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不知从哪里来的劲头,誓要在今年读完二十本书经典好书,不求数量,但求每日坚持。时间走到三月底,已经读完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史蒂芬.平克的《当下的启蒙》、谷园的《拙诚》以及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大体做到了每日读书。有一个关于习惯的理论,是说当你重复做一件事达到21天,你就会形成做这件事的习惯。为了形成每天读书的习惯,纵使工作再忙,身心再累,也都咬牙坚持。如今,下班后固定地坐到书桌前、台灯下,翻开书本,泡下一杯茶,徜徉于古今,竟成为一种享受。
一直相信,多读点书终归是有些好处的。用增值的方式填补空闲时间,同书的作者隔着文字进行思想接触、交流,其神往之境令人回味无穷。相比于下班后捧着智能手机,读书所能带来的个人心理愉悦感,不是刷刷抖音看看视频可以比拟的,前者如兰之香气悠远,后者如鸦片之快感短暂。回顾一番,坚持读书的日子,好的习惯如坚持快走、坚持早起、收敛脾性等逐步增多且日益巩固,那些纠缠日久让人悔恨不已的坏毛病,日渐远离。
多少来讲,我读书还是有目的的。最早些的时候,是为了开阔眼界,提升文笔与写作思路。古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传达出的道理,我似乎深信不疑。带着这样的想法,以前也读了一些书,但收获不是太大,或许与这样的目的有关。后来,在中南大学读研时认识一位朋友,他的读书经历、做法让我耳目一新,从此改变了我对读书的看法。从他那里,我所学到的是:读书有两个目的,一是获得知识,另是获得涵养。获得知识,能够开阔眼界,对这个世界有更多的认识;获得涵养,则是注重对心灵的磨砺,对个人修养的提升,是一个永久性的功课。由此开始,读书就是读书,读书本身就是目的。
当然,这种连续性坚持也只是近几个月才形成,可我已然有了一日不读心不宁的状态。繁忙之后最好的休息是什么?有人会说是好好地睡上一觉,也有人会说是安安静静独自呆一会,可我觉得还是读书最好。就像最近读《中国哲学简史》,借由作者的文字,我在21世纪的今天有幸领略了中国哲学中“潜默”的特质、“风流”的真意,一番遐想后辛劳感尽逝,第二天便又精神饱满。
在如今的写作中,我已体会到阅读带来的变化,至少不会发生无内容可写的尴尬境地。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将所读所思化作文字、形成段章,本就是将所学内化于心的方法。用写来检验阅读的深度和广度,用阅读来拓展写作的思路,只要在这两个方面都予以坚持,多少会有些小进步。中国人习惯讲“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事不过三”,如今已经读了第四本了,接着读下去,第五本,第六本,也就是时间的问题。今天也是坚持在简书日更第三天,希望一直坚持,给自己带来新变化。
网友评论