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社工人读书会第六期“哲学类”书籍阅读分享会

社工人读书会第六期“哲学类”书籍阅读分享会

作者: 湘奕冰澄 | 来源:发表于2019-10-11 14:52 被阅读0次

    社工人读书会第六期“哲学类”书籍读书分享会

    地点:八栋五楼社会工作实务工作室

    时间:2019.6.27  中午12:45-14:00

    人员:肖鑫、解淇勋、黄子轩、赵俊兰、王可昕、杨婕娱


    解淇勋:我看的是《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从先秦写到近代,我主要阅读了孔子、孟子的部分,现在来分享。

    古时中国人认为,他们的国土就是世界,而土地也是财富的根本基础。中国古代哲学便是以土地为基础衍生的哲学。

    冯友兰先生对孔子提出的“仁、义、忠、恕”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仁”就是爱人,是一切德行的总和。“义”就是应该做的事情。“忠”是指尽己为人。“恕”是指勿施于人。

    孔子曾说过“尽人事以知天命”,其实天是一个概括性,天就是天命、天意、“有目的的力量”。如果一个人在道德上尽力了,结果就无所谓失败,人也就不会患得患失。所以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孟子,则是说人性本善,每个人只要充分发挥人性都可以成为圣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所提出爱是在有差别的原则基础上进行的。孟子与墨家的人进行辩论,墨家认为兼爱要从外部人为的附加于人,我觉得还有待研究。

    孟子的观点,“内圣外王”,圣人为王才是“王”道,不通过道德治理是世俗的“王”而已。我们大学生要先加强自己‘内圣’的一方面,这才是最根本的。孔子的述作着重强调的是自我修养方面,孟子的“仁政”发展到“治国理政”的方面。

    不过孔孟学说也有其历史局限性,像孔子看不起自己想要种菜的弟子,孟子回答别人,如果舜的父亲杀人,舜要背父而逃,这就要对比着我们现代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理念来反思了,我们要做好自己,贯彻“爱心助人”,学会平等互助,并且不要局限于人伦上的帮助,作为社工,我们要学会链接资源,寻找正式的支持网络和正规的慈善组织等,而不只是“仁者爱人”。


    黄子轩:我读的是《苏菲的世界》。

    1,警醒;对于世界要保持好奇心。遇到过一个孩子,很喜欢问问题,比如他挺喜欢闪着他水灵灵的大眼睛问我:"姐姐,姐姐,人是从哪儿来的;世界是什么;为什么人是用脚走路……"等等问题,小时候思维挺活跃,也比较喜欢看书,成绩也还不错,父母也不会很管他。但是到了读初中的时候,因为父母对他学习成绩的硬性要求,以及学校的填鸭式教育,以至于我再次看到他的时候,他眼神的灵动不见了,也不再喜欢问我问题了,只知道抱着一本书看,也不太愿意与他人交流了。由《苏菲的世界》这本书联想的这件事情告诉我,永远不要对世界失去好奇心。

    2,珍惜;哲学的发展是特别奇妙的,就像一壶正在烧的水,从一开始的冰冰凉凉,到后面的慢慢开始温热,到沸腾,到慢慢的变成暖暖的温水。在古希腊罗马时代,人们用神话去解释这个世界,大家的思维都被神话所禁锢住,思想僵硬、虚幻。到后来的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但丁等一系列的思想作家,文艺界思维越来越活跃,大家用好奇的眼光去探索着这个世界。到后来的启蒙运动时期,大家用更加理论化系统化的哲学来去探索这个世界,从未放弃对世界的索。直到现在的生态哲学理论,大家用生态用万物的眼光去看待整个世界,来保护地球免遭伤害,人们开始反思人类自身对自然的破坏,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慢慢的珍惜世界,运用哲学的理论去指导自己的行动,变成了一杯暖暖的温水,温暖的整个世界


    肖鑫:我看的书是《西方哲学简史》,我的感受有两点

    1.书会打破你的一些固话的思维,就像我看的亚里士多德,我对亚里士多德的印象停留在历史教科书上的古希腊最具有智慧的人,而在罗素的书中对于亚里士多德的反面也很多,就像其中的一句话,许多的哲学流派都是在反对亚里士多德的学术而产生的,其中也举了例子,当时亚里士多德在认为,只有少数几个人能享有最高的德行,亚里士多德将德行看作是手段,是获得幸福的手段。这其实就提现了他的伦理学中强调不平等,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正义标准主张将最好的资源供少人享用。就不符合我们现在价值观。然后在书中也提到他在物理学或数学属于权威领域,直到文艺复兴都在相信他错误的理论。

    2.其实哲学与数学,物理关系都很紧密,哲学吸收了多方面的知识形成的,就像读书也是累积的过程。我们会学到很多东西,但是知识不一定是固定的,会在反复实践读的时候被修正,被坚定,就像亚里士多德的形象的改变。


    王可昕:我看的书是《中国哲学史》,它给我的感觉和《乡土中国》很像,可能也因为我对中国哲学和历史一点都不懂,因此我抱着认识、学习的态度看下去的,然而在看的过程中我发现它也解释了我一些以前的疑惑。比如书中的“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表面的联系,是由于它们不是正式的哲学著作”,作者还指出西方哲学著作的特点之一是明晰,而中国的是明晰不足暗示有余,看到这我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学语文时语文老师总是向我们讲作者暗示了哪些内容,以前的我总是不明白,明明看起来好像没有那个意思…作者也说出了他的观点,基于此译本无论再好,也一定比原本贫乏。还有书中提到“反者道之动”“毋太过”这个观点道家和儒家都赞成,“不及比太过好,不做比做的过多好,因为太过和做的过多,就有适得其反的危险”,我认为这个观点无论对于做人做事或做社工都可以作为一个警示牌,凡事物极必反。最后我了解到中国在周朝及之前都是官、师不分,后来由于当时战争或其他原因,丧失了土地和爵位的贵族们便凭一己之力谋生,成为职业教师向另外的私人传授学术,于是出现了师与官的分离。以上就是我迄今为止看《中国哲学史》认识和学习的内容,谢谢。


    赵俊兰:我阅读的是《中国哲学简史》,对于我个人来说,第一次接触这类书,阅读起来是比较难以理解,我是一点一点的去看去理解,尽量细化着去吸收里面的哲学内容。这本书我还没有看完,到现在对这本书也有我的两点理解。1.学习人生哲学的目的是使人成为某种人,而不是变成某种人,学习非哲学类就是使我们成为某种人,比如说我们学习专业知识或技能就是使我们往某些方面发展,成为某种人,而哲学就是深化我们的境界,让我们从心灵深处不断发觉自己;2.我国是大陆国家,古代以农业为主,西方以商业为主,因地域的不同,中国古代就以知天命为主要思想,得到什么就是什么,认为这就是天命,只享乐于自己所在的一片天地,难于创新和发展,出现止步不前甚至倒退的现象,而西方国家因四方环海,主要以商业为主,西方商人不断创新发明,在后来的工业革命中首先开始于西方也是有一定的关联的,因此我认为这个可以从国家层面引申到个人层面,个人也是需要不断创新发展的,而不能安享于现状,在自己的一片天地里止步不前,个人努力还是很重要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社工人读书会第六期“哲学类”书籍阅读分享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mjsc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