一位102岁的父亲,满头白发,满脸白胡子,却有着20岁年轻人的心理,对生活充满了好奇,整天去世界各地旅行,不看医生,不陷于回忆,他还要打破一位中国老人创下的长寿纪录,活到116岁,他说这很简单嘛,只需要再活14年就行了。活的开心一点,积极向上一点。
![](https://img.haomeiwen.com/i2042648/711c95095fd8ca98.jpg)
但是有一个条件,就是得让自己那个丧儿子离自己远一点,因为他的老年人心态会影响自己的心态。他给儿子提了个要求,必须改变心态,否则就把他送到养老院去。
儿子为了不被父亲送到养老院,开始按照父亲的要求改变心态,完成父亲布置的各种奇葩任务,最终在经历了各种回忆、幸福、希望、失望以后,才明白了一切都是父亲的良苦用心。
原来,这部电影表面是一个想长寿的老爸嫌弃儿子太丧的故事,背后却是一个老父亲临走之际,因放心不下儿子,想尽办法来改变儿子心态的故事,并没有什么长寿老人,也没有什么天生乐观,包含着一位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那句“我不能让你儿子打败我儿子”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弦。
![](https://img.haomeiwen.com/i2042648/5a1eb7dd2ec29914.jpg)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这部电影暗含的主题,而这部电影真正要表达的是另一个主题,是每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究竟应该怎么活,尤其是人生的后半段应该怎么活,是靠着对子女的期望?还是靠着反刍回忆的残渣?还是随大流去做所谓“老年人该做的事”?
102岁的老父亲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用自己的方式为自己活,不把希望寄托在任何人的身上。
影片最后播放了一段父亲在世界海拔最高的邮局上给儿子的一段录音,这是一份独特的纪念,也成为儿子继续乐观生活的勇气来源。
在印度电影探讨老年人如何自立自强过好自己的后半生时,中国有部电视剧中也涉及到了老年人的问题,就是最近热播的《幸福一家人》,内容是否抄袭剧情是否合理我们暂且不讨论,这部电视剧的主题就是家庭,一家人要互相理解,团结互助,家和万事兴,这应该是中国人最正统、最重要的一个观念。
开始时一家人每个人都只顾自己,谁也顾不上谁,老父亲每天为子女忙来忙去,期待子女能对他有所回应,奈何子女一个个却都对他视而不见,只在困难的时候想到他,需要帮助的时候想到他。老父亲想了各种点子让子女去重视他,理解他,也让子女之间互相理解,包容,到最后上演了一出失去才知道珍贵的催泪大戏。
![](https://img.haomeiwen.com/i2042648/52ba998bc16bea7c.jpg)
中国的老年人一直就活得没有自我,老年人的时间不是自己的,做的事情不是自己的,就连最后临死的时候身体也不是自己的。
老父亲临死前最大的愿望就是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睦睦,为这个最后的愿望,付出了生命最后的时光,与印度老父亲的最后愿望不约而同,临死之前都希望子女能好好活着。不同的是,印度电影中的老父亲让儿子忘掉子女,放弃对子女的种种期待,寻找自己生活的意义;中国电视剧中老父亲用自己的去世唤醒了子女的孝心、互相之间的关心,让他们认识到了家人的重要性。
印度老爸为什么让儿子放弃对子女的期待?并不是因为他天生就乐观、没心没肺,他也曾经渴望过,曾经期待过,但最后看透了,生命不过是一场目送,“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每个人只能依靠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走向死亡。
他的乐观,只不过是因为经历悲观到了绝望之后,做出的最优选择。
![](https://img.haomeiwen.com/i2042648/d3e4a4c0331e021e.jpg)
每个人终将老去,随着人均寿命的增长,我们要经历的老年时间将更长,我们以后该如何过好漫长的老年时光?相信这会成为未来各种文艺作品、社会各界探讨的主题。
对子女的爱是一种本能,付出了就希望有回报也是一种本能,父母不可能完全放弃对子女的种种期待,但要看开一点,学会放下,用自己的方式为自己活一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