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书山花开
❂原诗
殷先作安南府长史掾,因居浔阳,后作太尉参军,移家东下。作此以赠。
游好非少长,一遇尽殷勤。信宿酬清话,益复知为亲。
去岁家南里,薄作少时邻。负杖肆游从,淹留忘宵晨。
语默自殊势,亦知当乖分。未谓事已及,兴言在兹春。
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山川千里外,言笑难为因。
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脱有经过便,念来存故人。
❂翻译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81】
殷起先作晋安南府长史掾,所以安家在浔阳;后来作太尉参军,迁移全家东下,作这首诗送他。
我们相识相交并不长久,一见面便十分亲近。一夜两夜谈兴不尽,更加知道彼此相亲。
去年我迁居到南里,一时间又成了近邻。携着手杖相跟着游玩,全不管是夜晚还是清晨。
做官、归隐,情况本来不同,也知道分离的日子必然来临。
没想到这一天已经来到,分手就在今春。
飘飘拂面的是西来的风,悠悠而去的是东去的云。
山川相隔千里远,见面谈笑难再有缘分。
多才多智的确不该隐遁,江湖隐士多是生活困贫。
如果有便人经过,请勿忘慰问故人。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86】
殷景仁原先任江州晋安郡南府长史掾,因而住在浔阳。后来作太尉参军,迁移全家东下。我作这首诗赠给他。
好友相交并不久,一见如故意诚恳。流连忘返对畅谈,更加知心相亲近。
去岁迁家至南村,你我短时为近邻。持杖游乐相伴从,随兴所至忘时辰。
仕隐地位自不同,我知早晚当离分。不料离别已来到,动身就在此年春。
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千里山川相阻隔,再度相逢难有因。
贤才出仕能通达,江湖隐者多贱贫。倘若有便相经过,勿望来看老友人。
❂解释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80】
这首诗作于晋·义熙七年(411),陶渊明四十七岁,在移居南村的次年。殷景仁热衷于仕途,渊明与他本是隐、仕殊路,然景仁敏有思致,所以便成了情款的邻友。通过这首诗,我们了解渊明待友是大度而平易的,诗中虽明言二人抱负不同,取舍相异,但也不以自己的好恶强人之难,友谊仍在。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84】
此诗作于晋安帝义熙七年(411),陶渊明四十七岁。殷氏名铁,字景仁,原先任江州晋安郡南府长史椽,故称殷晋安。殷景仁在晋安南府时,住在浔阳,与陶渊明有交往。义熙七年,刘裕任太尉职,辟殷景仁为参军。景仁离浔阳东下时,陶渊明作此诗赠别。诗人与殷景仁是隐、仕殊途,“语默自殊势。亦知当乖分”,报负不同,势必要各奔前程。但二人在为时不长的交往、游从之间,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诗中着重表现了对往日交情的留恋,依依惜别之情,以及诗人旷达的胸怀。
【张彦《陶诗今说》,p75】
你能看出这首诗的特点吗?它似晴空之夜的一颗明星闪闪发光。它是诗人陶公四十八岁那年问世的。时陶正在隐居,而殷(铁)又去赴新职,虽系好友,但人生志向殊异(隐与仕),最后“乖分”势在不免。临别,陶公以诗赠殷。故,此乃一首“赠别诗”。
这首“赠别诗”,不同于其他文人雅士所写的赠别诗(或称“告别诗”),它不是只写依依惜别之情或者说一些客套式的矫情话,而是先写两人为友的过程;再写两人人生旅途的分歧(殷一心出仕,陶决心归隐)。全诗无一字之“虚”,整篇显示的是一个“实”字——实心实意实情、实事求是地讲“实话”、表“真心”!实的内核是“真”,真的外表是“实”。真与实是“内涵”与“外延”的关系。这就是本诗的最大特点。像这样的讲真话、说实情实事求是,不是任谁都能做得出来的。能做这一点儿,绝非易事。今天,社会纷扰,天地人间早已被一个硕大无朋的“骗”字笼罩了。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诗人陶公是一位光明磊落的人,因此能做到这一点。诗的开始前八句写的全是热情洋溢的友好之情,句句是实话、字字系真心。然而,“语默自殊势”,笔锋一转,不显山不露水地说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话:“朋友,纵然你我友谊不薄,但是人生的目的与归宿不同,我早已料到咱俩早晚会分手。没想到你我分别的事已经来到,就在今年的春天。正好在此分别之日,老天为你作美——温煦的西风飘飘然为你送行,天空云朵悠悠然祝你一路顺风(话中含深意,滋味待品析)。可惜啊,你去建康就任,我在庐下隐居,隔山隔水千里外,再见面言笑难有良机。你是出类拔萃的人才,不适宜隐居被埋没;隐居于江湖的大多是像我这样的贫贱人。但愿你今后经过此地顺便来我这,朋友之间嘛,还是要心存怀念,勿忘故人。”
由此可见,诗人陶公做人的准则是别人动摇不了的。殷晋安是一位官迷,他也看出来诗人是一个不凡之人,不知多少次地劝说诗人与他志同道合、出仕为官,以享人间的荣华富贵,即走一般士大夫之路。而诗人陶公在他的侃侃诱惑面前,巧妙应对,不为所动,坚决走自己选定的路。真君子也!
【侯爵良等《陶渊明名篇赏析》,p83】
北宋词人柳永说过,“多情自古伤离别”;多情的陶渊明也写过一些“伤离别”的诗,《与殷晋安别》便属于这一类。
这首伤离别的诗并不单道离情,内容是丰富的,可以看见诗人的欢乐,诗人的遗憾,诗人的牢骚,诗人的离情别绪。诗的情调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始而欢快,继而低沉,令人回肠荡气。
友人殷景仁要分手了,陶渊明思绪万千,回忆着过去。他觉得殷景仁是一位热情的朋友,没有经过多久的交往彼此就熟识了。“游好非久长,一遇尽殷勤”,这头两句活画了般景仁的气质和性格特征,他是如此热情,如此坦率,如此豪语言:“信宿酬清话,益复知为亲”。这里,诗人在赞扬殷景仁的心灵纯洁,他谈的是“清话”,没有世俗的气味。殷景仁既是陶渊明的朋友,又是陶渊明的邻居。在为邻的日子里,他们纵情游乐,流连忘返。这一段往事是不能忘记的。诗的开头部分全是回忆,通过一见定交、知心长谈、为邻从游这三件事写出了诗人与殷景仁之间的深厚友谊。诗人没有采取自然主义的手法,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罗列一堆友谊交往的现象。经过选择的这三件事是有分量的,写出了般景仁的性格、心灵和情怀,使读者也能感觉到殷景仁是一位热情坦率的朋友,情操高尚的志士。
诗人在回忆的时候,心情是愉快的,诗的情调是欢乐的。当诗人结束回忆的时候,欢乐的情绪消失了,这倒不全然是因为诗人想到了离别,为一种离情所痛苦,更深的原因是诗人对般景仁的出仕不那么赞赏,甚至感到遗憾。他猛然发现:般景仁尽管是自己的好友,但各人的人生道路毕竟不同。诗人要归隐,友人要出仕。仕与隐,背道而驰,这会造成朋友之间的分手,也会影响友谊的发展。知心的朋友应该是志同道合的,现在却仕隐异路,志不同道不合,一仕一隐,实在是个遗憾。这种遗憾的心情遣于笔端,诗的情调自然就变得低沉了。“语默自殊势,亦知当乖分”,多么遗憾!
“未语事已及,兴言在兹春”,多么突然!诗人内心不赞赏般景仁的出仕,又不便点明。他只能表示自己的遗憾心情,说出自己的突然感觉。遗憾心情和突然感觉正好反映了诗人无可奈何的心境。但“深情厚道,绝无讥讽意”(见吴菘《论陶》)。
离别之际,诗人的心情是复杂的:他回忆起往事,心情愉悦;看到眼下,深感遗憾。虽然他对殷景仁的出仕不以为然,但他到底是殷景仁的朋友,现在朋友突然要东去了,他能不产生离情别绪吗?“山川千里外,言笑难为因”。诗人和殷景仁曾在一起“言笑”过,知心长谈的夜晚和为邻从游的良晨多么值得留恋。如今,朋友走了,远去千里之外,山重水复,相逢实难,诗人心里很难受。借景抒情,来表达这种离情别绪。“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西边的风“飘飘”而至,特意赶来和诗人一起向朋友送别;东去的云“悠悠”然,欲行不行,它象诗人一样为离情所系。西来的风和东去的云都是同一向东的行进方向。风和云是无意识的,诗人却把它们拟人化,使之具有人情,似乎它们也在为诗人惆怅。
送别友人,应该说一点勉励友人的话。“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诗人赞扬般景仁是“良才”,这是对友人的鼓励。这里,陶渊明从正面肯定殷景仁的出仕,希望他有所作为,不要失去了“良才”的作用。上句是对友人的赞扬鼓励,下句则是诗人心中的牢骚。诗人是有学识才干和抱负的,可惜才不为世用,陷于“贱贫”的境地。
对于心中的牢骚,陶渊明只稍有流露,没有深说;他把笔一收,回到诗的主题上来,继续着墨于别离:“脱有经过便,念来存故人”。诗人希望般景仁勿忘旧交,写得一往情深,真切动人。
【《中国诗苑精华 陶渊明卷》,p75】
此诗作于晋安帝义熙八年(412)春。般晋安:即股景仁,名铁。景仁原先任江州晋安郡南府长史接,因称殿晋安。浔阳为江州治所,股景仁作晋安南府长史擦时住在浔阳,与渊明交往较深。景仁后来改任太尉刘裕的参军,举家东下,渊明作此诗以赠之。
【辑评】(P102)
蒋薰评《陶渊明诗集》卷二:真相知不在久远从,亦不在同出处,更不在期后会,何等雅契,何等旷远。观元亮《别殷晋安》诗,觉临歧执袂为烦。虽然,语默殊势,毕竟道不同也。
吴菘《论陶》:深情厚道,绝无讥讽意。“良才不隐世”,并不以殷之出为卑;“江湖多贱贫”,亦不以己之处为高。各行其志,正应“语默自殊势”句,真所谓“肆志无污隆”也。
温汝能纂集《陶诗汇评》卷二:殷事刘裕,与靖节殊趣,故篇中“语默殊势”,已显言之。至事已及,即指其移家东下。“才华”数语,抑扬吞吐,词似出之忠厚,意实暗寓讥刺。殷晋安当日得此诗,未必无愧。予谓读陶诗者,当知其蔼然可亲处,即有凛然不可犯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